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对话,承载着让师生共同成长的重任,以数学思维为核心,以倾听和表达为载体,从核心问题开始,在对细节的雕琢中深入,最后在解决问题全过程的回顾中延伸。
关键词: 有效对话 教学智慧成长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1]课堂对话意指师生主体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交流、相互建构与分享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积极互动的课堂对话是有效课堂的理想追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就要优化课堂对话。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对话存在各种问题,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所做的尝试。
一、剖析“课堂对话”中的问题所在
课堂上学生“热闹非凡”地讨论,各自表达想法,但互不倾听。这样既达不到课堂教学交流的目的,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秩序。有的课堂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完全跟着教师走,课堂对话流于形式。有的课堂“没有一个对话的环境”,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对话目的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二、抓住有效“课堂对话”的时机
基于以上种种问题,如何才能创设一个真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有效课堂?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围绕数学问题,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有效对话——需要“好问题”的引领
好的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它能让学生自己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并归纳出普遍规律。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通常教师会按部就班地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对这些问题,学生往往缺乏探究兴趣。此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
师:孩子们请拿出准备好的圆片,量出手中圆的半径。(生疑惑,不动手)有什么问题?
生:这个圆片没有圆心,量不出半径。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找出圆的圆心呢?
生1:我把圆对折两次,两次的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这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
生2:我把圆对折了一次,这个折痕是直径,是6厘米,根据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半径是3厘米。
师:我们要学会从过程中发现,刚才这位同学用直径得到了半径,(出示那个对折的圆)直径的两边完全重合吗?你想到了什么?
生:圆是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这个圆的直径,有无数条。
这样的对话设计以“量出手中圆的半径”为核心问题,让学生思维层层深入,探索发现圆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做”中得到认知的需要和满足。
2.有效对话——对“问题的挖掘”的展开
教师要成为引导者,让学生把“不会表达”的思路展开,对话中,教师要多问“为什么”,“还可以怎么样”,让学生从中体悟到,思维过程的每个细节都是值得讨论的,在不断探究中,让课堂“活”起来。
例如,在教学五下《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教材里未知数出现的位置有以下几种:x 6=12,5x=20,x÷5=35,x-8=15。那么如果未知数的位置处在除数或减数的位置,学生又会怎样解决呢?例如:35÷x=5,15-x=8,课堂上我们对这两题进行了交流。
生1:我是口算的。
学生立即反驳:这两题是让你解方程,不是要求口算。
师:口算可以作为检验的一种手段,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两题与我们所学习的解方程有些不同,第一题,我先利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同时乘以x,那么原来的方程变成了35=5x,根据我们平时的习惯,把等号两边的数交换一下位置,变成了5x=35,再一次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除以5,就得出了方程的解。
生3:我利用了原来学过的知识,根据被减数、减数、差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解决的。15-x=8这个方程的未知数在减数的位置,我们知道求减数就是用被减数减差就可以得到减数了。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是无法估量的。我们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成就有效的课堂对话。
3.有效对话——是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
问题解决后,首先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想法,在对话交流后,学生会比较对问题开始的设想与最后解决方案之间的差异,在差异中归纳出方法,从中发现智慧。
例如,在五上《小数简便计算》教学中,会出现10-2.7-3.3和10-3.6 6.4这样两道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
生1:第一题可以根据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10-(2.7 3.3)。
生2:第二题也可以按照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师:你们同意吗?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我认为第二题是不能简便的,因为后面不是连续减去两个数,而是减去3.6,再加上了6.4。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其他同学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生4:如果我们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目我们就多减掉了2个6.4。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出现错误的同学,明白了吗?为什么是2个6.4呢?……
在上述对话中,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不是立即判断学生的对与错,而是让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对话交流,思维碰撞,使更多学生从自己或者别人的错误中得到发展。
三、收获有效“课堂对话”的策略
高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话平等,气氛活跃,和谐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能够在对话中相互呼应,从言语到眼神甚至是精神的沟通都得心应手。首先,教师要提出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究和交流的兴趣,而且要引导学生思维深入,促使课堂对话交流更顺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时应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题、发散思维、相互评价、总结反思的余地。最后,培养学生良好倾听的习惯,能认真听取别人想法,从中取长补短,但也不盲从,应让他们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让数学课堂因有效的对话而使师生的智慧共同成长。
关键词: 有效对话 教学智慧成长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1]课堂对话意指师生主体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交流、相互建构与分享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积极互动的课堂对话是有效课堂的理想追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就要优化课堂对话。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对话存在各种问题,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所做的尝试。
一、剖析“课堂对话”中的问题所在
课堂上学生“热闹非凡”地讨论,各自表达想法,但互不倾听。这样既达不到课堂教学交流的目的,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秩序。有的课堂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完全跟着教师走,课堂对话流于形式。有的课堂“没有一个对话的环境”,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对话目的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二、抓住有效“课堂对话”的时机
基于以上种种问题,如何才能创设一个真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有效课堂?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围绕数学问题,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有效对话——需要“好问题”的引领
好的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它能让学生自己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并归纳出普遍规律。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通常教师会按部就班地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对这些问题,学生往往缺乏探究兴趣。此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
师:孩子们请拿出准备好的圆片,量出手中圆的半径。(生疑惑,不动手)有什么问题?
生:这个圆片没有圆心,量不出半径。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找出圆的圆心呢?
生1:我把圆对折两次,两次的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这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
生2:我把圆对折了一次,这个折痕是直径,是6厘米,根据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半径是3厘米。
师:我们要学会从过程中发现,刚才这位同学用直径得到了半径,(出示那个对折的圆)直径的两边完全重合吗?你想到了什么?
生:圆是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这个圆的直径,有无数条。
这样的对话设计以“量出手中圆的半径”为核心问题,让学生思维层层深入,探索发现圆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做”中得到认知的需要和满足。
2.有效对话——对“问题的挖掘”的展开
教师要成为引导者,让学生把“不会表达”的思路展开,对话中,教师要多问“为什么”,“还可以怎么样”,让学生从中体悟到,思维过程的每个细节都是值得讨论的,在不断探究中,让课堂“活”起来。
例如,在教学五下《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教材里未知数出现的位置有以下几种:x 6=12,5x=20,x÷5=35,x-8=15。那么如果未知数的位置处在除数或减数的位置,学生又会怎样解决呢?例如:35÷x=5,15-x=8,课堂上我们对这两题进行了交流。
生1:我是口算的。
学生立即反驳:这两题是让你解方程,不是要求口算。
师:口算可以作为检验的一种手段,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两题与我们所学习的解方程有些不同,第一题,我先利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同时乘以x,那么原来的方程变成了35=5x,根据我们平时的习惯,把等号两边的数交换一下位置,变成了5x=35,再一次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除以5,就得出了方程的解。
生3:我利用了原来学过的知识,根据被减数、减数、差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解决的。15-x=8这个方程的未知数在减数的位置,我们知道求减数就是用被减数减差就可以得到减数了。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是无法估量的。我们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成就有效的课堂对话。
3.有效对话——是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
问题解决后,首先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想法,在对话交流后,学生会比较对问题开始的设想与最后解决方案之间的差异,在差异中归纳出方法,从中发现智慧。
例如,在五上《小数简便计算》教学中,会出现10-2.7-3.3和10-3.6 6.4这样两道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
生1:第一题可以根据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10-(2.7 3.3)。
生2:第二题也可以按照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师:你们同意吗?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我认为第二题是不能简便的,因为后面不是连续减去两个数,而是减去3.6,再加上了6.4。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其他同学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生4:如果我们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目我们就多减掉了2个6.4。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出现错误的同学,明白了吗?为什么是2个6.4呢?……
在上述对话中,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不是立即判断学生的对与错,而是让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对话交流,思维碰撞,使更多学生从自己或者别人的错误中得到发展。
三、收获有效“课堂对话”的策略
高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话平等,气氛活跃,和谐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能够在对话中相互呼应,从言语到眼神甚至是精神的沟通都得心应手。首先,教师要提出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究和交流的兴趣,而且要引导学生思维深入,促使课堂对话交流更顺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时应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题、发散思维、相互评价、总结反思的余地。最后,培养学生良好倾听的习惯,能认真听取别人想法,从中取长补短,但也不盲从,应让他们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让数学课堂因有效的对话而使师生的智慧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