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知主体和信息反馈主体。为了增强它的德育有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对德育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进行再认识。因此,我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注重尊重并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生为本,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教师理念应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而变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同时,还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基础,探讨教师的教法,教师要做到熟悉教材知识体系,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再把知识、目标转化成基础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使学生按照学习方案学习,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起点,解决属于自己的学习问题,分享他人问题和成果的同时生发新的智慧,获得比较充分情感体验和不断增长的自信,从而更加喜欢课堂,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为学习的能力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教材实际和社会实际、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在《思想政治》教材的多次修改中,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同时,也容易产生教学中的“难点”,教学难点能否很好地解决,也是事关教学成败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
二、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也说:“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放在首位,努力营造“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还在于要实现政治理论从抽象型向实践型的转变,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问题,“学而不用,等于白学”,只有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学与不学,大不相同”时,才会使思想政治课产生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有最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用情感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一些具有生动的故事、成语和诗词来开头,启迪学生的思维,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我着眼知识体系,着手知识点,以记忆为基础,理解为关键,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在教学中我通过小品表演、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质疑、析疑、解疑等大脑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理性分析能力,使其主体精神在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后产生动力,得到张扬。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调整到亢奋状态,此时多么“枯燥乏味”的大道理也变得富有人情味,而被学生“全盘”接受。多方位、多角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学生内在的潜力和个性特征也能得到充分挖掘。
三、师生互动,搭建展示平台
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在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时政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仅是即兴发挥,更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互动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高分析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知识往往是分散的、无序的、缺乏联系的,这样的知识必须从结构上把握并去疏导。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将知识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由无序到系统。
学生懂得了知识的基本结构,不但能较容易理解整个内容,而且有助于记忆、掌握,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本堂课最为核心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素质教育倡导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必须以学生个性的弘扬,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启发学生去“发现”高质量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他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就要求教师不应为了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立即予以解答,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的火花继续闪烁,以至燃成思想的火炬。教师的作用,在于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推动其思考的健康发展。
总之,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要求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能力,发展个性,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互动、学生探求,主体弘扬的活动,变说教的课堂为互动的课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以生为本,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教师理念应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而变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同时,还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基础,探讨教师的教法,教师要做到熟悉教材知识体系,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再把知识、目标转化成基础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使学生按照学习方案学习,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起点,解决属于自己的学习问题,分享他人问题和成果的同时生发新的智慧,获得比较充分情感体验和不断增长的自信,从而更加喜欢课堂,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为学习的能力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教材实际和社会实际、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在《思想政治》教材的多次修改中,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同时,也容易产生教学中的“难点”,教学难点能否很好地解决,也是事关教学成败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
二、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也说:“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放在首位,努力营造“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还在于要实现政治理论从抽象型向实践型的转变,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问题,“学而不用,等于白学”,只有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学与不学,大不相同”时,才会使思想政治课产生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有最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用情感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一些具有生动的故事、成语和诗词来开头,启迪学生的思维,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我着眼知识体系,着手知识点,以记忆为基础,理解为关键,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在教学中我通过小品表演、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质疑、析疑、解疑等大脑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理性分析能力,使其主体精神在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后产生动力,得到张扬。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调整到亢奋状态,此时多么“枯燥乏味”的大道理也变得富有人情味,而被学生“全盘”接受。多方位、多角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学生内在的潜力和个性特征也能得到充分挖掘。
三、师生互动,搭建展示平台
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在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时政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仅是即兴发挥,更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互动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高分析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知识往往是分散的、无序的、缺乏联系的,这样的知识必须从结构上把握并去疏导。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将知识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由无序到系统。
学生懂得了知识的基本结构,不但能较容易理解整个内容,而且有助于记忆、掌握,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本堂课最为核心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素质教育倡导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必须以学生个性的弘扬,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启发学生去“发现”高质量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他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就要求教师不应为了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立即予以解答,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的火花继续闪烁,以至燃成思想的火炬。教师的作用,在于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推动其思考的健康发展。
总之,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要求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能力,发展个性,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互动、学生探求,主体弘扬的活动,变说教的课堂为互动的课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