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每次刚接任一个新的班级,就会发现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感到“腹内空空,无话可说”,他们对作文课没有兴趣,对写作有畏惧感,面对作文题目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写什么、怎样写;迫于完成作业的压力,不是到处“借”资料,就是沿用别人的思路机械地模仿……然而,在我接手语文课以后,差不多一学期,学生就普遍喜欢写作,盼作文课了;一学年以后,许多学生的作文就写得很不错了。班里学生的作文在区、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多名学生还得过国家级的作文竞赛大奖!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哪些做法,是怎样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现总结如下:
一、培养观察能力,积累生活素材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专题观察或调查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比如新学期刚开学时,秋意渐浓,天气转凉,自然景物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时指导学生们细心观察、体验周围的环境,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发现的变化。有同学这样描写秋天:“湛蓝的天空中偶有一朵白云在悠闲地散步,太阳失去了它往日的威力。田野里一望无际的碧绿水稻这时候也被神笔马良涂成了金黄色。蝉鸣不知不觉消失了,间或听见路旁几声蛐蛐的弹奏。校园里一簇簇盛开的菊花,有橘红色的,有浅黄色的,有雪白色的……每一朵上层层叠叠的花瓣,衬着金黄色的花心,非常好看。秋风吹来,花儿在轻轻晃动,仿佛在向我招手致意!这菊花连成一片,远远看去,就像妈妈身上摆动着的鲜艳的裙幅……”作文讲评课上,我给学生随读随讲,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也不攻自破。而语文课本正好选入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两篇佳作,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又分别给学生讲了两篇文章写景的特点,并推荐课外阅读梁衡的《夏》等文章,慢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本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应当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我还将优秀作文推荐给班级黑板报和校刊、杂志发表,学生的作文只要取得进步或成功,我就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激励更多的学生动手写作,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以课文为范例,开展课内外阅读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多读书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讲散文、小说、诗歌还是文言文,都时刻不忘指导学生的作文。把语文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作为范例,从文章的审题、构思、立意、选材到谋篇布局,有侧重地讲解写作知识,有重点地让学生练口、练笔,使学生不断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平时写作能有章可循,有样可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对比来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枣核》中悬念的设置、《最后一课》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天上的街市》中的想象和联想、《陋室铭》《爱莲说》中的托物抒情……都是可资借鉴的。
与此同时,我还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读教科书之外的中外文学名篇佳作,不断积累,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并根据学生的爱好,因势利导,列出读书目录,让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读课外书。
三、增加写作实践量,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以前,每学期我要求学生完成八篇大作文和适量的小作文。现在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个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写作训练必须是大量和持续的。
写作练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化万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它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不可盲目练习。首先需紧密联系教材的写作指导,有系统、有层次地训练写作。例如,初一年级第一单元,教材安排的写作指导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目的是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养成写作习惯。据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写作习题,如:“在成长过程中你一定有许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有什么经历让你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通过这类题目应教会学生抓住生活中随时发生的“小插曲”,不时地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比如在五月下旬学校举办了足球比赛,我就因势利导,随机布置了一篇小作文《足球比赛后的深思》。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写大作文、小作文,短文训练(写片段、造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在讲《我的母亲》时,我让学生以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同时结合学过的《背影》一课,仿照这两篇课文的写法,注意观察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一言一行,写一个片段。再如讲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了“范文正作《岳阳楼记》佳篇流千古”,要求全班每个同学都作下联。同学们对这些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短文训练特别感兴趣。这样做,不仅所需时间短,课前、课上、课下都能练,而且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学生养成勤练笔的习惯,我还要求他们写日记,每周上交一篇读书心得,同时提倡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写作随笔本,对于练笔的内容不加限制,以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主,凡有一得,都可一记,表达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抒、可议、可说明,只要得心应手,都可运用。
四、改变批改方式,提高作文训练效率
传统的作文批改,就是学生作文写完后,教师精雕细改,个别写得较差的作文,教师会让学生重写,之后再改。一个班有四五十名学生(一个教师往往同时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全批全改非常耗时,待到教师匆匆忙忙地批改完所有的作文,到下一次作文课评讲时,大部分學生对所写内容已经淡忘,评议的激情已经消退。作文本发下去,有的学生只看一下分数,有时这次指出的错误下次还会重犯,作文训练因此收效甚微。
为了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我大胆舍弃全批全改的作文批改方式。学生完成作文后,我及时在原有的学习小组基础上建立作文评改小组,尽量使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这样好生带动差生,也使中等生得到提高。我为全班确定统一的批改符号,批改时,把增删、改换、错别字、病句、美句或存在的问题都用统一符号标出来,以便交换评改。分组评改时,可以把全班学生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也可以同时分发给各组同一篇文章进行讨论评改,也可以给每组不同的作文进行评改。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大胆评议,在自己或他人的作文本上做记号。评论时可以互相补充,还可以对不同见解加以争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品评、修改,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作文训练效率。
作文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比如记叙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观察以及围绕中心选材,还有记叙的线索、顺序、人称,叙述与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等),议论与抒情,过度与衔接,前后照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和评改。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写以后,还要及时让他们写出升格作文(片段)。这样循序渐进,逐一突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观察生活和课内外阅读中多积累,使他们“有材可取,有话可说”,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投身于写作中,变被动为主动,走出写作的困境。此外,经过持续、大量的写作、评改练习,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培养观察能力,积累生活素材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专题观察或调查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比如新学期刚开学时,秋意渐浓,天气转凉,自然景物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时指导学生们细心观察、体验周围的环境,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发现的变化。有同学这样描写秋天:“湛蓝的天空中偶有一朵白云在悠闲地散步,太阳失去了它往日的威力。田野里一望无际的碧绿水稻这时候也被神笔马良涂成了金黄色。蝉鸣不知不觉消失了,间或听见路旁几声蛐蛐的弹奏。校园里一簇簇盛开的菊花,有橘红色的,有浅黄色的,有雪白色的……每一朵上层层叠叠的花瓣,衬着金黄色的花心,非常好看。秋风吹来,花儿在轻轻晃动,仿佛在向我招手致意!这菊花连成一片,远远看去,就像妈妈身上摆动着的鲜艳的裙幅……”作文讲评课上,我给学生随读随讲,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也不攻自破。而语文课本正好选入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两篇佳作,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又分别给学生讲了两篇文章写景的特点,并推荐课外阅读梁衡的《夏》等文章,慢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本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应当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我还将优秀作文推荐给班级黑板报和校刊、杂志发表,学生的作文只要取得进步或成功,我就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激励更多的学生动手写作,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以课文为范例,开展课内外阅读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多读书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讲散文、小说、诗歌还是文言文,都时刻不忘指导学生的作文。把语文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作为范例,从文章的审题、构思、立意、选材到谋篇布局,有侧重地讲解写作知识,有重点地让学生练口、练笔,使学生不断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平时写作能有章可循,有样可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对比来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枣核》中悬念的设置、《最后一课》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天上的街市》中的想象和联想、《陋室铭》《爱莲说》中的托物抒情……都是可资借鉴的。
与此同时,我还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读教科书之外的中外文学名篇佳作,不断积累,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并根据学生的爱好,因势利导,列出读书目录,让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读课外书。
三、增加写作实践量,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以前,每学期我要求学生完成八篇大作文和适量的小作文。现在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个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写作训练必须是大量和持续的。
写作练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化万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它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不可盲目练习。首先需紧密联系教材的写作指导,有系统、有层次地训练写作。例如,初一年级第一单元,教材安排的写作指导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目的是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养成写作习惯。据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写作习题,如:“在成长过程中你一定有许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有什么经历让你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通过这类题目应教会学生抓住生活中随时发生的“小插曲”,不时地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比如在五月下旬学校举办了足球比赛,我就因势利导,随机布置了一篇小作文《足球比赛后的深思》。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写大作文、小作文,短文训练(写片段、造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在讲《我的母亲》时,我让学生以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同时结合学过的《背影》一课,仿照这两篇课文的写法,注意观察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一言一行,写一个片段。再如讲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了“范文正作《岳阳楼记》佳篇流千古”,要求全班每个同学都作下联。同学们对这些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短文训练特别感兴趣。这样做,不仅所需时间短,课前、课上、课下都能练,而且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学生养成勤练笔的习惯,我还要求他们写日记,每周上交一篇读书心得,同时提倡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写作随笔本,对于练笔的内容不加限制,以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主,凡有一得,都可一记,表达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抒、可议、可说明,只要得心应手,都可运用。
四、改变批改方式,提高作文训练效率
传统的作文批改,就是学生作文写完后,教师精雕细改,个别写得较差的作文,教师会让学生重写,之后再改。一个班有四五十名学生(一个教师往往同时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全批全改非常耗时,待到教师匆匆忙忙地批改完所有的作文,到下一次作文课评讲时,大部分學生对所写内容已经淡忘,评议的激情已经消退。作文本发下去,有的学生只看一下分数,有时这次指出的错误下次还会重犯,作文训练因此收效甚微。
为了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我大胆舍弃全批全改的作文批改方式。学生完成作文后,我及时在原有的学习小组基础上建立作文评改小组,尽量使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这样好生带动差生,也使中等生得到提高。我为全班确定统一的批改符号,批改时,把增删、改换、错别字、病句、美句或存在的问题都用统一符号标出来,以便交换评改。分组评改时,可以把全班学生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也可以同时分发给各组同一篇文章进行讨论评改,也可以给每组不同的作文进行评改。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大胆评议,在自己或他人的作文本上做记号。评论时可以互相补充,还可以对不同见解加以争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品评、修改,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作文训练效率。
作文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比如记叙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观察以及围绕中心选材,还有记叙的线索、顺序、人称,叙述与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等),议论与抒情,过度与衔接,前后照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和评改。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写以后,还要及时让他们写出升格作文(片段)。这样循序渐进,逐一突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观察生活和课内外阅读中多积累,使他们“有材可取,有话可说”,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投身于写作中,变被动为主动,走出写作的困境。此外,经过持续、大量的写作、评改练习,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