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从教学实际出发,讨论师生合作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师生合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师生平等,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人常说:老师有一桶水方能给学生一杯水。我认为老师的“水”不能给学生,而是用来引学生渗出、涌出自己的水,这才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这里我就如何与学生在备课、课堂、课后的合作提出我的想法和作法与诸位交流、探讨。
一、合作从备课开始
传统观念认为:备课是教师的事,学生无权也不必要介入,因此传统的备课实质上成了教师与教材合作研究对付学生的“教”的方案,这种由教师单方面设计出的教案,由于没有学生的介入,学生因素没有注入其冲,所以对学生来说,这份教案只是一个“黑匣子”,难以顺利实施,也得不到好的效果。因此要弃“教师和教材合作研究教案对付学生”的做法,立“教师和学生合作,研究教案对付教材”的观念。合作备课是整个合作的开始,合作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以后合作的成败,在这个环节的合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
1、组建师生共同备课小组
抛弃传统的由教师备课的做法,代之以师生共同备课,为此须组建一个备课小组,方法是:根据班主任和我平时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按照学生的物理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好、中、一般三个层次,在层次分明的基础上从每层中选出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由我牵头的备课小组;组建后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擦去师生间的界线,让每个组员都成为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由此产生强烈的教学责任感;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教育,使每个组员训练有素:愿合作、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概念的“备课者”浮出水面,真正使备课者由教师个体变为师生群体,才能保证合作备课不流于形式。
2、师生共同设计教案
这一合作过程要在教师的主持下进行。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让小组成员从各自代表的成绩层的角度,根据本成绩层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教学问题提出看法。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由教师综合裁定教学方案,合作时既可以采取座谈式,也可采取书面表达式,这种从学生中来的教案,再回到学生中去,切合学生的实际,很有针对性,实惠、实在,同时学生也感到亲切。
3、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方案
由备课小组共同设计的教案有很强的民主性,但是不一定放之全体学生而皆准。所以教案设计好后应将其放到全体学生中去,让他们讨论,对暴露出的问题,要予以解决,使教案更加完善,同时,这种做法也是为了扩大合作者范围。在不加重教师的备课负担的前提下,却会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合作在课堂中升华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师生合作中面对面的“碰撞”。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为师生合作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而课堂上师生成功的合作,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建立师生感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从而使课堂充满热烈的研究气氛。课堂上的师生合作通常采取以下形式。
1、教师实验,学生观察与思考
在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时,如果实验可见度大或难度较大,那么师生合作时,教师承担操作任务,而学生承担观察(包括写观察数据和现象)和思考(包括写出实验结论)任务,当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教师闻道在先,对学生有帮助的义务,进行有效的指导对提高上课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2、教师提供器材,学生实验与思考
在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时,如果实验难度较小,师生在合作时只要承担提供器材及必要的实验技术这一任务即可。实验操作、观察与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去完成,学生唱主角,教师做“剧务”工作,当然在合作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但不要过多的参与,否则就失去了这种形式合作的意义。
3、教师提供材料,学生阅读与讨论
讨论是学习物理的一种好方法,有的物理知识只有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因此师生此时的合作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好的阅读材料,并提出讨论的问题;而学生的任务是阅读、讨论与思考。
4、教师拟题并提供方法,学生计算与思考
物理学中有些规律和公式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具体的计算和推论而得出来的,对这些知识的教学,师生合作时,教师的任务是拟题,并提供解题的方法,把具体的计算与结论的导出交给学生去完成。
5、教师提供物理事实,学生分析与抽象
对有些物理知识,只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事实,学生就能通过对物理事实的分析、综合与抽象而得出,在对这类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只需提供一定量的物理事实即可,分析、综合与抽象皆由学生去做。例如,在对“分子的大小”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向学生提供如下物理事实:(1)将气球吹足气,用细线将其扎紧,过一、二天就瘪了;(2)在一个大气压下,边长为1cm的盒子里充满空气,在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如果1s有12亿个分子跑掉,需要9千年才能跑完;(3)1era3的水分子数约为3.35×10个,如果将这么多的“砖块”铺在地球表面上,其厚度可达到120km!然后学生根据这些物理事实得出结论:分子非常小,只有几埃。
三、合作在课后延伸
教师走出课堂并不意味着师生间的合作结束,课后师生仍然还要合作,这是因为课前、课中、课后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1、合作评议
一节课上的怎样总要有一个结论,老师习惯于用自我感觉来评定,其误差大,师生在课前和课中合作的成果最终必然着落在学生身上,学生得到了什么,还有那些知识不懂,学生最清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收益情况对一节课教学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对一节课的评价只有和学生合作,才能从学生那里找到课的真实印记,从而找到客观的答案。合作的方式可以采取座谈式,也可以采取个别交谈式,还可以利用书面反馈进行评议。
2、合作布置作业
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对知识作进一步理解而使之得到巩固;是为了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些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做题来巩固,学生心中最有数,只有与学生合作布置作业,才能有针对性,才切合学生实际,达到做作业的目的。
3、合作完成课后小实验、小制作和小论文
新课改后大家都认识到教材后的小实验、小制作和小论文是作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很好的作业形式,但是这些作业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学生缺少制作材料、动手能力差等,由于学生单方动手不能完成而使学生渐渐对它失去兴趣,久而久之这类作业便成了教材中的多余和装饰。因此,教师应和学生合作,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仪器和方法,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类作业。
4、合作解惑、释疑
学生之“惑”之“疑”必然存在,但是不能让其积压,必须及时解决。每上完一个单元,我就利用课余时间上“解惑释疑”专题课,让学生列出所有疑点、难点、惑点,然后和学生合作解决。
总之,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十分重要,许多工作不可能由单独的个人完成。因此,交流与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一种必要的品质。而合作过程的体验,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对新课程理念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的真实体现,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_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廖伯琴,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师生合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师生平等,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人常说:老师有一桶水方能给学生一杯水。我认为老师的“水”不能给学生,而是用来引学生渗出、涌出自己的水,这才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这里我就如何与学生在备课、课堂、课后的合作提出我的想法和作法与诸位交流、探讨。
一、合作从备课开始
传统观念认为:备课是教师的事,学生无权也不必要介入,因此传统的备课实质上成了教师与教材合作研究对付学生的“教”的方案,这种由教师单方面设计出的教案,由于没有学生的介入,学生因素没有注入其冲,所以对学生来说,这份教案只是一个“黑匣子”,难以顺利实施,也得不到好的效果。因此要弃“教师和教材合作研究教案对付学生”的做法,立“教师和学生合作,研究教案对付教材”的观念。合作备课是整个合作的开始,合作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以后合作的成败,在这个环节的合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
1、组建师生共同备课小组
抛弃传统的由教师备课的做法,代之以师生共同备课,为此须组建一个备课小组,方法是:根据班主任和我平时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按照学生的物理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好、中、一般三个层次,在层次分明的基础上从每层中选出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由我牵头的备课小组;组建后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擦去师生间的界线,让每个组员都成为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由此产生强烈的教学责任感;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教育,使每个组员训练有素:愿合作、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概念的“备课者”浮出水面,真正使备课者由教师个体变为师生群体,才能保证合作备课不流于形式。
2、师生共同设计教案
这一合作过程要在教师的主持下进行。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让小组成员从各自代表的成绩层的角度,根据本成绩层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教学问题提出看法。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由教师综合裁定教学方案,合作时既可以采取座谈式,也可采取书面表达式,这种从学生中来的教案,再回到学生中去,切合学生的实际,很有针对性,实惠、实在,同时学生也感到亲切。
3、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方案
由备课小组共同设计的教案有很强的民主性,但是不一定放之全体学生而皆准。所以教案设计好后应将其放到全体学生中去,让他们讨论,对暴露出的问题,要予以解决,使教案更加完善,同时,这种做法也是为了扩大合作者范围。在不加重教师的备课负担的前提下,却会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合作在课堂中升华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师生合作中面对面的“碰撞”。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为师生合作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而课堂上师生成功的合作,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建立师生感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从而使课堂充满热烈的研究气氛。课堂上的师生合作通常采取以下形式。
1、教师实验,学生观察与思考
在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时,如果实验可见度大或难度较大,那么师生合作时,教师承担操作任务,而学生承担观察(包括写观察数据和现象)和思考(包括写出实验结论)任务,当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教师闻道在先,对学生有帮助的义务,进行有效的指导对提高上课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2、教师提供器材,学生实验与思考
在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时,如果实验难度较小,师生在合作时只要承担提供器材及必要的实验技术这一任务即可。实验操作、观察与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去完成,学生唱主角,教师做“剧务”工作,当然在合作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但不要过多的参与,否则就失去了这种形式合作的意义。
3、教师提供材料,学生阅读与讨论
讨论是学习物理的一种好方法,有的物理知识只有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因此师生此时的合作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好的阅读材料,并提出讨论的问题;而学生的任务是阅读、讨论与思考。
4、教师拟题并提供方法,学生计算与思考
物理学中有些规律和公式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具体的计算和推论而得出来的,对这些知识的教学,师生合作时,教师的任务是拟题,并提供解题的方法,把具体的计算与结论的导出交给学生去完成。
5、教师提供物理事实,学生分析与抽象
对有些物理知识,只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事实,学生就能通过对物理事实的分析、综合与抽象而得出,在对这类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只需提供一定量的物理事实即可,分析、综合与抽象皆由学生去做。例如,在对“分子的大小”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向学生提供如下物理事实:(1)将气球吹足气,用细线将其扎紧,过一、二天就瘪了;(2)在一个大气压下,边长为1cm的盒子里充满空气,在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如果1s有12亿个分子跑掉,需要9千年才能跑完;(3)1era3的水分子数约为3.35×10个,如果将这么多的“砖块”铺在地球表面上,其厚度可达到120km!然后学生根据这些物理事实得出结论:分子非常小,只有几埃。
三、合作在课后延伸
教师走出课堂并不意味着师生间的合作结束,课后师生仍然还要合作,这是因为课前、课中、课后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1、合作评议
一节课上的怎样总要有一个结论,老师习惯于用自我感觉来评定,其误差大,师生在课前和课中合作的成果最终必然着落在学生身上,学生得到了什么,还有那些知识不懂,学生最清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收益情况对一节课教学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对一节课的评价只有和学生合作,才能从学生那里找到课的真实印记,从而找到客观的答案。合作的方式可以采取座谈式,也可以采取个别交谈式,还可以利用书面反馈进行评议。
2、合作布置作业
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对知识作进一步理解而使之得到巩固;是为了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些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做题来巩固,学生心中最有数,只有与学生合作布置作业,才能有针对性,才切合学生实际,达到做作业的目的。
3、合作完成课后小实验、小制作和小论文
新课改后大家都认识到教材后的小实验、小制作和小论文是作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很好的作业形式,但是这些作业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学生缺少制作材料、动手能力差等,由于学生单方动手不能完成而使学生渐渐对它失去兴趣,久而久之这类作业便成了教材中的多余和装饰。因此,教师应和学生合作,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仪器和方法,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类作业。
4、合作解惑、释疑
学生之“惑”之“疑”必然存在,但是不能让其积压,必须及时解决。每上完一个单元,我就利用课余时间上“解惑释疑”专题课,让学生列出所有疑点、难点、惑点,然后和学生合作解决。
总之,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十分重要,许多工作不可能由单独的个人完成。因此,交流与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一种必要的品质。而合作过程的体验,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对新课程理念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的真实体现,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_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廖伯琴,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