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的地方,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交往互动;有效学习
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要素组织在一个体系中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人——教师和学生,所以说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的地方,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笔者就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讨论一下“一堂好课”。
一、师生互动,让心“零距离”
小学生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学习殿堂、接触知识的群体,他们的心智都还很稚嫩。教师唯有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的走向,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起始阶段不至于行差踏错,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先做人,后做事”不仅仅是一个先后和重要程度的关系,更说明了一点,即完善了自己的为人,做事也自然更容易成功。小学生的教育也同样如此,“先沟通,后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达到心灵的“零距离”了,还需要担心学生会不愿意跟你学吗?显而易见,这种心灵的契合,不仅仅有助于孩子们的思想塑造,对他们的学习,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是不会忽视心灵沟通的重要性,而仅仅注重知识灌输的。心灵沟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个“家”
小学生的纪律意识普遍不强,只有通过长期监督、严格管理,才能够将他们塑造得更好。然而,管理仅仅是一种手段,孩子们却是一个温暖的小群体,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性格。用机械的“管理”去驾驭丰富的天性,又怎么能完全成功?完全的机械管理,只会触动孩子们的逆反,甚至造成他们的厌学情绪。任何忽视了心灵沟通的教育,都将寸步难行。经过机械的管理,班级的纪律的确有了起色,然而学生们却不爱和老师说话了,师生感情很淡。现代教育应当是培养学生“先为人处世,后求知发展”,教师教育也应当是“先沟通,后教学”,让班级工作由浅入深,从外在管理走向孩子们的心灵沟通,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感情的人性化集体,让班级成为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教师对学生们的行为、变化,都应当细心观察,用心呵护。例如,当学生感冒的时候,我们可以充满爱意地抚摸他们的额头,看看是否发烧得很严重;当有学生调皮,爱搞小动作时,我们可以单独找他们说:“你真是个小捣蛋,咱们班现在纪律很不错,老师可不希望有人再捣乱打乱秩序,以后你来监督,再有这类情况你就偷偷告诉我怎么样?”当学生们吵架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温馨的家,班级也是一个温馨的团体,老师希望你们能够随时想到我们是一个团体,是一家人,要关心、爱护对方。”不同的教育方式,取得的效果是全然不同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优秀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心灵的沟通之上。教师应少一点机械的管理,多一点温馨,与学生的心“零距离”,建立一个“家”。
和谐的心理气氛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基础上的,这种理解表现为交流沟通、彼此尊重、设身处地、宽容悦纳。
二、有效的学习指导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灌注和接受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不应当被重视。而是要求教师终结那种从外面向学生灌注预存的客观知识的办法,放弃以支配、控制、专断为特征的一套方式,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地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定向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就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尽管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但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人,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的主体性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存在着差异,他们各自拥有的信息和经验也不对称,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和经济地认识世界与获得发展。
(二)优化课堂学习环境
一堂好课并不一定需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他善于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来推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主动地建构意义和发展智慧。
对于一堂好课来说,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所需的信息材料,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和信息加工处理的工具,学生的学习空间,等等。
(三)搭建帮助学习的支架
由于受到知识经驗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教师的职责不是代替他们学习或将现成知识存放在他们的头脑里。在一堂好课里,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好“脚手架”,使他们凭借着这种支持拾级而上,自主能动地去获得知识。
教师在学生问题解决和适当时刻搭建了脚手架,确保了学习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从而使问题解决吸引了学习者的兴趣。一堂好课所搭建的脚手架就是: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和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
因此,一堂好课应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应用知识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去解决实践中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新课程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与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等的目的也在于此。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们能够在充实自身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交往互动;有效学习
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要素组织在一个体系中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人——教师和学生,所以说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的地方,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笔者就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讨论一下“一堂好课”。
一、师生互动,让心“零距离”
小学生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学习殿堂、接触知识的群体,他们的心智都还很稚嫩。教师唯有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的走向,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起始阶段不至于行差踏错,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先做人,后做事”不仅仅是一个先后和重要程度的关系,更说明了一点,即完善了自己的为人,做事也自然更容易成功。小学生的教育也同样如此,“先沟通,后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达到心灵的“零距离”了,还需要担心学生会不愿意跟你学吗?显而易见,这种心灵的契合,不仅仅有助于孩子们的思想塑造,对他们的学习,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是不会忽视心灵沟通的重要性,而仅仅注重知识灌输的。心灵沟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个“家”
小学生的纪律意识普遍不强,只有通过长期监督、严格管理,才能够将他们塑造得更好。然而,管理仅仅是一种手段,孩子们却是一个温暖的小群体,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性格。用机械的“管理”去驾驭丰富的天性,又怎么能完全成功?完全的机械管理,只会触动孩子们的逆反,甚至造成他们的厌学情绪。任何忽视了心灵沟通的教育,都将寸步难行。经过机械的管理,班级的纪律的确有了起色,然而学生们却不爱和老师说话了,师生感情很淡。现代教育应当是培养学生“先为人处世,后求知发展”,教师教育也应当是“先沟通,后教学”,让班级工作由浅入深,从外在管理走向孩子们的心灵沟通,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感情的人性化集体,让班级成为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教师对学生们的行为、变化,都应当细心观察,用心呵护。例如,当学生感冒的时候,我们可以充满爱意地抚摸他们的额头,看看是否发烧得很严重;当有学生调皮,爱搞小动作时,我们可以单独找他们说:“你真是个小捣蛋,咱们班现在纪律很不错,老师可不希望有人再捣乱打乱秩序,以后你来监督,再有这类情况你就偷偷告诉我怎么样?”当学生们吵架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温馨的家,班级也是一个温馨的团体,老师希望你们能够随时想到我们是一个团体,是一家人,要关心、爱护对方。”不同的教育方式,取得的效果是全然不同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优秀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心灵的沟通之上。教师应少一点机械的管理,多一点温馨,与学生的心“零距离”,建立一个“家”。
和谐的心理气氛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基础上的,这种理解表现为交流沟通、彼此尊重、设身处地、宽容悦纳。
二、有效的学习指导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灌注和接受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不应当被重视。而是要求教师终结那种从外面向学生灌注预存的客观知识的办法,放弃以支配、控制、专断为特征的一套方式,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地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定向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就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尽管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但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人,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的主体性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存在着差异,他们各自拥有的信息和经验也不对称,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和经济地认识世界与获得发展。
(二)优化课堂学习环境
一堂好课并不一定需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他善于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来推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主动地建构意义和发展智慧。
对于一堂好课来说,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所需的信息材料,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和信息加工处理的工具,学生的学习空间,等等。
(三)搭建帮助学习的支架
由于受到知识经驗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教师的职责不是代替他们学习或将现成知识存放在他们的头脑里。在一堂好课里,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好“脚手架”,使他们凭借着这种支持拾级而上,自主能动地去获得知识。
教师在学生问题解决和适当时刻搭建了脚手架,确保了学习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从而使问题解决吸引了学习者的兴趣。一堂好课所搭建的脚手架就是: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和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
因此,一堂好课应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应用知识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去解决实践中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新课程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与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等的目的也在于此。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们能够在充实自身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