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理念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苏醒、激越、成长的过程,能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演绎一种开放的语文课堂文化。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理解、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人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以感悟为主线、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音律、联想画一般意境为重点,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乐曲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
根据乐曲的旋律,了解乐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六、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有机地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同时运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七、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八、教学准备:《月光曲》课文范读视频及相关课件
九、教学流程
(一)导入:
艺术可以让我们的耳朵听见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见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任何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有它不平凡的经历,贝多芬的《月光曲》也不例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根据我们上节课初步学习课文的内容,你能提出什么假设吗?,用"我想,假如_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的句式,五分钟时间,思考一下。
师:谁能试着提出假设?
生:假如貝多芬不为盲姑娘弹奏钢琴曲。
师:为什么贝多芬要为盲姑娘弹奏?
师:嗯,是他们的对话。我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哥哥和盲姑娘的对话。
生:张国康 赵淑奇
师:从他们的谈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从妹妹的话中我感受到了她很善解人意!
生:从哥哥的话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很贫困!
师:那么听到了他们的谈话,贝多芬做了什么?
生齐读: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师:看到有人进来,哥哥说了什么,贝多芬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师: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之后,说了什么?
生: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根据这样的内容,你又能刚才的句式提出什么假设?
生:假如兄妹俩不热爱音乐。
生:假如盲姑娘不精通音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盲姑娘精通音乐?
生:盲姑娘能猜出演奏者可能就是贝多芬,说明她是很懂音乐的。
师:读这句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这里用了两个感叹号!多纯熟啊!是指什么?
生:多纯熟是指弹奏的技能十分熟练。
师:多深啊?指的什么?
生:多深: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这里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
生: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师:从哪里看出来盲姑娘很激动啊?
生:那两个您
师:对,两个您
生:第一个您是不确定,猜想。
生:第二个您是确定,肯定了。
师:对,所以第一个您要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第二个您要读得坚定。
生;齐读。
师:那么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说了什么?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师:这时的贝多芬没有回答,那他会想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上这样的句式: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 :来回答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难得知己。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姑娘这么喜欢音乐,又这么善解人意,真是难得。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姑娘这么懂音乐,就让我再给她弹一首吧!
师: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音乐可以打通两个人的心。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 师:贝多芬先生为盲姑娘又弹了一曲,这是个什么样的曲子呢,跟着课文的脉络,你又能提出什么假设呢?
生:我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一句中读懂了:假如蜡烛没被风吹灭,月光不照进窗子,没有这样清幽的意境,贝多芬就不会作出《月光曲》。
师:是啊,假如没有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贝多芬同样可能创作不出《月光曲》。
生:假如贝多芬不勤奋。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贝多芬勤奋?从哪里看出来贝多芬勤奋啊!
生:"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灵感是一时的,假如贝多芬不花一夜的功夫,《月光曲》很可能就没能流传下来。
师:贝多芬如此急切的想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这到底是怎样一首曲子呢?第几段向我们介绍了这一首曲子呢?
生:第9段
师:这一段,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自己去学习!
每两竖是一组,每两个人是一小组,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通课文后再合作完成本组的任务。
第一组:板书组
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第二组:读读画画组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对应的画面。
第三组:质疑解答组
提示: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第四组: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認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十分钟后,汇报交流
师:第一组把你们总结出的板书写在黑板上,第二组把的画画在黑板上,第三组把你的曲调写的黑板上,小组长写。
板书设计
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师:经过我们的小组合作,我们感受到了月光曲,是一首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一下这首美丽的月光曲!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我们知道了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让我们一起来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感受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三)布置作业:
1.听《月光奏鸣曲》
2.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3.背诵第九自然段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苏醒、激越、成长的过程,能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演绎一种开放的语文课堂文化。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理解、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人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以感悟为主线、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音律、联想画一般意境为重点,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乐曲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
根据乐曲的旋律,了解乐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六、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有机地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同时运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七、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八、教学准备:《月光曲》课文范读视频及相关课件
九、教学流程
(一)导入:
艺术可以让我们的耳朵听见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见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任何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有它不平凡的经历,贝多芬的《月光曲》也不例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根据我们上节课初步学习课文的内容,你能提出什么假设吗?,用"我想,假如_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的句式,五分钟时间,思考一下。
师:谁能试着提出假设?
生:假如貝多芬不为盲姑娘弹奏钢琴曲。
师:为什么贝多芬要为盲姑娘弹奏?
师:嗯,是他们的对话。我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哥哥和盲姑娘的对话。
生:张国康 赵淑奇
师:从他们的谈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从妹妹的话中我感受到了她很善解人意!
生:从哥哥的话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很贫困!
师:那么听到了他们的谈话,贝多芬做了什么?
生齐读: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师:看到有人进来,哥哥说了什么,贝多芬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师: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之后,说了什么?
生: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根据这样的内容,你又能刚才的句式提出什么假设?
生:假如兄妹俩不热爱音乐。
生:假如盲姑娘不精通音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盲姑娘精通音乐?
生:盲姑娘能猜出演奏者可能就是贝多芬,说明她是很懂音乐的。
师:读这句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这里用了两个感叹号!多纯熟啊!是指什么?
生:多纯熟是指弹奏的技能十分熟练。
师:多深啊?指的什么?
生:多深: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这里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
生: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师:从哪里看出来盲姑娘很激动啊?
生:那两个您
师:对,两个您
生:第一个您是不确定,猜想。
生:第二个您是确定,肯定了。
师:对,所以第一个您要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第二个您要读得坚定。
生;齐读。
师:那么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说了什么?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师:这时的贝多芬没有回答,那他会想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上这样的句式: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 :来回答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难得知己。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姑娘这么喜欢音乐,又这么善解人意,真是难得。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姑娘这么懂音乐,就让我再给她弹一首吧!
师: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音乐可以打通两个人的心。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 师:贝多芬先生为盲姑娘又弹了一曲,这是个什么样的曲子呢,跟着课文的脉络,你又能提出什么假设呢?
生:我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一句中读懂了:假如蜡烛没被风吹灭,月光不照进窗子,没有这样清幽的意境,贝多芬就不会作出《月光曲》。
师:是啊,假如没有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贝多芬同样可能创作不出《月光曲》。
生:假如贝多芬不勤奋。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贝多芬勤奋?从哪里看出来贝多芬勤奋啊!
生:"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灵感是一时的,假如贝多芬不花一夜的功夫,《月光曲》很可能就没能流传下来。
师:贝多芬如此急切的想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这到底是怎样一首曲子呢?第几段向我们介绍了这一首曲子呢?
生:第9段
师:这一段,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自己去学习!
每两竖是一组,每两个人是一小组,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通课文后再合作完成本组的任务。
第一组:板书组
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第二组:读读画画组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对应的画面。
第三组:质疑解答组
提示: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第四组: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認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十分钟后,汇报交流
师:第一组把你们总结出的板书写在黑板上,第二组把的画画在黑板上,第三组把你的曲调写的黑板上,小组长写。
板书设计
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师:经过我们的小组合作,我们感受到了月光曲,是一首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一下这首美丽的月光曲!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我们知道了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让我们一起来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感受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三)布置作业:
1.听《月光奏鸣曲》
2.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3.背诵第九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