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部署,2007年秋季,陕西省所有高中启动了新课程改革,到今天,课改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间,课改从摸索到成熟,从形式到内容,从理念到行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教师与学生。作为一名课改的亲历者,我的感受颇深。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才能拥有教学的源头活水,满足学生与时代的需求。
这次课改,是我国的第八次课改。前七次课改都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即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的是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套教学大纲和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1999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体制。随后,2004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陕西的高中课改启动于2007年,是第四批。
课改到来的时候,我已经参加工作十几年了,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获得了学生的认可,教学成绩也非常突出。这熟悉的路,我已经走了十几年,已经成了别人眼中的优秀教师,也已经获得了“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谁曾想,我正准备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时候,新课改来了。
一开始,我以为这不过又是一次教学改良罢了,热闹一阵子就过去了,没想到,这次却不一样了。课改进程没有一刀切,而是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进行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随着陕西课改的迫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组织开展了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培训。尽管培训多,很多老师依然不为所动,甚至有抵触情绪。但我知道,这回是要动真格的了。而我,不能落后,一定要做课改的先行者。
既然要先行,那就先学习。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课改的相关知识,学得越多,越有了敬畏之心,兴奋而又担心。兴奋的是,新课改的各种提法太好了;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做到,课改能不能顺利走下去。
课改对老师有着太多的挑战。首先是观念、思想的挑战。课改要求在教学中打破统一的东西,包括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解读方式、统一的练习、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等,它要求在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让孩子们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努力形成个性。这些都是我们以前不太注重的。其次是对旧的教学习惯的挑战。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对许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早已习惯了,而且还对此自鸣得意,因为它们都是我们所驾轻就熟的,且简便易行、容易操作。还有就是对我们自身文化积淀和自身学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新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深厚学养和文化积淀。
明白了新课改的理念,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中悄悄进行改变。慢慢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举例生活化,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合作学习。一边实践,我也在一边担心,这样到底行不行,会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课堂更活泼了,学生的笑容也多了,大家有时还会用数学上的知识和概念开几句玩笑。但我的担心一点儿也没少。毕竟,行不行,得成绩说了算。月考成绩公布了,跟以前持平,我总算松了一口气,起码,成绩没有退。那就继续改革吧!
一个月,两个月,期末考试时,我们班的平均分竟然比另一个班高出了3分!要知道,这在往常,平均分差1分都算比较大了呀!我课改的劲头更足了。开始更多地吸收课改的新理念、不断研究新课程。这一坚持,就是十年。十年间,我走了一些弯路,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第一,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精神的理解。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最有力的。以前,我们在数学课中更多地关注了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教育。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我们开展数学文化教学,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在教学中,我通过渗透数学史让学生了解数学创造的伟大过程,从而亲近数学。如在复数概念学习中介绍复数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这些史实,从而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让他们感觉数学不是被神化的科学。同时,融入数学家的轶闻趣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总之,将数学文化和精神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聆听数学,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第二,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积极学习的课堂氛围,同时,切实做到新课改所要求的“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有用的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多创造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课并不抽象不难理解,相反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
第三,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自主学习,学生才能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就得先放手。尊重不同学生的思维、兴趣、爱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然后大胆地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一开始可能会比较费时间,不如直接讲授速度快,但学生适应后,效率就会提升很多。比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教学中,以动手实践为例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准备细绳、按钉、纸板、铅笔等用具。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画椭圆的数学实践,让学生自主总结椭圆的定义,注意的问题,揭示了定义的实质,使学生印象深刻。
第四,教學中,注意适当“留白”的艺术。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反思的空间。学生的自主探究一旦取得成果,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千万不能把自主探究只当成一个过程,给五分钟探究,探究完了老师自己再讲一遍,这样的话,学生就没有学习积极性了。展示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让他知道自己的思维被认可了,以后才愿意思考。同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课堂时间不要太“满”,适当地给教学“留白”,给学生一些自我反思的空间,是真正“花小时间,办大事情”。我在《圆锥曲线中点弦问题》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推导弦中点坐标与直线斜率的关系,随即汇报各自的探究结果,同学互评,教师终评,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留足时间反思,深刻体会推导思想,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幸焉,在从教十余年后遇到了课改,使我通过学习提升了自己;幸焉,我们的学生遇到了课改,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培养了更多样的能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改亦是如此。尽管课改带给教育一缕清新之风,改变了授课模式,转变了教师的课堂角色,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回顾这十年,依然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首先,教育不能搞一刀切。课改的理念和初衷是非常好的,需要我们努力提升自己,跟上课改的步伐。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和国民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各学校间的具体差异非常大,完全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是不太合適的。课改后的教材编得十分简练,许多内容都要求学生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但现实情况是,高中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少,很难有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而且许多学生甚至不具备上网查询的条件。再者,每一门课若都需要学生查找资料,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学习效率。
其次,步子不能迈得太大。有的学校和老师比较心急,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就把课堂全部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负责答疑。这是不恰当的。课改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也有适应期,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把步子迈得太大。应该先放开一部分,供学生选择性地自主学习,观察学习的效果,指导学习的方法,然后再慢慢扩大自主度。
再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改中,很多老师懒于思考,都希望能给个模式,让自己上课时有章可循。我们应该清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适合所有学科、所有老师、所有学生。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成的,需要师生情感的共鸣与思维的碰撞,过于强调某一种教法、某一种模式,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第四,课改应拒绝“花拳绣腿”。由于对课改理念的一知半解,部分教师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重形式、轻内涵,用貌似合作的形式来“包装”课堂,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该独立完成还是该共同探讨,通通“合作”了事。这样的“花拳绣腿”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其实浪费了课堂时间,效率十分低下。
第五,一定要坚持学习。以前我们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老师必须得是水龙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升,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在课改的道路上,虽一路辛苦,却遇见一路繁花。我愿意继续跋涉。我坚信,只要用心奋斗、不断学习,我就一定会收获更多,我的学生也一定会因此受益,因为,“教育是一个使他人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