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案导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方式,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和谐统一。因此,学案导学不仅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而且侧重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学案导学 编写原则 实施策略 注意事项
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①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可见教师的根本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教会他们“学”。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学生”这类单向知识传递的方式仍在不断上演。因此,必须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案导学正是一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题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而提出的,以期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如下探讨。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学案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效果。因此,编写导学案必须慎之又慎。
1.编写导学案时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导学案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本地区教育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对教材进行删减、合并、重组,设计出体现教育改革新理念且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的导学案。
2.编写导学案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正确理解,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应尽量做到“一课时一目标一学案”,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3.编写导学案时要重视学情。学生是导学案的直接应用者,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编写时要注意梯度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信心。
最后,编写好的导学案要有启发性。导学案不仅要重视“学”,还要重视“导”。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针对学生学习的障碍,做必要的提示,降低难度,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激励。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1.精心策划,抓好预习环节。课前预习是每一个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必须完成的环节。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储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使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必备的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和技能。若教师只是口头说预习某个内容,学生不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不知道重难点在哪里,预习过程就如同瞎子摸象,胡乱一抓。若使用学案导学,学生就可以根据导学案上明确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及预设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如果有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做好记录,在课堂上就能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这样的预习才是有实效的预习,同时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放矢,自然会事半功倍。
2.设问激疑,提高课堂活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是进入积极思维前的一种状态。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已经进入“愤”和“悱”的状态。此时他们急需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才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例如,在《孔乙己》的结尾有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阅读时往往略过。我在编写导学案时,特地在此处设计了两个问题:“大约”和“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两个词,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这句话中?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在预习时学生就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课堂上他们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谁也无法说服谁的时候,我引导他们仔细地阅读全文,让他们在小说中找出关于孔乙己生存状态和人们对他态度的句子。从人们漠不关心的态度中可知人们不会知道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从孔乙己窘迫的生活状况可知他确实是难以生存的,最终学生明白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表现了当时冷漠麻木的社会现状。学生在这种“课前质疑—讨论探究—分析释疑”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动性,最终有所悟有所获,收到很好的成效。
学案导学中预设问题实际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准备性活动。若无这一环节,便无法达到“受激发的状态”的效果,学生就难以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学习中。
3.检测探究,巩固学习效果。检测探究是授课内容由知识向能力转化,从学会走向会用的过程。利用导学案上设计的检测练习既可以检查课内学习的效果,又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
当然,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检测探究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这部分可以设计为课内语段阅读,也可以是课外同题材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或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例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后,再拓展阅读《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把这三篇作品比较之后,学生便能理解苏轼在被贬黄州后壮志难酬的苦闷及他故作旷达乐观的思想。
在检测探究阶段,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设疑引导学生探索,也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勇于探索,并提供恰当的帮助,让学生不仅会学更会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学案导学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导学案不等于题案,应注重学法指导。导学案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拐杖,应注重学法指导。若把将要学习的内容编成一道道题目让学生做,不仅不能起到导学的作用,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苦不堪言。
2.使用学案导学时,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之间的关系。切不能因为新课标中强调学生要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就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知道或是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教师的讲解非常必要。
3.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性资源。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程中会产生一些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对此,教师切不可拘泥预先准备好的学案而对学生的疑问置之不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教学的技巧所在。”②学案导学就是这样“高度教学的技巧”之一,它不仅可以引导学习、深化知识、提高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辨、质疑、创新的能力,就如输送营养的小溪,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有活水注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贮存知识的容器,而是会思维会创造的人。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中语文教学在与学案导学的结合中定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注释:
①陶行知文集.教学合一.江苏教育出版社:37
②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1984.
参考文献:
[1]杨文.浅析文案导学探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11.6,Vol8,6.
[2]王士欣.浅谈学案导学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研),2011,5.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学案导学 编写原则 实施策略 注意事项
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①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可见教师的根本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教会他们“学”。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学生”这类单向知识传递的方式仍在不断上演。因此,必须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案导学正是一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题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而提出的,以期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如下探讨。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学案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效果。因此,编写导学案必须慎之又慎。
1.编写导学案时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导学案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本地区教育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对教材进行删减、合并、重组,设计出体现教育改革新理念且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的导学案。
2.编写导学案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正确理解,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应尽量做到“一课时一目标一学案”,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3.编写导学案时要重视学情。学生是导学案的直接应用者,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编写时要注意梯度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信心。
最后,编写好的导学案要有启发性。导学案不仅要重视“学”,还要重视“导”。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针对学生学习的障碍,做必要的提示,降低难度,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激励。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1.精心策划,抓好预习环节。课前预习是每一个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必须完成的环节。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储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使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必备的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和技能。若教师只是口头说预习某个内容,学生不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不知道重难点在哪里,预习过程就如同瞎子摸象,胡乱一抓。若使用学案导学,学生就可以根据导学案上明确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及预设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如果有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做好记录,在课堂上就能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这样的预习才是有实效的预习,同时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放矢,自然会事半功倍。
2.设问激疑,提高课堂活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是进入积极思维前的一种状态。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已经进入“愤”和“悱”的状态。此时他们急需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才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例如,在《孔乙己》的结尾有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阅读时往往略过。我在编写导学案时,特地在此处设计了两个问题:“大约”和“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两个词,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这句话中?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在预习时学生就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课堂上他们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谁也无法说服谁的时候,我引导他们仔细地阅读全文,让他们在小说中找出关于孔乙己生存状态和人们对他态度的句子。从人们漠不关心的态度中可知人们不会知道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从孔乙己窘迫的生活状况可知他确实是难以生存的,最终学生明白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表现了当时冷漠麻木的社会现状。学生在这种“课前质疑—讨论探究—分析释疑”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动性,最终有所悟有所获,收到很好的成效。
学案导学中预设问题实际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准备性活动。若无这一环节,便无法达到“受激发的状态”的效果,学生就难以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学习中。
3.检测探究,巩固学习效果。检测探究是授课内容由知识向能力转化,从学会走向会用的过程。利用导学案上设计的检测练习既可以检查课内学习的效果,又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
当然,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检测探究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这部分可以设计为课内语段阅读,也可以是课外同题材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或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例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后,再拓展阅读《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把这三篇作品比较之后,学生便能理解苏轼在被贬黄州后壮志难酬的苦闷及他故作旷达乐观的思想。
在检测探究阶段,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设疑引导学生探索,也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勇于探索,并提供恰当的帮助,让学生不仅会学更会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学案导学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导学案不等于题案,应注重学法指导。导学案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拐杖,应注重学法指导。若把将要学习的内容编成一道道题目让学生做,不仅不能起到导学的作用,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苦不堪言。
2.使用学案导学时,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之间的关系。切不能因为新课标中强调学生要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就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知道或是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教师的讲解非常必要。
3.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性资源。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程中会产生一些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对此,教师切不可拘泥预先准备好的学案而对学生的疑问置之不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教学的技巧所在。”②学案导学就是这样“高度教学的技巧”之一,它不仅可以引导学习、深化知识、提高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辨、质疑、创新的能力,就如输送营养的小溪,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有活水注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贮存知识的容器,而是会思维会创造的人。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中语文教学在与学案导学的结合中定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注释:
①陶行知文集.教学合一.江苏教育出版社:37
②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1984.
参考文献:
[1]杨文.浅析文案导学探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11.6,Vol8,6.
[2]王士欣.浅谈学案导学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研),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