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受力(Sensibility)这一词汇缘起于艺术界,是指艺术家对于客观事物特征和细节的敏锐程度。在语文教育中的感受力是指学生对于文本的主观感悟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小学生良好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良好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而感受力是良好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的前提和基础,相关研究表面,小学生的感受力越强,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更为得心应手。
基于小学生感受力的提升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素质教育开展以及创造力的激发的巨大意义,那么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感受力?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文本朗读、阅读理解以及作为撰写贯穿小学语文的全过程,因此,作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提出小学生语文教育感受力提升的策略。
一、在朗读中培养小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地对同一文本进行朗读,逐渐地就能明白其中含义。朗读可以将小学生与身体与思想进行互动,从而更充分感知语言的内涵之美。在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四个层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一是选择优秀的范读,为学生树立榜样。优秀的范读不仅要求普通话的标准,还要求范读者以情入境,把小学生的思绪带入到作者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范读者的语调变化、神情去体验文本;二是增加配乐,营造朗读的氛围。音乐不仅能够让学生身心放松,并且与文本基调相匹配的音乐,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感受,更加容易将小学生的感情带入进去;三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后去朗读。例如古诗词中,寥寥的几句话暗含了许多意思,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其背诵出来,但是对其内涵还不甚了解。例如学习岑参的作品,如果能够了解到他是一位边塞诗人,就可以更加准确感受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诗的意境,从而轻松地将其背诵;四是扮演角色朗读,让小学生更有代入感。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让学生扮演角色,身临其境,能够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让学生身着不同角色服装,使其切实感受到不同角色存在的意义,为何这样的角色需要這样的台词。
二、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扩充写作素材,更是为了加强对于文字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对于生活事物的处理。面对一篇篇充满情感的文本,如何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感受力,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其一,鼓励小学生自主阅读,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内容较为狭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提升自己对于文本阅读的兴趣。并且可以定时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其二,找准切入点,激发小学生的感受力。学生的感受力一旦被激发,就能够使得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的思维以及情感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因此,教师如何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就显得比较重要,这需要语文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兴趣反复调整;其三,倡导反复阅读,不断挖掘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语文教学对于文本的学习通常是课堂的45分钟。而反复阅读强调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面学习。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应该学什么;课中学习,带着问题来发散自己的思维;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继续升华自己的感受力。
三、在写作中培养小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力
小学生感受力如何常常可以通过写作进行表达,写作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写作回归生活,让学生切实地去体会生活。这要求老师不要在课后布置太多机械化地作业,让学生有时间去完成有意义的写作任务。同时由于小学生自觉性较差,因此老师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段,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们去感受生活,切实地让每个同学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二是鼓励学生应该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断与他人、与自然的对话。勇于交流不仅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且也是提高自信心、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老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小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敢说是敢写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不断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三是注重积累,不断培养感受力。感受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们每天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日记的形式,并且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记录自己感受的形式也可以多元化,如QQ日记、知乎、说说等。一旦内心有深刻感受的片段,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去记录。
小学语文教育中感受力的培养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素质教育开展以及创造力激发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当然,培养小学生感受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并且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应该不断调整。在今后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中感受力的培养研究,可以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实证手段验证各类方法对于感受力培养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基于小学生感受力的提升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素质教育开展以及创造力的激发的巨大意义,那么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感受力?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文本朗读、阅读理解以及作为撰写贯穿小学语文的全过程,因此,作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提出小学生语文教育感受力提升的策略。
一、在朗读中培养小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地对同一文本进行朗读,逐渐地就能明白其中含义。朗读可以将小学生与身体与思想进行互动,从而更充分感知语言的内涵之美。在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四个层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一是选择优秀的范读,为学生树立榜样。优秀的范读不仅要求普通话的标准,还要求范读者以情入境,把小学生的思绪带入到作者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范读者的语调变化、神情去体验文本;二是增加配乐,营造朗读的氛围。音乐不仅能够让学生身心放松,并且与文本基调相匹配的音乐,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感受,更加容易将小学生的感情带入进去;三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后去朗读。例如古诗词中,寥寥的几句话暗含了许多意思,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其背诵出来,但是对其内涵还不甚了解。例如学习岑参的作品,如果能够了解到他是一位边塞诗人,就可以更加准确感受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诗的意境,从而轻松地将其背诵;四是扮演角色朗读,让小学生更有代入感。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让学生扮演角色,身临其境,能够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让学生身着不同角色服装,使其切实感受到不同角色存在的意义,为何这样的角色需要這样的台词。
二、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扩充写作素材,更是为了加强对于文字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对于生活事物的处理。面对一篇篇充满情感的文本,如何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感受力,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其一,鼓励小学生自主阅读,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内容较为狭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提升自己对于文本阅读的兴趣。并且可以定时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其二,找准切入点,激发小学生的感受力。学生的感受力一旦被激发,就能够使得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的思维以及情感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因此,教师如何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就显得比较重要,这需要语文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兴趣反复调整;其三,倡导反复阅读,不断挖掘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语文教学对于文本的学习通常是课堂的45分钟。而反复阅读强调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面学习。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应该学什么;课中学习,带着问题来发散自己的思维;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继续升华自己的感受力。
三、在写作中培养小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力
小学生感受力如何常常可以通过写作进行表达,写作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写作回归生活,让学生切实地去体会生活。这要求老师不要在课后布置太多机械化地作业,让学生有时间去完成有意义的写作任务。同时由于小学生自觉性较差,因此老师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段,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们去感受生活,切实地让每个同学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二是鼓励学生应该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断与他人、与自然的对话。勇于交流不仅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且也是提高自信心、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老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小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敢说是敢写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不断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三是注重积累,不断培养感受力。感受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们每天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日记的形式,并且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记录自己感受的形式也可以多元化,如QQ日记、知乎、说说等。一旦内心有深刻感受的片段,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去记录。
小学语文教育中感受力的培养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素质教育开展以及创造力激发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当然,培养小学生感受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并且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应该不断调整。在今后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中感受力的培养研究,可以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实证手段验证各类方法对于感受力培养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