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学生制图课程实践技能必要性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i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作者对在制图课程中进行实践技能的必要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 制图课程 实践技能 必要性
  
  制图课程应该说是许多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主要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应用型学科。机械制图、土木工程制图、建筑装饰制图、设计制图、水利制图、园林工程制图、化工制图、船体制图、家具制图等都属于制图课程,可见这门课程开设的范围之广。每年各类院校都为社会输送了很多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但多少是可以马上进入工作状态的“成手”的人才呢?这和学生的实践技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一、增强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
  1.“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需要。
  许多高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往往都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样一种办学理念。毕业生的就业是关键。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我们分为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就业心理;其二是就业能力。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是否有差距是很关键的。因此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重视实践性操作环节,可以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竞争力和择业适应性。同时在实践技能训练中检验他们的所学,发现他们自身能力与实际要求的差距。
  2.产学研一体化大背景下的需要。
  近十多年来,高等院校经过实践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已经日益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企业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学研的教育背景下,对于技能型和应用型学生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更加注重他们的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不少学校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 1”模式和“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大都注重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训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而没有在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就开始注重“实战”,或者说在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教师通过产学研合作,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进行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定会为其他的本类基础课程提供借鉴。
  二、增强学生实践技能的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例如前苏联要求高校培养“博学专家”,日本要求培养“世界通用人才”,美国要求培养“综合人才”,他们都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由此不难看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关系。发达国家往往直接将毕业生与就业市场联系起来,所以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英、法等国通过学生参加工业实践,建立学校、工业界的联系;德国的培养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如纽伦堡高等专业学院实践性教学环节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还专门辟出两个学期下企业实习;日本一般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实训实践,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毕业时学生就业优势明显。据我们的了解,这样的一些实训,也往往注重专业课程的实践。
  2.我省目前研究的现状
  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数量多、实力强,同时高等教育也比较发达,科研机构众多,有天然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技术进步的必要性,也越来越看重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高校也同样认识到,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成效,必须与工业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高校长期以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在办学实践过程中,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各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省内的院校往往是注重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训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的“实战”,很少和企业联系。刚毕业的高校工科学生,到企业中接受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绘图(虽然学生学的是设计专业,但基本不会有企业让刚毕业的学生进行设计性的工作)。企业需要“成手”的绘图员,但是不少毕业生都需要企业的再培训或见习一段时间才能正式上岗。其原因往往是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类型、水平、质量与社会需求规格的匹配度有一定的差距,再者学生在工程图学的学习过程中缺少真正的实战的机会。不少学生在大一或大二时候学过工程图学课程,真到用的时候才发现用起来并不上手,根本不知如何正确地用图样来表达自己的设计。
  三、制图课程增强学生实践技能研究的基本思路
  选取几个用人单位进行相关的调查,了解现状;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针对其中存在的与工程图学课程相关的和用人单位的之间的不衔接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整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针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调整,构建适当的课程体系,采用适用的教学模式,以工程图学课程为载体,在学生的基础课程授课阶段及早和企业接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综合不同专业的研究者组成团队,这样会使研究更加全面。在基础课程授课时就及时和用工单位联系沟通,在课堂的实训教学环节上,尽量达到实战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利用生物教具、学生动手实验、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增强生物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是推动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得到知识、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生
回顾六年的教学历程,我深切感受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变化。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初学物理时,兴趣很高,学习成绩也很好。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内容的加深,尤其是到初二下学期学习压强、浮力等内容时,就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这些内容有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差异由此而生。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摘 要: 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河南省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外语人才需求特点,对河南省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 新时代背景 复合型外语人才 人才培养    一、引言  21世纪是高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
摘 要: 随着独生子女特别是“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渐渐长大成人,他们的道德缺失成为当前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本文剖析了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在校情况,阐述了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改变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的途径。  关键词: 独生子女大学生 德育教育新特征    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直至今日,“90后”的独生子女也已经长大成人,在校独生子女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个时代的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学习形式 评论方式    《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积极组织好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正在走
摘 要: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保卫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领导为了提高保卫干部的素质采取了许多必要的和有效的措施,但保卫干部更应该知道自身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并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 高校保卫干部 基本素质 自我提高途径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超
1.建设与培养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必要性  高校肩负着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使命,发挥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加强高校自身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正面引导、营造氛围、加油鼓劲的任务很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