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这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所以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举足轻重的内容,我们应该把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趣为引,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观察范围》这一内容时,我让两个学生来做了一个实验,学生A站到桌子上往窗外看,学生B站在地上往窗外看,然后让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A说出的景物由近及远,非常多,但学生B只能说出近处的几个,对比之下,我让学生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来总结他们的实验结果。此时学生们兴趣高涨,齐声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了“兴趣”,学生接下来对探究教材中猴子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的桃子数量最多;当你走到某个位置时能否看到后面那座高大的建筑物;路灯下的影子如何变化;老鼠要在哪个区域内活动才不会被猫看见这些问题时就显得轻松自如多了。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切身的感受建立空间观念,接触多了,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发生并逐步建立。
二、途径多样,发展空间观念
《新课标》指出:“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应当多种多样。”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们回忆长方形的特征,接着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从实物中观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从而形成立体图形占一定的空间的概念。然后通过摸一摸、拼一拼等动手操作活动获取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再通过猜一猜长方体的相对的面相等嘛?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吗?更进一步细化了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搭建空间思维平台,把抽象化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多种途径对长方体进行探究,并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有条理的具体操作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
三、自主探索,提升空间观念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如果机械地告诉学生们计算公式,那他们就只能死记硬背的套用,那将扼杀他们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老师的大忌。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学习数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我首先设计了一头牛拴在木桩上,它吃草时最多能吃多大面积的草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我让学生模拟牛绕木桩转一圈感知牛吃到草的最大面积就是一个圆的面积,紧接着抛出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得到面积呢?”这时,我让他们回忆以前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学生们顿悟:有没有公式可以计算圆的面积呢?我抓准时机,让学生猜一猜,圆的面积可能会与和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没有办法把圆转变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有了猜想,就要去驗证它。我把这个任务交个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方式进行第一轮探究,明确思路,化曲为直,体会转化思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剪、拼后的图形很像平行四边形。乘胜追击,继续进行第二轮的探究,明确方法后,体验极限,体验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圆面积就会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学生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圆面积计算公式呼之欲出,为此,他们继续第三轮的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通过他们的共同探讨,最后终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然后再老师的帮助下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责任编辑 徐国坚
一、以趣为引,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观察范围》这一内容时,我让两个学生来做了一个实验,学生A站到桌子上往窗外看,学生B站在地上往窗外看,然后让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A说出的景物由近及远,非常多,但学生B只能说出近处的几个,对比之下,我让学生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来总结他们的实验结果。此时学生们兴趣高涨,齐声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了“兴趣”,学生接下来对探究教材中猴子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的桃子数量最多;当你走到某个位置时能否看到后面那座高大的建筑物;路灯下的影子如何变化;老鼠要在哪个区域内活动才不会被猫看见这些问题时就显得轻松自如多了。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切身的感受建立空间观念,接触多了,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发生并逐步建立。
二、途径多样,发展空间观念
《新课标》指出:“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应当多种多样。”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们回忆长方形的特征,接着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从实物中观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从而形成立体图形占一定的空间的概念。然后通过摸一摸、拼一拼等动手操作活动获取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再通过猜一猜长方体的相对的面相等嘛?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吗?更进一步细化了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搭建空间思维平台,把抽象化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多种途径对长方体进行探究,并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有条理的具体操作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
三、自主探索,提升空间观念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如果机械地告诉学生们计算公式,那他们就只能死记硬背的套用,那将扼杀他们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老师的大忌。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学习数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我首先设计了一头牛拴在木桩上,它吃草时最多能吃多大面积的草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我让学生模拟牛绕木桩转一圈感知牛吃到草的最大面积就是一个圆的面积,紧接着抛出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得到面积呢?”这时,我让他们回忆以前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学生们顿悟:有没有公式可以计算圆的面积呢?我抓准时机,让学生猜一猜,圆的面积可能会与和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没有办法把圆转变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有了猜想,就要去驗证它。我把这个任务交个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方式进行第一轮探究,明确思路,化曲为直,体会转化思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剪、拼后的图形很像平行四边形。乘胜追击,继续进行第二轮的探究,明确方法后,体验极限,体验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圆面积就会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学生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圆面积计算公式呼之欲出,为此,他们继续第三轮的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通过他们的共同探讨,最后终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然后再老师的帮助下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