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安帅
1982年9月出生,200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数学系。历城二中青年骨干教师,奥赛班数学任课教师,优秀班主任。高考成绩显著。
自画像
爱数学、爱武侠、爱学生、爱教育,
以快乐教育为信条,
感悟教师生涯的神性与使命。
各位读者可还记得自己的数学老师,可是拿着超大号的三角板在黑板上画着延长线的白发老学究形象?今天笔者想为各位“安利”一位幽默风趣、意气风发,热爱武侠的数学教师,这位老师就是宋安帅。
宋老师有何神通 ?
创新从来不是灵光乍现,而是在孜孜以求的探索中的点滴改变。新课程改革以来,宋安帅老师不断探索钻研,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成绩更加突出。2016年高考中,宋老师所教班级数学平均分达到130分以上,赢得了各界的广泛赞誉。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可能有人会问,这是课堂吗?好的课堂难道不应是传说中的严肃活泼吗?没错,这就是课堂,是历城二中的课堂。宋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改变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上,因此,他带领实验老师研究出了新的课堂评价标准。新标准下的好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新的课堂标准要求和宋老师的引导下,历城二中的教师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放给学生,学会了如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学会了“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课堂上教师面带笑容地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走到学生中间一起交流。若您走进历城二中的课堂,听到最多的可能是:“大家商量商量吧”“你回答得真好,谁还有更好的方法?”“别紧张,不要紧,再想想”“请你坐下来再想一想好吗?”“对不起,老师的这个想法错了”……如此民主、和谐的气氛,使课堂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宋安帅的拿手绝活。在教授《函数导数》时,教材上安排的是高一必修1和高二的选修2-2,共两个学期的内容,宋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半个学期便讲完了所有内容,并且教学效果良好。在《圆锥曲线》课上,宋老师增设了“数学门诊部”,把本班学生所出现的计算差错一一列举出来,让全班学生都来当“医生”,寻找“病因”,进行“小组会诊”,然后“对症下药”,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三视图》时,宋老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搬进课堂,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物体,这种让学科知识“落地”的做法,让数学变得有温度、能感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教法独特,技术精湛”,同事们这样评价宋老师。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建模和交流能力,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宋老师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活教材,是比书本更加丰富生动、蕴藏深厚的教材。因此,在单元学习后,宋老师常常会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好题、新题及知识信息,由学生自行选题或编题,再让他们充当“小老师”上台展示交流,让学习成为一种体验。
“‘帅帅’教数学,其实是在演一部武侠剧”,同学们这样理解宋老师的数学课。“帅帅”是同学们对宋老师的昵称,这位帅帅老师总是将武侠故事融于数学教学当中,不经意的时候就能让同学们猝不及防地笑一笑,还能套用武侠人物的习武心得帮助同学们领会学习方法:要求同学要讲练结合时,宋老师会讲令狐冲在思过崖跟随风清扬学习独孤九剑的故事;告诫同学考试遇到难题要灵活应对时,他会说张三丰告诉张无忌太极的真谛就是无招胜有招。这种令人愉悦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数学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
宋老师是何方神圣?
絮絮地说了这么多,宋老师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宋安帅,200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数学系。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青年骨干教师,奥赛班数学任课教师,优秀班主任。近年来,先后荣获山东省教研室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全国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并获得“历城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历城二中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作为“十二五”课题“从‘文本教材’到‘课堂操作程序’的研究”的主持人,带领全课题组成员对课本进行深度研究和大胆创造,构建了“实际、实用、实效”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个性鲜明、魅力独具、形式独特的教学风格,曾多次赴全国各地送课讲学。其率领的课题组成员也都多次获得济南市优质课一等奖称号。
宋老师以导学案为基础,现有的认知水平为平台,巧妙设计和处理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模糊点。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问题,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同时,完善基础知识,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形成思维,通过教案让学生提升认识,完善知识,增强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质,最终学会自学,并把这种能自学的能力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宋老师一直致力于研究在数学教学的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从“文本教材”到“课堂操作程序”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他认为通过“课堂操作程序”的实施,教师可以很好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让备课和教学都变得简单,有可能把每堂课都打造成优质课。当知识的欠缺不再成为制约教师课堂发挥的因素时,教师便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上,真正地由“经师”变为“人师”。
“课堂操作程序”应多运用问题串和知识链的方法,让知识融于问题当中,而不是知识在前,问题在后。宋老师认为,一节课的问题串不要多于三个,从易到难,把每个学生都融入进来,进而发挥每个学生最大的潜能,让学生去唤醒学生,让灵魂去触动灵魂。而老师只是知识的点拨者和升华者,他相信这样的课堂不但学生学着舒服,老师也能从中获得很大的幸福感。 如何为理想中的教育而努力?
十年前,宋老师一直坚信:学生中途辍学,进入社会后一定会后悔。这个想法宋老师坚持了三年,直到回访一位率直的学生,才让他有所改变。那位学生对宋老师说:“老师,你知道当年我走出校门时的心情吗?当时,我对自己说‘天哪,我终于出了这个牢笼!’”学生的话让宋老师震惊,更让他汗颜。自那以后,宋老师开始反思:教师的工作是不是一定要像包青天面对犯人时一样整天板着脸?教师的工作是不是一定要像灌药一样,将知识硬塞到学生脑子里?十年寒窗是不是一定要“苦”读才能见成效?不,教育应该是快乐的。
我们谁都不否认,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可为什么学生学习会是“苦读”,教师总在抱怨学生不爱学习呢?因为教育者总是依据考试标准传授知识,而很少了解学生更想学到什么,因为教师总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解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更想知道哪个环节。
北京教育学研究院王立军教授在《真正走进常态的教育科研》中认为:人们的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低效的思维。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才会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否则思维是不会展开的。合适的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载体。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允许学生提出自己想到的任何问题”,宋老师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学实践。
这是因为,宋老师认为,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多,自主阅读课本的时间少;强化训练时间多,独立思考时间少;教师讲解的多,学生思维的量少。由此造成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足,求知欲不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
(2)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思维的过程不够,老师让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掌握的知识不明确。课堂以“学生听讲”“教师解说”为主要教学形式,课堂效率低,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课堂时效性差,学生很难形成较强的数学逻辑素养。
(3)导学案的运用仅仅是解题,没有到真正起到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完成学案的同时并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效果。
(4)教材知识结构较散乱,学生看完教材后抓不住重点,难点难以突破,不能形成知识框架,能力难以提升。
在宋老师的教学实践中,他在努力修正这些问题,他始终坚信教师的最大功能就是营造一种气氛,提供更多机会,相信学生、发动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具备的两大功能,一是吸收,一是释放。但是现在的教育,只知道学生是吸收者,只考虑给予学生,而没有想到学生同时还是释放者。学生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我”的价值、“我”的作用、“我”的意义、“我”的存在。
学生在宋老师的教导下,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智慧。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上挂下联,思考其中的联系性、延伸性、开放性、创新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好思考、多联系、勤对照、挖本质、找规律的习惯,学生的洞察力、整合力、分析力、创造力等能力不求自得,由此产生的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的快乐感、荣耀感成为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这也是学生喜欢、爱戴宋老师的根本原因。
而以“教育应是快乐的”为信条的宋安帅老师,更是在给学生带来快乐学习的同时,成就和体验着快乐的教育事业。不知道生命是不是真的存在秘密,或者对宋老师来讲,教育早已与他的使命联系在了一起。一个教师如果感知到了教育的这种神性,也许,就会更加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吕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