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逢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id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应当高兴才对。过去十年,这个场景几百次出现在你的想象里,当然,这些想象主要集中在开头三年——可怕的三年。好几次,在种着一大棵枫杨树的白兔里弄,有时在弥漫着韭菜和香醋味道的路边小食堂,你突然心跳加快,食不知味,脑袋里一片空白。那时你旁边总是坐着你的同伴(她并不知情),她问你来不来一碗米饭,又问盘子里的最后一块糖醋里脊可不可以归她(她爱吃糖醋排骨,但是你们去迟了,服务员说厨房里只剩了里脊)。连这样简单的问题,你回答起来也是结结巴巴。不过每次都是虚惊一场,你三百度的近视眼让你一不小心就认错人。可现在,他真的朝你这边走来,你想躲开都来不及。
  你估计他也是才发现你。你抬起头的时候,他的脚步正慢下来。准确一点儿说,他那只提起的右脚刚刚放到左脚边,不是轻轻放下去,而是仿佛被一条绳子牵动,“啪”一下拉回到左脚旁,看起来像是立正的动作。然后他就停在一只窨井盖上,眼睛直愣愣地瞪着你,嘴巴张得很大。
  “就差两只沉甸甸的购物袋。”这个念头在你脑子里盘旋了几秒钟。因为在那几百次的想象中,他远远停下来,眼睛盯着你(眼神复杂),嘴巴张大,这时,他紧紧抓着购物袋的双手就会突然松开,两只沉甸甸的购物袋从他的掌心滑落,一些圆状的物品,苹果、蒜头、洋葱、土豆、腐乳瓶子从袋口滚出来,鸡蛋打碎了,大米洒了一地……“你,这是要去哪里啊?”你听见他在问你。他的右脚往前迈了一步,左脚跟上来,他已经离开了那只窨井盖。
  他说话的口气几乎没变。你尤其熟悉那个“啊”,对,定调子的就是那个“啊”,上扬,翻一个跟斗,猛然止住,不留一点儿余音,像裸露的电线头,拿火烫一烫,再用黑色胶布缠住,用力捏紧。
  他慢慢晃过来,嘴巴合上了,脸上的表情已经恢复自然。不过,你是凭十年前的感觉在判断,如果你们不是十年,而是十天没有见到的话,这一刻,他的内心应该是平静的。他在享受生命里的悠闲时刻。相比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这样的时刻总是太少,隔几天才来一次,而这个“几天”也不固定,没有规律可找,有时漫长得令人绝望。关于这一点,十年前你和他讨论过,你当时用一个内分泌失调的女人来比喻它。他听后大笑两声,脸涨得通红,他对女人的研究尚到可以提笔写一段前言的程度。那次讨论离现在该有十三年了,他即使忘记了你也不怪他。这一刻他眉眼舒展。如果没有碰上你,他的脚步应该是缓慢的,一张脸微仰着,跟地面成四十五度角,目光所及处应该是树叶、楼房、天空,他东看看、西望望,好像对空气里的一粒浮尘都忽然产生了兴趣似的。
  十年了。想不到这一天(你想象中的重逢的一天)会是今天。原以为这一天会是特别的,比如秋风起来的时候,桂花的香气像一只金色罩子扣在城市上空;比如天阴着,雪子零零星星落下,在干燥的地面上翻一个滚儿,头顶马上就要飘起雪花;或者看看周围,从树叶的颜色、云朵的形状,甚至从光影里你就能获得提醒,让你有所准备,你穿戴整齐,酝酿好情绪,眼皮里储存足量的泪水,以至于打开闸门,它就可以喷涌而出。你就那样等着他,可是在那些你认为极有可能遇见他的日子里(主要在那三年),他一次都没有出现。
  今天这样一抬眼就看见他,倒是你没有想到的。这是一个灰扑扑的夏天的午后,灌木丛里的酢浆草好像被烈日烤熟了,无患子树上的知了跟前一天一样聒噪,你已经连续三天遭受偏头痛的折磨。出门前,想到厨房下水道还堵着,你又拿水拔子去试了试,这下不仅把时间给耽误了,还搞坏了心情。你急急忙忙,连鞋头上的泥巴都来不及擦掉,料想你的衬衣也是皱巴巴的,但是考虑到他在面前,你没有低头打量,一是你不想证实自己的狼狈相,二是你觉得那样做不够得体。
  想到“得体”两个字,你对自己略感抱歉。如果这个“你”只是代表今天(比如你和他昨天刚见过面)还勉强能行,代表十年显然不客观、不公平。
  “你,这是要去哪里啊?”他又问了一遍。可能他以为问第一遍的时候声音太轻,于是你漏听了。另一个可能,就是除了这句话,他一时半会儿想不出别的可以跟你说的。
  而你一直在“去书店”还是“去银行”两个答案之间摇摆。后来你把两个都否定了。你怕前者引出他的第二个问题(你知道他会问什么)。第二个问题势必令你难堪。
  至于你为什么没有选择后者,估计是你不想让他得出“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人”那样一个结论。
  最后你告诉他,你是去找人谈事情。
  “哦……”他说。
  他一张嘴,你就停住了,想等他说完那个“哦”,你再继续说你的,比如你还想问问他怎么会在这里,或者就像你几百次想象的那样,你(双眼含泪)问他“你还好吗”。可是,你刚准备开口,他就说:“那你赶紧去吧。”
  你就没有再说话。他的态度一下子唤醒了你的自尊,你收起笑容(收回眼睛里额外的东西),同时你又想起十年前你们闹掰时各自说过的狠话(你说得更狠一些)。如果不是他的妻子忽然冒出来(你才留意到旁边是一间公厕),你连半分钟都不想多停留。可为了不引起误会(她一出现,你就闪身),你只好继续站在原地,重新露出笑容,听他把你介绍给他这个你从未见过面的妻子(十年前,他对你说,他要结婚了,结果就成了现在这样)。
  他说你是他的老同事(千真万确),当初你辞职的原因是受不了办公室有位同事隔十五秒就要清下嗓子(这个也对)。
  他妻子一听,马上像他刚才那样张大嘴巴,她给了她丈夫一个“你交往的人怎么都这副德行”这样的表情。但是她望着你的时候,却是满脸的同情。她用典型的一个前同事家属的口吻向你问好,邀请你有空一起喝咖啡,然后话锋一转,问起你现在的工作环境。你告诉她,你现在是独自一间办公室。她就十分欣慰地吁出一口气。
  后来的情况是你和他费尽力气但必须又要不动声色地阻止这场谈话继续下去。在他的妻子想起来加你微信之前,她终于如梦初醒般地想起了另一件事,让她不得不赶紧离开。可就在她转身的时候,你又一把拉住了她。你的这一个动作差点儿惹他发怒,不过看你只是抬手摘掉他妻子头发上沾着的一小粒枫杨树果子,他的眉眼又舒展开来。
  你不会再想起他了。当你肯定这一点儿的时候,你回过头,他的妻子正好也回头看你,你们冲对方挥了揮手。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那枚钉子真的是白白亮亮的,拿在手里闪着银器一般的光泽,弥漫开来的,则是凉、润。二楼固执地认为,真正的润,一定是微凉的。不是吗?此时二楼手里的钉子如一滴深秋的露水,在他的打量下,呈现出最诗意的润。  二楼满意地将钉子握在手里,握得紧紧的,并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从轿车边轻盈地走过。  走过去,二楼就看到补鞋匠老乔正坐在合欢树下,低着头,眨巴着小眼睛,目光从老花镜的上面飞过来,蝴蝶一样忽闪着,追着他
期刊
现实主义精神,始终是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灵魂。我求索现实主义的当代性特征,即从当代现实的角度表现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的烙印和西方现代意识的影响,都包含正面的积极的和负面的消极的,在对当代国民心理剖析的同时做文化透视,做出审美判断。  我重视小说的故事性。然而英国著名评论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故事只是时间生活”,“好的小说则要同时包含价值生活”。因而我力避按主观意图编故事,力避
期刊
半下午时,村北头八队场上忽然热闹起来,不到两个小时,各种汽车、工具、机械几乎把场上占满了。  最后开进来的是十辆崭新的墨绿色解放牌汽车,汽车一字排开刚停稳,就见一个接一个开了车门跳下来的全是女司机。她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女工装,利利索索,干干净净,像一队女兵。  庄上的大人小孩几乎没见过汽车,看着场上突然停了一堆汽车,又看到开车的全是年轻的小闺女,都稀罕得不得了,场上立刻就拥满了人。  原来,村北的大
期刊
这趟绿皮火车从北京站出发时是中午十二点。我在上铺。这一隔间其他铺位的乘客我没有注意。我承认我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对面,下铺的两位旅客是白种人,可能是母子。男孩子十岁左右,女人年龄无法判断——我对白种人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看不出。她块头很大,我猜是寒冷地区的俄罗斯人。她块头那么大,把小男孩衬得有点病态的瘦弱,其实他可能健康极了。他一刻也停不下来,自己玩儿,谁都不打搅。他妈妈与
期刊
书生马戴,参加科考屡试不第,他自己都不清楚进过多少次考场了。  心灰意冷的马戴决心不再去科考,他身背褡裢,带着一些银子和几件换洗衣裳,出门游历上水去了。他南及潇湘,北抵幽燕,西至忻陇,在长安及关中一带游历数月后,又往西岳华山。  华山脚下古木葱茏,一条蜿蜒的小道把马戴引至一座小庙。庙门虚掩,他推开走进院子,只见一老僧在院中静坐诵经。老僧见来人,抬起头,看到天色已晚,问:“施主是来借宿的吧?”  马
期刊
老郭是县物价局的干部,也是我的好邻居。县里推行精准扶贫,老郭帮扶着大屯村三户贫困人家。政策内的事都好说,可政策外的,有时真让老郭哭笑不得,又不能不认真对待。我喜欢听老郭讲在乡下的扶贫故事,一次老郭讲到周广财的事,我听后心里感到异样温暖。  大屯村的孤寡老人周广财,老郭帮扶了他两年多,已脱贫,本着脱贫不脱政策,他还是老郭的帮扶对象。周广财一辈子没老婆儿女,但为人真诚老实。老郭第一次去周广财家,就碰到
期刊
到山脚下时,天色已晚。张若生放下担子,望着东边细细的月亮。一想到还有七里路才能到家,张若生对着月亮叹了口气。他坐在担子上,预备休息一会儿再动身。这夜晚的山、人、兽、虫、鸟,都蛰伏进山林的阴影里,只剩一点儿树叶擦动树叶的声响,还有一些若隐若现的呼吸声。张若生站起身,用手指轻轻掸了掸长衫上的灰,撩起衣边,缠在腰间。他蹲下去,将长杆架到右边肩膀上,腰部使力,站起来,右手搭在长杆前半部分,左手别到身后,握
期刊
好小说同坏小说之間有着重大的差别:坏小说同画匠的拙劣图画和大理石雕塑的碎片一起丢在垃圾堆里,倒在废物堆集场上;好小说流传着,并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它唤醒我们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有一个道德思想和艺术思想会合的——或几乎会合的点,它被那看得见的真理的光照亮着,艺术作品最突出的优点永远是艺术家的优点。如果艺术家的意识是高尚的,那么小说、图画、雕刻便触及真与美的深处。在我看来,这两种特质的结合就构成了艺术
期刊
我下岗那年,女儿四岁。  迎着夏天的夕阳,我接了女儿,向刚租没多久的房子走去。女儿手里小心地捧着她奶奶给她的一小盆文竹,不住地问我:“它会开花吗?”我有些心烦地回应她:“不会。没见过它开花。”  楼上是我租的二室一厅。房东是个瘦削的老贫抠儿,谈了半天,才答应租给我,每月一百五,另外他再锁上一间卧室,租出去当库房。楼下一楼,是收破烂的老太太,废纸箱、破瓶子堆得满屋都是。她的孙子,一个脑子有点儿问题的
期刊
最后一次和他见面,是在一个百货公司,偶遇。  我正和未婚夫在百货公司里挑选婚戒,转角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身材魁梧,虎背熊腰,肩膀微微倾斜,站在卖玩具的柜台前,低头抚摸一只雪白的兔子。  我走过去,和他寒暄了几句,才知道他的远房表妹最近住了院,白血病,他在为她挑选玩具。  算起来,我俩已经十年没见了。我竟然还能一眼认出他的背影,简直是孽缘。我曾数次在梦中幻想和他见面,场景之魔幻让人说不出口,不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