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 互动反馈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07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教研以其跨越时空的优势提高了区域教研的效率,弥补了实地教研带来的交通不便、时间短暂等不足,并给教师提供了话语权,让他们都有机会与外校教师交流。但有些地区的网络教研仍停留在个人教学心得的畅谈层次,研讨的主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组织形式也较为松散,不利于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产生更高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对区域专题教研的理解
  
  区域专题研究是以区域中相应年级的所有教师为参与主体,以本学科中的重点研究专题为研讨内容,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开展基于实际教学案例的集体教学研究。有效的区域专题教研能针对共性问题,突破难点问题,揭示学科教学规律。然而,实地教研由于受交通和时间的局限,难以实现人人参与,思想碰撞不够充分,较难将专题教研深入开展。
  
  二、网络环境下的区域专题教研策略
  
  围绕某个专题开展区域教研,有利于系统、深入地解决教学问题。尤其是在Blog网络平台中开展这种形式的研究,能跨越时空、聚合智慧、积累鲜活案例、形成系统方法。通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总结出如下有效开展网络专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1.统筹先行,有备而论
  要开展高质量的网络教研,不能随意化。研讨中不断生成的信息来源于各校的一线教师,他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感悟、多积累,这样在参与网络教研时才能言之有物。因此,作为专题网络教研的发起者(如教研员或区域教研核心教师),需要在开学初对整个学期的网络专题研究内容做好统筹规划,将任务尽早布置给各校,让每位教师在网络研讨时有备而来,从而碰撞出有价值的火花。
  2.网络教研中的要素分析
  在开展网络专题研究的过程中,负责人需要引导教师展开多角度、多形式的思想碰撞,激发参与热情,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求真欲望,并创造机会让教师感受在互动与互助中的收获与快乐。
  (1)发现问题,提出困惑
  问题是研究的前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开学初公布每月网络教研的安排,以便教师将日常教学中关注的问题通过网络提出来,求教于同行伙伴,共同商议对策。
  ①个案展示
  将个别学生真实的做法呈现出来,有利于让大家明了提问者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如在“计算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专题研讨中,有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这样编排的:第一单元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学习混合运算。在批改第一、二单元的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解法令我困惑。
  方便面 每桶4元
  面条 每袋6元
  大米 每袋64元
  小明有20元,买4桶方便面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的解法是:20÷4=4(桶)……4(元)
  答:应找回4元。
  这种解法按常理推算是有问题的,但细细探究却有它的道理。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②问题归类
  引导教师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归类,找出错误的几种情况,便于我们研究对策。
  我班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主要出现以下问题:1.忘记加进位数。2.个别学生仍未弄清竖式的算理。3.个别学生的口算能力比较差。如在计算时,乘完后再加进位数时会算得很慢,这样整个计算思路就会被打断,而接下来的计算就容易出现混乱。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采取的策略是:加强口算,讲清竖式的算理。教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后,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做太多的练习,应多让学生结合计算的过程说说每一步的积是如何得到的、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还要让学生回家多用自己的话说算理,不要只重视笔头的计算。要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结果的能力。
  (2)献计献策,寻求解决途径
  教师提出问题,接下来其他教师就要群策群力寻找解决办法了。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大家参与讨论。
  ①介绍曾使用过的成功做法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会介绍曾经使用过的好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了本人的实践验证,再推荐出来,往往实效性强,很受欢迎。
  仍然以“计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例,詹老师介绍了她使用过的儿歌,既朗朗上口,又能有效解决难点问题。
  20以内退位减儿歌:
  退位减,我会算。十几减去9,就是几加1;十几减去8,就是几加2;十几减去7,就是几加3;十几减去6,就是几加4;十几减去5,就是几加5。
  ②问题提出者的自我解决设想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自己已经在思考解决策略了。这样既促进了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的提高,也起到抛砖引玉,启发他人在此基础上继续讨论的作用。下面的案例就是同时提出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法。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现错误最多的是用十位上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对准哪一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能简单交待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就OK了,要让学生明白它的“所以然”。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取降低难度和坡度的办法。
  比如14×12。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14×2,再用竖式计算14×10,最后把两次计算的结果加起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把以上的三个算式用一个式子简单地表示出来?学生讨论之后,我再用课件把它们整合的过程演示出来。
  这样,学生才真正明白“用十位上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的原理。
  ③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想法
  网络教研的优势在于交互性。教师在阅读他人的观点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会被唤起自己的经验,进而迸发出更多新的想法。这样,网络教研就不是孤立的个体智慧的堆积,而是在交互中实现整体智慧的增值。如下面的教师在其他教师的启发下,又有了更深的感悟。
  陈清华老师说:由于上学期对于有关减法的看图列式没有很好地解决,本学期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把已知条件作为得数、把问题作为减数去列式。我们本学期在教学中也学习龙洞小学的教师请学生分析题意,一部分学生讲的题意是对的,但列出的算式还是出现上面的错误。
  本人也认为有关看图列式这样的题目,学生看懂图意很重要,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图意。可以先让学生说画面内容,然后提问学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求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列式?”再让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将画面转化成一道簡单的加减法应用题,为以后的文字应用题教学做适当的铺垫。
  ④阅读相关资料,引用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一定非原创不可,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教师阅读相关学习资料,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引用过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张春妮老师借鉴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中的成功因素,并在网上与其他教师共享。
  《有余数的除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在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反复解释和对于竖式中每个数字的具体含义的解释上,都处理得很到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难点也是集中于此,所以有同感。我觉得,这部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敏感性、对题目的分析理解、对单位的正确书写等,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教师教学的难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于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
  (3)实际运用,反馈效果
  网上提出策略并非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这些策略是否能有效实施。因此,我们的专题研讨还需要延伸到实际教学中,注重教师实际操作的效果,并通过网络及时反馈。
  ①自我运用后的效果反馈
  教师会将好的策略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如上面詹老师提供的儿歌,许多教师立即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其中13条评论表示赞赏。
  我试了,这首儿歌很好,把“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很好地总结出来。谢谢詹老师提供的这么好的方法。
  ②观摩课例后的反思交流
  区域教研活动将网络教研中的文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教师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如我们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作为观摩课展示出来,其中的许多策略就是网络教研中大家所提出的建议。在此之前教师参与过网络教研,又看到了策略的真实实施效果,此时再回到网上继续讨论,比起听课前的认识更深刻。
  上周四下午听到的这两节课,有很多地方都值得借鉴和学习。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练习课中,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在练习中对错例的处理是比较好的。这些错例所形成的教学资源是真实的,而教师很注重分析算理,并不因为是个别学生的错误一带而过,这样有利于中下等生更清晰地学习巩固算理。对于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的看错运算符号等问题,教师在出示习题之前明确练习要求,在练习后小结强化,处理得比较到位。在一、二年级的计算中,这些都是必要的。
  在网络中开展专题研讨,需要发起者严密地组织、连续地跟踪和适当地引导,才能将区域中分散在各校的一线教师集中起来,发挥团队合力,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项突破。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
其他文献
为什么我国的人才基数远远大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创新人才远远少于这些国家?  为什么能够拿到国际奥赛等重大比赛金牌的优秀学生为数不少,可除个别华裔科学家外,国人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奖?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忽视,成为人才培养的痼疾。  教育应该是鲜活而灵动的,学生成长应该是快乐而多元的。我们更加需要用一种具有国际视野的眼光和超越传统桎梏的思维,倡导一种富有张力的、体现时代特征的、能
解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个历史性的改革与突破,它使课堂教学的重心前移,使学生的问题、疑难提前暴露出来,进而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   “先学”,就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按照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后教”,就是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评定、补
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科学正确的授课策略,适当地运用到每一节课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拥有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教师掌握正确的授课策略,并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使学生拥有符合自己个性的、正对自己胃口的学习策略,从而高效地获取知识,愉快进行学习。正所谓“上有‘正’策,下有
在陶渊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特别是在他选择了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人生道路之后,生活十分简朴和清贫。然而,陶渊明却把这种平凡而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内心充满了恬静和惬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以独特的生活智慧,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從而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心态。陶渊明的生活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种气象,这也是我们全面认识和评价陶渊明不可忽视的。性爱丘山,躬耕自给  陶渊明前半生的坎坷经历,说明要真正
《植物的生殖》是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0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一节。植物的种类有很多,在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过程,包括开花、传粉、受精和形成果实等内容,学生对此已有了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本章第一课时着重就植物的受精和果实的形成进行阐述。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图示,体验植物新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
在教研活动、评优晋职以及各种比赛中,教师会经常接触到评课。但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评课中充斥着这样的现象:评课者或者客套话连篇,点评犹如蜻蜓点水,或者内容千篇一律,点评毫无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评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缺少专业的研究,表现为:  只求全面,没有重点。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从教师行为到学生情况,评课者力图面面俱到,但由于没有重点,往往无法深入。  只说现象,缺少分析。评课者虽然花不少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主要内容是学会修饰报头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具有一定欣赏水平的报头。通过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来激励学生积极创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以及不同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的区别,并掌握改变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的方法;掌握边框和底纹
中国农业博物馆于2009年9月推出了中华农业文明陈列馆、中国土壤标本陈列馆、中国传统农具陈列馆、青少年农业科普馆、彩陶中的远古农业陈列馆,从不同角度介绍农业的相关知识。在前期筹备中,特别考虑了青少年观众的需求,尽量采用最新的表现手段,形象化地表达展览内容。在接待与服务工作中,围绕农业特色,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这些新举措受到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观众的普遍好评。其中,最重要的经
本学期,王继华老师采用Scratch开展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实验,采用他们提出的“为创作而教”的模型进行教学。“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模型中包括5个过程,即:提出创作主题→范例研习→模仿设计→自由创作→分享交流。王老师已经尝试引导学生运用Scratch软件创作了一些简单的作品,如火柴人游泳、舞蹈表演等。本课例教学的内容是用Scratch软件创作乒乓球游戏,体现“为创作而教”模型中的前三个阶段。  第
中国人自己编写文学史的历史,到现在至少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迄今为止,相关的文学史著作不止上千部。但是人们还是在不断地推出新著。何以如此?我想原因不外有两个,第一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发展本身就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值得后人不断地总结梳理;第二是希望通过史的描述,让人们更好地把握和学习中国文学,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正因为如此,一部优秀的文学史著作,往往成为一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或一个时期古典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