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不仅是小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合作行为主要包含合作意识、能力、精神等内容,通过合作行为,可以更好地彰显出合作的本质.因此,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与精神至关重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当前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生;合作能力;合作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582)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理念,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成为当下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在原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拓宽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更多发散思维的空间与机会,以此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培养小学生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典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内容并非他人给予与告知的,而是通过自身不断摸索与探究所得到的.换言之,学习便是不断发现与积累的过程.同时,当下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成为知识框架的构造者.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着重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小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大多是将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探讨,摸索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与差异.由于教育背景与环境的不同,不同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拉进学生们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其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认清并掌握所学的全部内容,起到促进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作用[2].
(二)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主要强调组员之间通过相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所建立起的依赖与信任,组内每个成员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诸多教育学家也认为,群体动力理论在于组织内部形成的“能源”.首先,不同成员以多样性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身.其次,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情感与品质.
学生之间为实现同一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凝聚力便是合作学习方法的动力来源.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们形成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可以创建融洽、高效的学习环境.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阐述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活动的价值.同时,这种理论点明学习成果应当是学生们在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得来的,此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实现.
二、小学生合作能力现状
(一)集体活动中的合作现状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首先是校内日常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有效体现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教学方式之一,且经常开展集体活动有助于拉进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真切地了解彼此,也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通过调查后可以发现,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仅占百分之七十.这一现象表明虽然学生能够参与日常的教学活动,但是对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较高的参与意愿.由此可见,学生们能否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取决于他们对于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从侧面说明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班级当中.这种现象对于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
同时,我国现阶段的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中长辈对于孩子过于溺爱,致使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等多种恶习.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不愿意与陌生或反感的同学合作,如此一来,将会严重影响小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为此在实际的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人际关系.当学生之间因为某件事情发生争吵时,教师应当教育他们能够主动让步,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进而化解矛盾[4].如果在没有教师的参与下,双方也可以完美解决纠纷,那么足以说明他们已经具备极强的交际能力与逻辑思维.
三、小学生合作能力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
虽然我国已经大力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对各个阶段的教育模式均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精神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依旧受到应試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忽视了对他们合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致使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成为普遍现象.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沟通、表达、合作等多种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重智育轻德育的背景下,合作教育理念仅仅是落实到了表面,小组抄写、朗读等方式不符合合作教育的本质内涵.由此可见,陈旧的教育理念导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习惯.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应当在课堂之中明确教学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能力的训练内容尚不明确
在实际的小学教育过程中,虽然部分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但是忽视了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盲目采取合作学习等教育方式.例如,当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布置的任务过于困难或简单,没有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与机会,甚至在课堂之中多次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无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应用效果.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合作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与思想,教师在没有考虑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的情况下,将全部问题抛给学生.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教师没有对合作教学的学习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与精神,还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5]. (三)没有制定明确的训练策略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语文、英语作为三大主科,受到了全体师生的广泛关注,因此教师将各种全新的教育方法都用在了主科上.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转变为评价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对于体育、美术等非主科,合作学习方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致使全体师生忽视了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制定明确的训练策略,不仅无法将教学内容与合作教育融合起来,还不能引导学生掌握合作行为的应用方法.
(四)教师未能发挥自身的引导与指导作用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者,也是教育理念与计划的传播者、引导者.但是在各种考试与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成绩的好坏已经转变为评价教师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坦言,虽然也想为学生们提供充分的空间开展合作学习,但是迫于各种压力,只能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内容,这便是我国的教育现状.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师生逐渐适应应试教育的压力,甚至开始质疑教育改革的价值与意义,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引导作用,不利于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
(五)家庭教育影响学生合作能力与精神的形成
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多持俯视的教育态度,以爱的名义进行绑架.在这种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际交往方式,进而导致小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四、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
其一,学会关爱.只有学会并懂得关爱他人,才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任何人都是社会关系层次中的综合体,因此不能令学生们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为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只有令他们正确认识到自私自利造成的不良影响,他们才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更好地关心他人,增强责任意识,了解合作的真正含义.
其二,敢于负责.家长与教师应当教导学生敢于承担责任,避免出现不作为的错误行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责任在于能够共同分担任务,取得理想的目标.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事先明确组员的任务与责任,部分成员将会逃避任务,致使教学无法顺利开展.
其三,懂得正确评价他人.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客观、公正的语言评价成员的优点与不足.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时刻保持公正、中立,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不能融入个人情感,语气平和、诚恳,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二)合理设计训练内容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将合作意识融入班级的管理制度当中,在加强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令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设计班级舆论.以“找春天”这篇文章为例,文章内容主要讲述当春天来临时,孩子们共同寻找春天的兴奋情景.为了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于文章的记忆程度,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公园写生,利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机.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索春天的独特之处.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在合作的同时,欣赏春季树木吐出点点嫩芽、朵朵野花盛开的美丽景色等等.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令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与能力[6].
其次,纠正不良风气.教师在感知班级当中的不良风气与氛围时,应当及时制止并纠正.例如,对于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与其他同学争吵的学生,教师应当增加教育的次数,指导他们懂得宽容与理解他人等正确观念,以此提高每一名学生的个人素养,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明确的训练策略
首先,应当重视在班级内部创设富有合作精神的教学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并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令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以此为全体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比如,当教师讲解《颐和园》这篇文章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颐和园曾经优美壮丽的景色以及惨遭破坏的全部过程,教师可以以小組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先在组内共同交流与探讨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对相应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之后,教师便可以挑选出一名成员进行汇报,班级内部其他学生给他打分并评价.当所有小组汇报结束后,便可以评选出最优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教学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令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合作精神与能力,使得小学教育产生质的飞跃.
五、结束语
合作精神与能力作为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应用能力,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他们掌握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确保教育事业顺利开展,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成良.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探究[J].甘肃教育,2018(23):41.
[2]白永霞.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J].学周刊,2019(27):64.
[3]衣梦娜.班级生活中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小学生;合作能力;合作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582)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理念,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成为当下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在原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拓宽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更多发散思维的空间与机会,以此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培养小学生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典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内容并非他人给予与告知的,而是通过自身不断摸索与探究所得到的.换言之,学习便是不断发现与积累的过程.同时,当下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成为知识框架的构造者.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着重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小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大多是将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探讨,摸索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与差异.由于教育背景与环境的不同,不同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拉进学生们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其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认清并掌握所学的全部内容,起到促进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作用[2].
(二)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主要强调组员之间通过相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所建立起的依赖与信任,组内每个成员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诸多教育学家也认为,群体动力理论在于组织内部形成的“能源”.首先,不同成员以多样性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身.其次,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情感与品质.
学生之间为实现同一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凝聚力便是合作学习方法的动力来源.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们形成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可以创建融洽、高效的学习环境.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阐述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活动的价值.同时,这种理论点明学习成果应当是学生们在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得来的,此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实现.
二、小学生合作能力现状
(一)集体活动中的合作现状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首先是校内日常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有效体现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教学方式之一,且经常开展集体活动有助于拉进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真切地了解彼此,也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通过调查后可以发现,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仅占百分之七十.这一现象表明虽然学生能够参与日常的教学活动,但是对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较高的参与意愿.由此可见,学生们能否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取决于他们对于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从侧面说明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班级当中.这种现象对于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
同时,我国现阶段的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中长辈对于孩子过于溺爱,致使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等多种恶习.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不愿意与陌生或反感的同学合作,如此一来,将会严重影响小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为此在实际的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人际关系.当学生之间因为某件事情发生争吵时,教师应当教育他们能够主动让步,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进而化解矛盾[4].如果在没有教师的参与下,双方也可以完美解决纠纷,那么足以说明他们已经具备极强的交际能力与逻辑思维.
三、小学生合作能力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
虽然我国已经大力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对各个阶段的教育模式均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精神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依旧受到应試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忽视了对他们合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致使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成为普遍现象.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沟通、表达、合作等多种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重智育轻德育的背景下,合作教育理念仅仅是落实到了表面,小组抄写、朗读等方式不符合合作教育的本质内涵.由此可见,陈旧的教育理念导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习惯.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应当在课堂之中明确教学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能力的训练内容尚不明确
在实际的小学教育过程中,虽然部分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但是忽视了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盲目采取合作学习等教育方式.例如,当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布置的任务过于困难或简单,没有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与机会,甚至在课堂之中多次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无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应用效果.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合作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与思想,教师在没有考虑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的情况下,将全部问题抛给学生.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教师没有对合作教学的学习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与精神,还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5]. (三)没有制定明确的训练策略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语文、英语作为三大主科,受到了全体师生的广泛关注,因此教师将各种全新的教育方法都用在了主科上.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转变为评价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对于体育、美术等非主科,合作学习方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致使全体师生忽视了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制定明确的训练策略,不仅无法将教学内容与合作教育融合起来,还不能引导学生掌握合作行为的应用方法.
(四)教师未能发挥自身的引导与指导作用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者,也是教育理念与计划的传播者、引导者.但是在各种考试与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成绩的好坏已经转变为评价教师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坦言,虽然也想为学生们提供充分的空间开展合作学习,但是迫于各种压力,只能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内容,这便是我国的教育现状.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师生逐渐适应应试教育的压力,甚至开始质疑教育改革的价值与意义,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引导作用,不利于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
(五)家庭教育影响学生合作能力与精神的形成
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多持俯视的教育态度,以爱的名义进行绑架.在这种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际交往方式,进而导致小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四、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
其一,学会关爱.只有学会并懂得关爱他人,才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任何人都是社会关系层次中的综合体,因此不能令学生们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为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只有令他们正确认识到自私自利造成的不良影响,他们才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更好地关心他人,增强责任意识,了解合作的真正含义.
其二,敢于负责.家长与教师应当教导学生敢于承担责任,避免出现不作为的错误行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责任在于能够共同分担任务,取得理想的目标.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事先明确组员的任务与责任,部分成员将会逃避任务,致使教学无法顺利开展.
其三,懂得正确评价他人.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客观、公正的语言评价成员的优点与不足.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时刻保持公正、中立,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不能融入个人情感,语气平和、诚恳,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二)合理设计训练内容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将合作意识融入班级的管理制度当中,在加强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令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设计班级舆论.以“找春天”这篇文章为例,文章内容主要讲述当春天来临时,孩子们共同寻找春天的兴奋情景.为了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于文章的记忆程度,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公园写生,利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机.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索春天的独特之处.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在合作的同时,欣赏春季树木吐出点点嫩芽、朵朵野花盛开的美丽景色等等.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令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与能力[6].
其次,纠正不良风气.教师在感知班级当中的不良风气与氛围时,应当及时制止并纠正.例如,对于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与其他同学争吵的学生,教师应当增加教育的次数,指导他们懂得宽容与理解他人等正确观念,以此提高每一名学生的个人素养,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明确的训练策略
首先,应当重视在班级内部创设富有合作精神的教学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并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令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以此为全体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比如,当教师讲解《颐和园》这篇文章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颐和园曾经优美壮丽的景色以及惨遭破坏的全部过程,教师可以以小組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先在组内共同交流与探讨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对相应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之后,教师便可以挑选出一名成员进行汇报,班级内部其他学生给他打分并评价.当所有小组汇报结束后,便可以评选出最优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教学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令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合作精神与能力,使得小学教育产生质的飞跃.
五、结束语
合作精神与能力作为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应用能力,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他们掌握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确保教育事业顺利开展,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成良.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探究[J].甘肃教育,2018(23):41.
[2]白永霞.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J].学周刊,2019(27):64.
[3]衣梦娜.班级生活中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