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后,基础教育领域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成了学生的“尾巴”,致使某些地方教学质量滑坡。最近以来,在各种各样有关教育问题的研讨活动中,可以明显感到这一问题已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少同行指出:学生主体地位能否高质量地体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能否高水平地发挥。“主导”得好,“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避免盲目和低效。
1.正确理解主导和主体的含义。
所谓主导,就是引导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教师的主导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性、指导性和参与性等方面。所谓导向性,就是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导航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有序有效地进行,而不至于放任自流。所谓指导性,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予方法上的科学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主要包括不同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以及亲自主持诸如集中面授、答疑解难等重要的教学活动等。所谓参与性,就是以平等的身份,有计划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如参与学习小组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实习,定期开展面对面实时交互教学等。
所谓主体,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而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无疑是指要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学生。就学生的主体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贯穿于集中面授、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和完成作业等学习的各个环节上。自主性主要是指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自我主体意识,主动性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创造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钻研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发挥——是这种自主性的最高体现。
2.合理选择主导的策略。
所谓主导策略,就是教师充分运用信息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自王探索获取知识的路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寻求规律的思路,即指导学生“如何学”。它既不是放任学生,使其学习流于自由化,也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单方面制定的“传授”知识的计划,而是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谋划、选择的课堂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方式。教师的主导策略主要包括目标策略、信息策略、教法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四大内容。
目标策略是教学效果的定位和评价的依据,具体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信息策略是教学信息处理的途径,分为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课件信息、网上资源、师生行为、课堂交流、学习信息反馈等。教法策略是教学信息呈现、组合、双向传递和反馈的方式,有学法设计、模式选择、传播活动、实时辅导等。课堂管理策略是教学目标、教法得以实现的基础,主要是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学生认知活动管理等。如果教师在这几个方面都能够通过较好的方法手段达到既定的目标,如果教师所选择的适当的教学策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就是发挥了教师的导向性、指导性和参与性,就是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
主体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正在逐渐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是,要将其从理念形态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无疑还要有一个漫长的共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下面的一些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首先是主体参与原则。主体参与的内涵是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实现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同样需要主动建构。因而,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成
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时肯定他们的学习效果,为他们设置愉快学习的情境,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实力,能不断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愉悦。
其次是合作学习原则。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因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通过交往互动,才能体现和增强自己的主体性。教学中,民主平等、互相合作、尊重信任、共同参与的师生、生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曾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合理搭配,从而保障了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小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再次是尊重差异原则。学生群体中,无论是在认知、情感方面,还是在气质、品格、兴趣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既要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使个人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学目标也要分出层次。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而对较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提出不同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更应给予关心、爱护和帮助,通过情感交流,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克服困难,得到提高。
最后是体验成功原则。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的体验会引起学生满足、愉悦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失败的体验会引起学生消沉、灰心的感受,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引起自卑和厌学心理。为此,教学中应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面向全体,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群体中的一员,并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矛盾转化过程。教的一方更多主导性色彩,学的一方更多自主性色彩,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因此,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性真正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性才可以更好体现;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容易流于自由化和盲目性,主体性也会削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教师的“主导”成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有力促进,同时又使学生的“主体”不流于形式和自由化,这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应当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更好的解答。
1.正确理解主导和主体的含义。
所谓主导,就是引导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教师的主导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性、指导性和参与性等方面。所谓导向性,就是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导航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有序有效地进行,而不至于放任自流。所谓指导性,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予方法上的科学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主要包括不同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以及亲自主持诸如集中面授、答疑解难等重要的教学活动等。所谓参与性,就是以平等的身份,有计划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如参与学习小组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实习,定期开展面对面实时交互教学等。
所谓主体,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而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无疑是指要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学生。就学生的主体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贯穿于集中面授、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和完成作业等学习的各个环节上。自主性主要是指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自我主体意识,主动性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创造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钻研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发挥——是这种自主性的最高体现。
2.合理选择主导的策略。
所谓主导策略,就是教师充分运用信息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自王探索获取知识的路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寻求规律的思路,即指导学生“如何学”。它既不是放任学生,使其学习流于自由化,也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单方面制定的“传授”知识的计划,而是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谋划、选择的课堂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方式。教师的主导策略主要包括目标策略、信息策略、教法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四大内容。
目标策略是教学效果的定位和评价的依据,具体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信息策略是教学信息处理的途径,分为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课件信息、网上资源、师生行为、课堂交流、学习信息反馈等。教法策略是教学信息呈现、组合、双向传递和反馈的方式,有学法设计、模式选择、传播活动、实时辅导等。课堂管理策略是教学目标、教法得以实现的基础,主要是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学生认知活动管理等。如果教师在这几个方面都能够通过较好的方法手段达到既定的目标,如果教师所选择的适当的教学策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就是发挥了教师的导向性、指导性和参与性,就是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
主体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正在逐渐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是,要将其从理念形态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无疑还要有一个漫长的共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下面的一些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首先是主体参与原则。主体参与的内涵是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实现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同样需要主动建构。因而,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成
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时肯定他们的学习效果,为他们设置愉快学习的情境,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实力,能不断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愉悦。
其次是合作学习原则。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因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通过交往互动,才能体现和增强自己的主体性。教学中,民主平等、互相合作、尊重信任、共同参与的师生、生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曾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合理搭配,从而保障了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小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再次是尊重差异原则。学生群体中,无论是在认知、情感方面,还是在气质、品格、兴趣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既要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使个人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学目标也要分出层次。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而对较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提出不同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更应给予关心、爱护和帮助,通过情感交流,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克服困难,得到提高。
最后是体验成功原则。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的体验会引起学生满足、愉悦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失败的体验会引起学生消沉、灰心的感受,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引起自卑和厌学心理。为此,教学中应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面向全体,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群体中的一员,并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矛盾转化过程。教的一方更多主导性色彩,学的一方更多自主性色彩,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因此,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性真正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性才可以更好体现;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容易流于自由化和盲目性,主体性也会削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教师的“主导”成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有力促进,同时又使学生的“主体”不流于形式和自由化,这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应当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更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