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下上海市产业结构发展思路探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zqi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位列最早进入工业化的一批城市,同时也是最早跨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之一。通过近年数据分析显示,上海第一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弱,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占比已超过七成。上海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发展转型阶段,后工业化时代下上海产生的一些问题较为有代表性,包括产能过剩、制造业“空心化”、投资效率和对外贸易结构等,为此提出注重创新性科技研发、促进投资结构转型、产业间共享资源等思路,促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后工业化;产业结构;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03
  0 引言
  中国的科技水平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的、具有突破性的成就,经济学界逐渐产生这样的共识,即中国工业化基本实现,并且开始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后工业化”,对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超过工业和农业,即第三产业成为某一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引导力量。
  后工业化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良好环境。技术创新是后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有助于劳动生产率高,人均产出上升。产业中企业的生产成本能够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企业能进一步扩大投资,在创新、研发等方面,大量劳动力流入第三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对第三产业中精神消费、享受消费的需求大幅增加,加之劳动力大量流入,第三产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条件。
  但后工业化社会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后工业化社会中,第三产业总产值超过第二产业但产业尚未形成体系,后工业化突出的地区不断吸引人口流入,大量较为落后的地区城市化能力削弱,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出现。这一变化加大地区差距,阻碍城市化进程。其次,后工业化社会中的产能过剩。在工业化阶段,大量资本投入市场,在工业化后期显示出部分产业投资过热,产能扩张速度远超于需求增加速度。在后工业化时代,提升生产效率达到供求基本平衡,使更多资本和劳动力流入第三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推动力量,才是新目标。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上海建设初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在大量政策扶持、人才引进和创新创造的辅助下,上海离工业化目标不断接近,直至基本实现。之后随着社会不断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上海开始着手第三产业建设。上海积极促进国际贸易、劳动力流动、金融及信息产业发展,不断挖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增强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使得第三产业至今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这样一来,上海也赶在大多城市之前,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遇到了较新的问题,需要及时分析并提出优化思路,促使上海产业结构向好调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其他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发展思路。
  1 上海后工业化下产业结构的现状
  1.1 上海整体产业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上海是中国最大、最主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的产业结构经历多次转型,从最初以轻纺织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综合性工业基地转变,以及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型,对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2-2019年期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持续上升。其中,第一产业对于经济贡献较小。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保持下降。第二产业是上海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最大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至2019年底已突破百分之七十,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上海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成为上海发展新动力。
  从就业结构来看,根据2019年第四次经济普查結果,上海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下降,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增长。第二产业规模效益在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提升和生产技术在不断提升,产业的用工规模总体下降。同时,第三产业对于吸纳就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这也就说明了上海市的后工业化已经较为深入,这一时代下第三产业将愈发成为产业调整和发展重心。
  上海产业结构呈现以上变化趋势,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自然禀赋,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交通运输极为便利,利于进出口贸易和人力资源的流入。同时,上海气候宜人,适宜居住工作,能引入人才并从外界吸收高新技术,对于各产业产品的需求量也较大,因此第二产业能得到较好发展,第三产业有巨大潜力。上海走在全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最前端。(2)人口规模变化,上海人口大幅度增加,外部劳动力大量流入,既包括国外劳动力技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国内普通劳动力。劳动力大量进入第二三产业,有助于扩大产能,促进产业发展,也使得第三产业增长就业弹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潜力深化。(3)需求结构,上海市民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更广泛的精神需求、享受消费转变,因此产品不仅限于日常生活所必需,高端消费、享受型消费增加且占据消费需求比重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供给方面的第三产业供给量大幅增加,后工业化特征明显。(4)技术创新,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前沿科技融入产业发展,有利于提升第二产业生产效率,有富余劳动力及充足投资进入第三产业,后工业化继续深入。(5)国际贸易,上海进口产品主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而出口产品以资源密集型为主,表明上海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又积极进口高端先进机器设备进一步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产值增加的同时占全市产值比例下降,即生产效率提高。如此便有更多资本和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开发。(6)政策支持,中央将上海定为最早一批改革开放的城市,为上海提供极好的机遇,几年来又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把控产业结构调整,改进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2 上海各产业内部结构现状
  第一产业对上海整体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影响甚微。目前上海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融入第三产业共同发展,注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突出都市环境下的生态旅游特色,对于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产业中,上海长期注重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上海主要制造业包括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并形成的相应的产业园区,各自能发挥出一定的产业集群的效果。上海近年来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率出现波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需求结构变化及后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上海制造业的生产还不稳定。
  从2019年上海第二产业部分行业增长率分析,上海新能源开发及能源制造是增长较快的行业,上海注重资源开发,并引进高新技术寻求可持续发展能源,对上海第二产业生产优化起到帮助。生物医药等高尖端制造业也发展迅速,上海积极投入研发、引入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产能优化,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比提高,能出现多余生产要素流入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第三产业,助力提升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中,上海逐渐形成了以金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趋势。2019年上海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都保持中高速增长,其中金融产业的涨幅最为突出,金融行业对各行业发展提供投资融资渠道,在市场运作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处于后工业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样,上海房地产业长期保持高热度,房地产业是对于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及金融业稳定至关重要,对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也具有推动作用。并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住房要求提高,对于配套餐饮娱乐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抬高,对于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发展求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占比也会逐步提升,后工业化社会更加深入。
  2 上海后工业化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产能过剩
  在工业化阶段,上海注重资本积累,大量投资进入第二产业,生产能力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需求总量没有以相同幅度增加,需求结构也没有作相应改变,从而需求和生产两端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上海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生产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下降,但仍存在生产大于需求的情况,有大量生产的产品没有合适的消费渠道,造成资源和资本的浪费。同时,虽然上海大力促进技术研发,但真正能得出成果的并不普遍,大量企业仍旧依靠生产数量取胜,而非质量上的突破,这也使得原本需求就有所下降的产品更出现剩余。再有就是上海中小企业林立,第二产业集中度并不算高,市场激烈竞争和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完全匹配,也造成投资结构的难以自我调节,保持产能过剩的情况,第二产业生产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并促进上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2 制造业“空心化”
  制造业在上海的用工成本不断升高,伴随着对环境保护和第三产业的大力扶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现下降的情况。产业外迁到周边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会造成一定的技术和人才的流失,由此可能会导致制造业质量下降。但是上海制造业的外流速度并不算快,上海还是有意识地在保護一些具有支柱地位的制造企业,保持产业的长久发展。但是这样的趋势不可避免,需要更好的措施改善现状,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即使减少,但也不能动摇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上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还有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
  2.3 投资结构转型
  在工业化过程中,中国是以低廉的劳动力争取市场,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全球经济,投资的重点在扩大生产规模上。上海也是如此。即使工业化不断成熟,由于中国本身工业化发展就较晚,急需资本积累和扩大产量,因此对于人力资源和技术的投资不足。上海虽处于发展经济前沿,但也与国家整体情况没有太大差异,上海的投资也没有过多的进入高尖端人才和技术的开发上。上海第二产业的人才储备仍旧薄弱,技术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逐渐成熟时,上海俨然看到资本投入的重点应当不限于扩大量,而在提高质。但是,长期形成的投资方向难以随意扭转。投资没有得到充分高效使用使得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力有限,资本难以大量流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一定的阻力影响。上海的资本逐渐进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领域,但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同时对于技术的研发上海还集中在高新技术的研发上,相较于制造业更发达国家所出现的创新型投资仍有差距,上海的产业投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2.4 对外贸易结构
  上海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和能力逐渐减弱,因人力资源充足而形成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基础制造业企业外迁导致整体制造业供应链出现问题。上海出口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贸易总和不高,上海出口产品尚未进入贸易链上游。同时,上海进口的产品多聚焦于高尖端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产品结构并不相称,归根究底是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不完善,投资没有注重人才与创新,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前进不稳、第三产业体系不完善,都会对外贸结构调整造成阻碍。
  3 后工业化下上海市产业结构发展思路
  3.1 创新性技术探索
  上海对高尖端技术的研发投入充分,也积极学习国际领先技术,但还只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变化与改进,虽有突破,创新型科技所占上海科技进步的比重也并不大。上海应更加重视创新型科技的重要性,组建高水平团队,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并与上海顶尖高校合作,不断寻找创新点,共同研发新技术。第二产业能保持其经济发展的支柱地位,也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能享受到科技创新的益处,对服务行业有助于服务效率的提升、服务质量的优化,对金融、计算机行业有助于加强信息流通效率、优化投资结构,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加大创新型科技研发力度也是投资转型的一部分。加大科技创新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加大人力资源的培养也同样如此。管理、生产等各方面都必须要有人力资源为基础,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能够直接影响企业乃至行业的运作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上海发展位居全国前列,能够吸引到一批高端人才,但上海还是要注重自身培养,从各个阶段挖掘人才、培养人才。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产量不再是硬道理,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状态才是市场所需要的。大量投资聚集在人才和创新,形成投资结构的转型,资本高效配置,多余资本再流入第三产业,推动服务业、金融业等上海特色产业,对上海整体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   3.2 平衡生产成本与产业发展
  上海生产成本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相应地,上海具有其他地区难以比较的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上海应当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在控制产业发展成本的同时,促进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将生产与需求对接,平均生产成本降低,从而实现产业长远发展。同时,第三产业随着第二产业的外移,一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及其他相关行业会受到影响,降低一定的生产成本也是有助于第三产业的需求增加,产业内部的各行业分布得到优化。上海也应当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大量企业集中生产与研发,对配套第三产业的需求也会增加,同时降低成本,上海的产业转移能够得到缓解,产业结构也能够得到优化。
  3.3 产业、产业链、企业间相互联动
  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是由于企业之间大量投资、生产相近性质的产品。但需求结构变化后,对这类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有效需求减少,供给需求不对称。产业间应加强互动,第二产业需要第三产业的哪些服务、第二产业又能为第三产业创造什么产品,产业间相互联通,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相互共享资源,信息得到有效充分传递,能够使产业链结构更加紧凑。产业运作效率提升,三大產业协同发展,资源及各生产要素得到更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林诗博,王如渊.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原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1).
  [2]郭一锋.论后工业社会产能过剩及我国的应对[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9,(6).
  [3]Qiang Q, Jian C.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Resources Policy,2020:66,N.PAG.
  [4]黄婷.上海市民收入及消费状况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0).
  [5]孙元欣,应珊珊.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片区的产业集群基础和发展前瞻[J].科学发展,2019,(3).
  [6]江若尘,牛志勇.进一步推动上海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J].科学发展,2020,(01).
  作者简介:吴凯馨(1999-),女,汉族,上海人,本科,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其他文献
摘 要:诚信是每个人社会生存的必要道德品质,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诚信问题在各个国家都受到高度关注。通过对西方国家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与大学诚信教育的介绍,希望对做好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西方国家;诚信体系建设;大学生诚信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31  0 引言  如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为青年创业提供了广阔的人生舞台。苏南乡村是江苏乃至全国乡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广大青年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在苏南乡村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农村的转变。从青年群体在苏南乡村创业实践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创业队伍、领域还是平台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然而也面临着资金流转、人员素质、政策落地的困难。因此,应当采取措施优化金融产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
摘 要:根据心理资本理论,员工在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积极的、正面的心理特性,可分为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方面。本研究探讨如何从这四层面强化员工心理资本,从而提升员工创新行为。  关键词:心理资本;创新行为;员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34  0 引言  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摘 要:中国通信事业发展至今,呈不断上升发展的趋势,处于快速发展中,不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通信对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高校学生难以避免使用通信業务和通信产品,但这个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竞争的产品逐步转向了功能、价格,如何取得大学生的信任,如何提高他们的消费满意度就成了通信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所在。为此本文从消费者满意度着手,针对大学生消费特点。为通信运营商及未来的5G通信建设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促成通信行业
摘 要:应用型院校推行“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是提升基层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举措,也是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班团一体化”机制下,班团干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培养一大批业务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学生干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首先概述了高校推行“班团一体化”机制的战略价值,随后介绍了应用型院校学生干部的构成与职责,最后从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以及创新考核激
摘 要:高职院校已进入专业群建设阶段,而专业群建设中如何科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事关高职院校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区块链内涵和教学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尝试性构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电子商务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奠定评价基础。  关键词:专业群;电子商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辅导员要基于教育引导机制、教育激励机制、教育约束机制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并通过因材施教、多方沟通、专业社团等多方面提升学风建设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38  学风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在学校党委
摘 要:乡村教育是关系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关乎乡村基础教育的程度。针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不老、专业技能有待加强、教师情意不深的问题,提出内外联动的困境解决策略,在内驱方面,从功能性维度和定向性维度这双重发展来考虑广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疏解之路,让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经验、教师情意方面不断提升其专业发展,随着教师能力形成
摘 要: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解决单纯依赖思政课育人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三全”育人。本文通过对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现状分析,阐述了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提出应从培育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新理念、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入手,以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确保实现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