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曾讲到,“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开展教育扶贫首先要理清教育与贫困的关系。
一、教育与贫困的关系
(一)贫困制约教育从而影响社会分层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資源优越,无论从校园基础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文化资源配置来讲都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因而培养出的能适应社会潮流的新型人才也越多,且这部分人在职业竞争中往往处于优势,从而顺理成章地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丰厚的收入,处在社会的中上层;而在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教育资源稀缺,贫困家庭子女缺乏接近资源(教育、文化、物质、政治)的机会,甚至经常出现因无法承受学费压力而辍学的现象,所以越是贫困的地区人口素质越是不高,在职业竞争中越是处于劣势,最终贫困人口只能从事社会低端职业,从而陷入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的死循环。以四川省为例,成都、绵阳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市区的几所重点中学,无论从校舍投资、师资配备、生源质量来看,都在省内树立了无可超越的地位,众多外地学子更是求之不得,不惜花重金也要挤身其中一所。而在川西甘阿凉一带,经济发展慢,教育硬件差、人员编制不合理,导致师资大量流失,就连一部分免费师范政策内的应届生也不惜违约,拼命“逃离”这里,教育资源匮乏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
(二)教育反作用于贫困导致“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水平低下,影响贫困家庭子女读书、就业、获得发展资源的能力,也使他们缺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从而陷入持续的贫困陷阱,甚至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所谓“贫困代际传递”,简单地说,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境遇的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娃再放羊,挣钱,娶媳妇,再生娃……”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
所以,2015年4月1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曾发表讲话,“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综上,教育与贫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我们只有打破贫困地区“越贫困越缺教育,越缺教育越贫困”的恶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破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二、以教育为支点 撬开脱贫之门
(一)整合社会资源 建立协商制度
在整体掌握川内教育资源分布、师资比例、贫困生数量基础上,建立以省政府牵头的教育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在省教育厅建立教育扶贫项目办公室,对川内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进行必要的沟通协商。建立以市(区)、县教育局牵头,扶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委、妇联和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沟通协商制度,通力合作,统筹管理教育扶贫资金,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扶贫的合力。同时,通过多方沟通协商合作来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包括家庭情况、经济收入、生活状况、学业成绩和特殊困难等),进一步了解四川省贫困地区贫困生的数量、规模、分布、结构等基本信息,并对贫困生实施分层分类资助和动态管理。积极拓展教育扶贫的渠道与路径,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力量的同时,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和宣传,使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团体和个人参与进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进来,鼓励其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各自优势,使各种教育扶贫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二)优化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对接能力也是教育扶贫的关键。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盲目追求“象牙塔”、“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既造成人才与市场的错位,又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办好职业教育,一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新建一定数量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保证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群体都有进学校学习的机会;二是充实已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好贫困地区急需的人才需求专业,为扶贫开发精准培养、输送人才;三是组建贫困山区科技服务专业团队,巡回服务指导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扶贫教育培训,通过多元化的职业技术培养与短期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储备技术力量。
(三)发挥宣传作用 改变落后观念
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只有彻底改变贫困群体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脱贫攻坚才可能一劳永逸。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除了与当地自然条件、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外,还与当地人的思想观念紧密相连。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和顽固不化的观念意识是贫困人口在穷困潦倒中挣扎煎熬的主要原因。愚昧是贫穷的“根”,教育则是除根的“铲”。只有发挥好教育的宣传指导作用,向贫困群体头脑灌注发展、创新、奋进的观念,激起他们勇闯苦干的斗志,才能发动他们自立自强、自行脱贫。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宣传,使其树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观念,助力教育扶贫。二是加大文明宣传,引导贫困群体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改善居住环境,加速美丽新村建设。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既可扶知,又可扶智,还能扶志,是最具持续效力,也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精准扶贫举措。只有用好教育这把“利剑”,才能真正铲除贫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一、教育与贫困的关系
(一)贫困制约教育从而影响社会分层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資源优越,无论从校园基础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文化资源配置来讲都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因而培养出的能适应社会潮流的新型人才也越多,且这部分人在职业竞争中往往处于优势,从而顺理成章地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丰厚的收入,处在社会的中上层;而在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教育资源稀缺,贫困家庭子女缺乏接近资源(教育、文化、物质、政治)的机会,甚至经常出现因无法承受学费压力而辍学的现象,所以越是贫困的地区人口素质越是不高,在职业竞争中越是处于劣势,最终贫困人口只能从事社会低端职业,从而陷入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的死循环。以四川省为例,成都、绵阳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市区的几所重点中学,无论从校舍投资、师资配备、生源质量来看,都在省内树立了无可超越的地位,众多外地学子更是求之不得,不惜花重金也要挤身其中一所。而在川西甘阿凉一带,经济发展慢,教育硬件差、人员编制不合理,导致师资大量流失,就连一部分免费师范政策内的应届生也不惜违约,拼命“逃离”这里,教育资源匮乏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
(二)教育反作用于贫困导致“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水平低下,影响贫困家庭子女读书、就业、获得发展资源的能力,也使他们缺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从而陷入持续的贫困陷阱,甚至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所谓“贫困代际传递”,简单地说,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境遇的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娃再放羊,挣钱,娶媳妇,再生娃……”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
所以,2015年4月1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曾发表讲话,“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综上,教育与贫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我们只有打破贫困地区“越贫困越缺教育,越缺教育越贫困”的恶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破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二、以教育为支点 撬开脱贫之门
(一)整合社会资源 建立协商制度
在整体掌握川内教育资源分布、师资比例、贫困生数量基础上,建立以省政府牵头的教育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在省教育厅建立教育扶贫项目办公室,对川内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进行必要的沟通协商。建立以市(区)、县教育局牵头,扶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委、妇联和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沟通协商制度,通力合作,统筹管理教育扶贫资金,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扶贫的合力。同时,通过多方沟通协商合作来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包括家庭情况、经济收入、生活状况、学业成绩和特殊困难等),进一步了解四川省贫困地区贫困生的数量、规模、分布、结构等基本信息,并对贫困生实施分层分类资助和动态管理。积极拓展教育扶贫的渠道与路径,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力量的同时,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和宣传,使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团体和个人参与进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进来,鼓励其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各自优势,使各种教育扶贫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二)优化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对接能力也是教育扶贫的关键。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盲目追求“象牙塔”、“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既造成人才与市场的错位,又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办好职业教育,一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新建一定数量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保证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群体都有进学校学习的机会;二是充实已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好贫困地区急需的人才需求专业,为扶贫开发精准培养、输送人才;三是组建贫困山区科技服务专业团队,巡回服务指导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扶贫教育培训,通过多元化的职业技术培养与短期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储备技术力量。
(三)发挥宣传作用 改变落后观念
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只有彻底改变贫困群体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脱贫攻坚才可能一劳永逸。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除了与当地自然条件、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外,还与当地人的思想观念紧密相连。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和顽固不化的观念意识是贫困人口在穷困潦倒中挣扎煎熬的主要原因。愚昧是贫穷的“根”,教育则是除根的“铲”。只有发挥好教育的宣传指导作用,向贫困群体头脑灌注发展、创新、奋进的观念,激起他们勇闯苦干的斗志,才能发动他们自立自强、自行脱贫。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宣传,使其树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观念,助力教育扶贫。二是加大文明宣传,引导贫困群体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改善居住环境,加速美丽新村建设。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既可扶知,又可扶智,还能扶志,是最具持续效力,也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精准扶贫举措。只有用好教育这把“利剑”,才能真正铲除贫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