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美学——艺术哲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的基础理论学科;就目前而言,将音乐美学学科理论运用于蒙古族音乐、对其音乐进行专题性、学术性研究的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尤其表现在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音乐美学价值的进一步研习上,还有更广阔的可为空间。本文从音乐美学中基本问题出发,结合蒙古族音乐文化,浅析蕴涵于其中的美学思想,在美学视野中将音乐本体展开,延伸至一个多维的人类文化空间来认知它。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情感;表现
一、音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
古代中国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音乐观,承认音乐利用不同的声音表达出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的不同心情。这一点在《乐记》中有清晰的记载。在西方的美学论著当中同样也把人的感情生活同音乐联系在了一起,黑格尔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在我国音乐美学研究著作《音乐美学基础》一书中,这样表述:“音乐主要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应该说这是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那么此种情感只是一种抽象的感情形式吗,显然不是,它是音乐主体内心活动以及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多重的联系。在蒙古族音乐中,情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乏有思乡情节的作品大量出现,这类作品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及亲人的思恋与赞美之情,代表性的作品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夜色美》等等,蒙古族艺术歌曲作为“情感态度的艺术”即延续传承着蒙古民族生生不息的草原文化,又真实的反映出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这样的艺术形式通过情感的传递与表达不但拥有真实的画面感与景象,而且遵循了主体情感态度的需要,符合音乐艺术表达情感的要求。
二、音乐表现情感的方式
(1)“乐”是人们高兴的情感的体现,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过程会有跳跃的向上的明朗的运动过程,通常运动的速度与频率不应该是缓慢懒散的。蒙古族器乐代表作品中就有以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为表现的,此曲展现了万马齐奔气势恢宏的场面,音乐中饱含着情绪上与表演上的跳跃,乐曲仿佛把听者带进马群同骏马一同飞驰,整首曲子在无尽的节奏运动、跳跃欢快中结束;快速活泼的节奏伴于明亮激情的音色,真正成为了情感与音乐之间的互动介质。蒙古族舞蹈作品中以鄂尔多斯的“筷子舞”较欢快,舞蹈、音乐,轻快节奏感强,舞蹈动作急剧变化性,舞者手拿筷子,系上红绸,经常以筷子相击发出有规律的节奏音符合舞蹈动作,筷子舞表现出鄂尔多斯当地蒙古人对生活对人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充满向往的愉快心情。
(2)“哀、忧”是一种低沉、悲伤的情绪状态,它的运动趋势基本上是下沉的,而且伴随着比较缓慢的速度。在蒙古族音乐中表现哀伤的音乐有很多,其中就有以思念母亲为题材表达的作品,如:《驼羔之歌》《梦中的额吉》《梦中的母亲》等等,列举的这三首作品是声乐作品,歌曲表达了孩儿对母亲思念时的悲伤与哀痛,音乐旋律起伏很有特点,使用跳进音程模拟对母亲的诉说声,在上行游移后总能使用大跳回到羽调式的主音上将情绪急剧拉扯到最低点,听起来很是揪心。“忧”这种情感在作品《母亲》《摇篮曲》,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前者是声乐作品,通过回忆与感恩的情绪来歌唱母亲,表达了异乡儿女对远在故乡守望的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尤其是第二首作品,这首作品是马头琴独奏曲,通过摇篮曲曲调来表达对故乡母亲的思念、与盼望能够回到母亲怀抱的忧愁心情。
(3)“颂”即歌颂,它可以宏大恢弘,也可以细小绵延,这种情感表现在蒙古族音乐作品里也有很多,著名的有《嘎达梅林》《成吉思汗》《陶格陶胡》《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第一首是英雄史诗的歌颂,颂扬了科尔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英雄主义精神,尤其是管弦乐组曲的表现形式更是气势恢宏。其他几首是对各个时代的英雄的赞颂。这种颂的情感的表达深深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和这个民族的凝聚力,这种颂正是民族情感的运动状态与音乐的运动状态的有机统一体,是音乐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音乐表现感情的民族性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千百年来的音乐创作和审美实践中积累起不同的音乐审美经验,并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以及曲式结构等表现方式。也就是说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中,确实形成了自身的音乐语言的规律性。
蒙古族音乐在表现感情的民族性上,无可厚非的关键因素在于本民族特有的音乐语言,这种民族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其他民族、种族无法替代的,有其特定性,有很多时候即使是利用翻译的办法来将这种情感信息传递给所有人,但还不能够完全准确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蒙古语言语境的细微情感差别。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元素它承担着该民族成员以及民族文化间的认同,蒙古族音乐的音乐特点是遵循着其语言的规律和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格,而创作的,蒙古族音乐使用蒙古人自己的音乐语言,它所表达出的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是他者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4]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5]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情感;表现
一、音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
古代中国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音乐观,承认音乐利用不同的声音表达出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的不同心情。这一点在《乐记》中有清晰的记载。在西方的美学论著当中同样也把人的感情生活同音乐联系在了一起,黑格尔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在我国音乐美学研究著作《音乐美学基础》一书中,这样表述:“音乐主要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应该说这是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那么此种情感只是一种抽象的感情形式吗,显然不是,它是音乐主体内心活动以及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多重的联系。在蒙古族音乐中,情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乏有思乡情节的作品大量出现,这类作品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及亲人的思恋与赞美之情,代表性的作品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夜色美》等等,蒙古族艺术歌曲作为“情感态度的艺术”即延续传承着蒙古民族生生不息的草原文化,又真实的反映出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这样的艺术形式通过情感的传递与表达不但拥有真实的画面感与景象,而且遵循了主体情感态度的需要,符合音乐艺术表达情感的要求。
二、音乐表现情感的方式
(1)“乐”是人们高兴的情感的体现,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过程会有跳跃的向上的明朗的运动过程,通常运动的速度与频率不应该是缓慢懒散的。蒙古族器乐代表作品中就有以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为表现的,此曲展现了万马齐奔气势恢宏的场面,音乐中饱含着情绪上与表演上的跳跃,乐曲仿佛把听者带进马群同骏马一同飞驰,整首曲子在无尽的节奏运动、跳跃欢快中结束;快速活泼的节奏伴于明亮激情的音色,真正成为了情感与音乐之间的互动介质。蒙古族舞蹈作品中以鄂尔多斯的“筷子舞”较欢快,舞蹈、音乐,轻快节奏感强,舞蹈动作急剧变化性,舞者手拿筷子,系上红绸,经常以筷子相击发出有规律的节奏音符合舞蹈动作,筷子舞表现出鄂尔多斯当地蒙古人对生活对人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充满向往的愉快心情。
(2)“哀、忧”是一种低沉、悲伤的情绪状态,它的运动趋势基本上是下沉的,而且伴随着比较缓慢的速度。在蒙古族音乐中表现哀伤的音乐有很多,其中就有以思念母亲为题材表达的作品,如:《驼羔之歌》《梦中的额吉》《梦中的母亲》等等,列举的这三首作品是声乐作品,歌曲表达了孩儿对母亲思念时的悲伤与哀痛,音乐旋律起伏很有特点,使用跳进音程模拟对母亲的诉说声,在上行游移后总能使用大跳回到羽调式的主音上将情绪急剧拉扯到最低点,听起来很是揪心。“忧”这种情感在作品《母亲》《摇篮曲》,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前者是声乐作品,通过回忆与感恩的情绪来歌唱母亲,表达了异乡儿女对远在故乡守望的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尤其是第二首作品,这首作品是马头琴独奏曲,通过摇篮曲曲调来表达对故乡母亲的思念、与盼望能够回到母亲怀抱的忧愁心情。
(3)“颂”即歌颂,它可以宏大恢弘,也可以细小绵延,这种情感表现在蒙古族音乐作品里也有很多,著名的有《嘎达梅林》《成吉思汗》《陶格陶胡》《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第一首是英雄史诗的歌颂,颂扬了科尔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英雄主义精神,尤其是管弦乐组曲的表现形式更是气势恢宏。其他几首是对各个时代的英雄的赞颂。这种颂的情感的表达深深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和这个民族的凝聚力,这种颂正是民族情感的运动状态与音乐的运动状态的有机统一体,是音乐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音乐表现感情的民族性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千百年来的音乐创作和审美实践中积累起不同的音乐审美经验,并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以及曲式结构等表现方式。也就是说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中,确实形成了自身的音乐语言的规律性。
蒙古族音乐在表现感情的民族性上,无可厚非的关键因素在于本民族特有的音乐语言,这种民族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其他民族、种族无法替代的,有其特定性,有很多时候即使是利用翻译的办法来将这种情感信息传递给所有人,但还不能够完全准确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蒙古语言语境的细微情感差别。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元素它承担着该民族成员以及民族文化间的认同,蒙古族音乐的音乐特点是遵循着其语言的规律和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格,而创作的,蒙古族音乐使用蒙古人自己的音乐语言,它所表达出的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是他者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4]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5]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