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ue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变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从交流平台、中介客体、对话原则等方面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操作策略,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
  【关键词】主体间性;课堂教学;中介客体;平等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85-02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它是主体之间的“互识”和“共识”。主体间性教育是基于哲学主体间性思想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教材为载体的教育内容为中介而建立的“主体一客体—主体”的交往关系。该教育理论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这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了教育的活动过程。那么,怎样实施主体间性理论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呢?以下是一些课堂实践:
  一、搭建主体间交流平台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教学活动流程,按照新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充分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兴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精心设计,从教学效果的维度来考量活动环节。教师规避“满堂灌”现象,将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话语权的空间尽可能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学习过程关键节点、方法和知识内化处给学生帮助。如在学习岳麓版教材《罗马法制》内容时,从新课程的5个核心素养的维度来设计问题:(1)罗马法制是怎样确立和完善的?(2)罗马法制的原则和特点是什么?(3)《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内容和地位怎样?(4)古罗马为什么会确立起如许的法制?(5)古罗马法制产生怎样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除了呈现一些史料、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解释一些法律术语外,就交给学生来回答完成这些问题,教师也参与点拨与补充,学生在完成这些问题后,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及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渐次体现与培育。
  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设计教学活动流程,其与学生的间性表现在耐心倾听学生想法,激励学生间充分交流,善于点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思考,教学问题的完成。
  二、善用多样化的中介客体
  以课程、教材、微课、导学案为师生教学中介客体,建立新型的“主体——中介客体——主体”教学关系,能有效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教师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灵活利用教材,把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研究、相互交流,在和谐、平等、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同时,利用微课聚神,设计导学案启智。由于历史过去性何文本史料的枯燥,学生学习历史往往感到乏味,利用如图片、视频、音乐等的微课就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运用《用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的微课视频,由于形式新颖吸、视听兼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奋点就来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高了。微课作为中介客体,以背景导入,资料丰富,短小精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学生要提升学科思维,培育核心素养还要运用学案导学。导学案的编制应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问题设计、史料呈现、习题反馈、史学前沿,笔者近几年编制的南方凤凰台的《高考历史总复习》一、二轮导学案就做了很多的探索,在全国不少学校使用后反响较好。学案导学提前发给学生,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思考问题,认真研读教材,及时完成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疑难和模糊问题,鼓励他们相互合作,讨论解决,同时老师要巡视同学们自主学习情况,做一些精准点拨;而后,学生对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通过巡视,有选择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最后,教师对课堂上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讲。导学案作为中介客体之一,在历史课堂上,借助它,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师生一起研究史料、相互讨论,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高了。
  三、基于平等性的对话原则
  新课程改革突出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关系的重要性,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交往实质上是一个以知识为中介的师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的直接对话,也包括师生与知识之间的间接对话,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因而,对话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的认可和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较多地采用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主导下,采用多元史观进行评价,如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对工业革命的评价,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课堂对话交流,从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多个角度得出不同的认识,既达到了学习知识、提升学科思维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课堂教学交往要求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尊重对方观点,协商、讨论历史问题时,能够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期间,教师可以是积极的引导者和旁观者,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教学中,由探讨问题和问题情境所引发的学生思维冲突和质疑,都是学生多元思维导致的结果,要把学生個体差异作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使教学交往呈现多样性,进而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主体间性理论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师生角色更易互换,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师生转换角色地解读,把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形式也更加多样,如在教学历史人物时可以角色扮演、在教学历史上重大改革时,可以辩论,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可以相互讨论等等。如在教学戊戌变法史,教师自比设为顽固派,学生为维新派的角色在要不要要变法方面进行辩论,此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者而是直接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辩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丰富学养,学生也锻炼了辩才、也启迪了思维。
  结语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交往、对话、理解、共同行动的过程,“探讨”代替“讲授”、“对话”代替“独白”,应成为高中历史课堂的常态。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主体间性理论,着眼于学生的学情,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正态利用其相互间性作用。在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改革中,以教学主体是关键,教学方法为主导,主体间性理论成理念变革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冯建军.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教育研究,2005(1).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的艺术,它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导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只要教师灵活巧妙地使用好开课的三至五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是活跃课堂氛围,实现高效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技术水平与日俱增的发展同时也牵动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电子商务行业的日渐崛起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不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尽管如此,高职院校教师在对电子商务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通过“互联网+”时代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与实践教学改革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
众多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表现融合度低,与全方面育人的理念匹配不高。从传统的'义商'精神出发,结合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内涵、实施途径,以特定专业群建设
应用面向对象建模(OOM)技术及基于MVC模式的OOSE方法解决工程中的阶梯变截面梁的可视化计算问题,抽象出了以梁单元类为核心的梁概念对象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使用UML描述的
【摘 要】随着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信息量爆炸时代在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时时刻刻存在了。在以往高中数学课堂上所使用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指导下,有些学生上课时看似在认真听老师讲课,实则思绪已经飞去外面的世界,导致教学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并且高中数学内容极为复杂、繁琐,如果要使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掌握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就必须要转变自己的上课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促进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中,涉及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中和反应型计算题,不仅在相关配套练习中是一种重要题型,也是全国各省市中考题型中的常见压轴题。
【摘 要】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的主阵地。探索高效精准的问题的设置,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有效的高效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探究;问题设置;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71-01  高中语文新
从平面地图数学建模、曲线平滑处理、现代航海数据采集、数据库工程及计算机可视化编程等诸多方面入手,在当前AIS与VDR强制安装带来的现代航海数据采集多渠道化、自动化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