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砚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27896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
  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批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作序。送舒老古砚是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还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十多年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留下。
  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你。”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计较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
  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又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也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底层。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间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就在门口递给姚斌后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說:“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人。”
  舒老想想也是,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半下午时,村北头八队场上忽然热闹起来,不到两个小时,各种汽车、工具、机械几乎把场上占满了。  最后开进来的是十辆崭新的墨绿色解放牌汽车,汽车一字排开刚停稳,就见一个接一个开了车门跳下来的全是女司机。她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女工装,利利索索,干干净净,像一队女兵。  庄上的大人小孩几乎没见过汽车,看着场上突然停了一堆汽车,又看到开车的全是年轻的小闺女,都稀罕得不得了,场上立刻就拥满了人。  原来,村北的大
期刊
这趟绿皮火车从北京站出发时是中午十二点。我在上铺。这一隔间其他铺位的乘客我没有注意。我承认我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对面,下铺的两位旅客是白种人,可能是母子。男孩子十岁左右,女人年龄无法判断——我对白种人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看不出。她块头很大,我猜是寒冷地区的俄罗斯人。她块头那么大,把小男孩衬得有点病态的瘦弱,其实他可能健康极了。他一刻也停不下来,自己玩儿,谁都不打搅。他妈妈与
期刊
书生马戴,参加科考屡试不第,他自己都不清楚进过多少次考场了。  心灰意冷的马戴决心不再去科考,他身背褡裢,带着一些银子和几件换洗衣裳,出门游历上水去了。他南及潇湘,北抵幽燕,西至忻陇,在长安及关中一带游历数月后,又往西岳华山。  华山脚下古木葱茏,一条蜿蜒的小道把马戴引至一座小庙。庙门虚掩,他推开走进院子,只见一老僧在院中静坐诵经。老僧见来人,抬起头,看到天色已晚,问:“施主是来借宿的吧?”  马
期刊
老郭是县物价局的干部,也是我的好邻居。县里推行精准扶贫,老郭帮扶着大屯村三户贫困人家。政策内的事都好说,可政策外的,有时真让老郭哭笑不得,又不能不认真对待。我喜欢听老郭讲在乡下的扶贫故事,一次老郭讲到周广财的事,我听后心里感到异样温暖。  大屯村的孤寡老人周广财,老郭帮扶了他两年多,已脱贫,本着脱贫不脱政策,他还是老郭的帮扶对象。周广财一辈子没老婆儿女,但为人真诚老实。老郭第一次去周广财家,就碰到
期刊
到山脚下时,天色已晚。张若生放下担子,望着东边细细的月亮。一想到还有七里路才能到家,张若生对着月亮叹了口气。他坐在担子上,预备休息一会儿再动身。这夜晚的山、人、兽、虫、鸟,都蛰伏进山林的阴影里,只剩一点儿树叶擦动树叶的声响,还有一些若隐若现的呼吸声。张若生站起身,用手指轻轻掸了掸长衫上的灰,撩起衣边,缠在腰间。他蹲下去,将长杆架到右边肩膀上,腰部使力,站起来,右手搭在长杆前半部分,左手别到身后,握
期刊
好小说同坏小说之間有着重大的差别:坏小说同画匠的拙劣图画和大理石雕塑的碎片一起丢在垃圾堆里,倒在废物堆集场上;好小说流传着,并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它唤醒我们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有一个道德思想和艺术思想会合的——或几乎会合的点,它被那看得见的真理的光照亮着,艺术作品最突出的优点永远是艺术家的优点。如果艺术家的意识是高尚的,那么小说、图画、雕刻便触及真与美的深处。在我看来,这两种特质的结合就构成了艺术
期刊
我下岗那年,女儿四岁。  迎着夏天的夕阳,我接了女儿,向刚租没多久的房子走去。女儿手里小心地捧着她奶奶给她的一小盆文竹,不住地问我:“它会开花吗?”我有些心烦地回应她:“不会。没见过它开花。”  楼上是我租的二室一厅。房东是个瘦削的老贫抠儿,谈了半天,才答应租给我,每月一百五,另外他再锁上一间卧室,租出去当库房。楼下一楼,是收破烂的老太太,废纸箱、破瓶子堆得满屋都是。她的孙子,一个脑子有点儿问题的
期刊
最后一次和他见面,是在一个百货公司,偶遇。  我正和未婚夫在百货公司里挑选婚戒,转角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身材魁梧,虎背熊腰,肩膀微微倾斜,站在卖玩具的柜台前,低头抚摸一只雪白的兔子。  我走过去,和他寒暄了几句,才知道他的远房表妹最近住了院,白血病,他在为她挑选玩具。  算起来,我俩已经十年没见了。我竟然还能一眼认出他的背影,简直是孽缘。我曾数次在梦中幻想和他见面,场景之魔幻让人说不出口,不是在
期刊
你应当高兴才对。过去十年,这个场景几百次出现在你的想象里,当然,这些想象主要集中在开头三年——可怕的三年。好几次,在种着一大棵枫杨树的白兔里弄,有时在弥漫着韭菜和香醋味道的路边小食堂,你突然心跳加快,食不知味,脑袋里一片空白。那时你旁边总是坐着你的同伴(她并不知情),她问你来不来一碗米饭,又问盘子里的最后一块糖醋里脊可不可以归她(她爱吃糖醋排骨,但是你们去迟了,服务员说厨房里只剩了里脊)。连这样简
期刊
舒启正忽然想起,许福元好久没有来了,便打手机找他,说是停机;又通过熟人打听,终于知道,他家连遭横祸。先是在化工厂做工的大儿子不慎跌入化工池身亡;祸不单行,不久他自己也中风瘫痪,住进康复医院。舒启正心里十分难受。  与许福元相识,是在六年前。那时舒老年正七旬,受邀去加拿大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回来在本市美术馆举办了回报展。之后有好些书法爱好者登门造访,或是“请教”,或求“墨宝”。许福元便是其中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