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教研以其跨越时空的优势提高了区域教研的效率,弥补了实地教研带来的交通不便、时间短暂等不足,并给教师提供了话语权,让他们都有机会与外校教师交流。但有些地区的网络教研仍停留在个人教学心得的畅谈层次,研讨的主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组织形式也较为松散,不利于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产生更高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对区域专题教研的理解
区域专题研究是以区域中相应年级的所有教师为参与主体,以本学科中的重点研究专题为研讨内容,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开展基于实际教学案例的集体教学研究。有效的区域专题教研能针对共性问题,突破难点问题,揭示学科教学规律。然而,实地教研由于受交通和时间的局限,难以实现人人参与,思想碰撞不够充分,较难将专题教研深入开展。
二、网络环境下的区域专题教研策略
围绕某个专题开展区域教研,有利于系统、深入地解决教学问题。尤其是在Blog网络平台中开展这种形式的研究,能跨越时空、聚合智慧、积累鲜活案例、形成系统方法。通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总结出如下有效开展网络专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1.统筹先行,有备而论
要开展高质量的网络教研,不能随意化。研讨中不断生成的信息来源于各校的一线教师,他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感悟、多积累,这样在参与网络教研时才能言之有物。因此,作为专题网络教研的发起者(如教研员或区域教研核心教师),需要在开学初对整个学期的网络专题研究内容做好统筹规划,将任务尽早布置给各校,让每位教师在网络研讨时有备而来,从而碰撞出有价值的火花。
2.网络教研中的要素分析
在开展网络专题研究的过程中,负责人需要引导教师展开多角度、多形式的思想碰撞,激发参与热情,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求真欲望,并创造机会让教师感受在互动与互助中的收获与快乐。
(1)发现问题,提出困惑
问题是研究的前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开学初公布每月网络教研的安排,以便教师将日常教学中关注的问题通过网络提出来,求教于同行伙伴,共同商议对策。
①个案展示
将个别学生真实的做法呈现出来,有利于让大家明了提问者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如在“计算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专题研讨中,有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这样编排的:第一单元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学习混合运算。在批改第一、二单元的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解法令我困惑。
方便面 每桶4元
面条 每袋6元
大米 每袋64元
小明有20元,买4桶方便面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的解法是:20÷4=4(桶)……4(元)
答:应找回4元。
这种解法按常理推算是有问题的,但细细探究却有它的道理。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②问题归类
引导教师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归类,找出错误的几种情况,便于我们研究对策。
我班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主要出现以下问题:1.忘记加进位数。2.个别学生仍未弄清竖式的算理。3.个别学生的口算能力比较差。如在计算时,乘完后再加进位数时会算得很慢,这样整个计算思路就会被打断,而接下来的计算就容易出现混乱。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采取的策略是:加强口算,讲清竖式的算理。教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后,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做太多的练习,应多让学生结合计算的过程说说每一步的积是如何得到的、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还要让学生回家多用自己的话说算理,不要只重视笔头的计算。要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结果的能力。
(2)献计献策,寻求解决途径
教师提出问题,接下来其他教师就要群策群力寻找解决办法了。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大家参与讨论。
①介绍曾使用过的成功做法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会介绍曾经使用过的好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了本人的实践验证,再推荐出来,往往实效性强,很受欢迎。
仍然以“计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例,詹老师介绍了她使用过的儿歌,既朗朗上口,又能有效解决难点问题。
20以内退位减儿歌:
退位减,我会算。十几减去9,就是几加1;十几减去8,就是几加2;十几减去7,就是几加3;十几减去6,就是几加4;十几减去5,就是几加5。
②问题提出者的自我解决设想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自己已经在思考解决策略了。这样既促进了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的提高,也起到抛砖引玉,启发他人在此基础上继续讨论的作用。下面的案例就是同时提出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法。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现错误最多的是用十位上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对准哪一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能简单交待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就OK了,要让学生明白它的“所以然”。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取降低难度和坡度的办法。
比如14×12。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14×2,再用竖式计算14×10,最后把两次计算的结果加起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把以上的三个算式用一个式子简单地表示出来?学生讨论之后,我再用课件把它们整合的过程演示出来。
这样,学生才真正明白“用十位上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的原理。
③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想法
网络教研的优势在于交互性。教师在阅读他人的观点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会被唤起自己的经验,进而迸发出更多新的想法。这样,网络教研就不是孤立的个体智慧的堆积,而是在交互中实现整体智慧的增值。如下面的教师在其他教师的启发下,又有了更深的感悟。
陈清华老师说:由于上学期对于有关减法的看图列式没有很好地解决,本学期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把已知条件作为得数、把问题作为减数去列式。我们本学期在教学中也学习龙洞小学的教师请学生分析题意,一部分学生讲的题意是对的,但列出的算式还是出现上面的错误。
本人也认为有关看图列式这样的题目,学生看懂图意很重要,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图意。可以先让学生说画面内容,然后提问学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求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列式?”再让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将画面转化成一道簡单的加减法应用题,为以后的文字应用题教学做适当的铺垫。
④阅读相关资料,引用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一定非原创不可,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教师阅读相关学习资料,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引用过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张春妮老师借鉴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中的成功因素,并在网上与其他教师共享。
《有余数的除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在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反复解释和对于竖式中每个数字的具体含义的解释上,都处理得很到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难点也是集中于此,所以有同感。我觉得,这部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敏感性、对题目的分析理解、对单位的正确书写等,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教师教学的难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于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
(3)实际运用,反馈效果
网上提出策略并非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这些策略是否能有效实施。因此,我们的专题研讨还需要延伸到实际教学中,注重教师实际操作的效果,并通过网络及时反馈。
①自我运用后的效果反馈
教师会将好的策略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如上面詹老师提供的儿歌,许多教师立即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其中13条评论表示赞赏。
我试了,这首儿歌很好,把“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很好地总结出来。谢谢詹老师提供的这么好的方法。
②观摩课例后的反思交流
区域教研活动将网络教研中的文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教师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如我们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作为观摩课展示出来,其中的许多策略就是网络教研中大家所提出的建议。在此之前教师参与过网络教研,又看到了策略的真实实施效果,此时再回到网上继续讨论,比起听课前的认识更深刻。
上周四下午听到的这两节课,有很多地方都值得借鉴和学习。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练习课中,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在练习中对错例的处理是比较好的。这些错例所形成的教学资源是真实的,而教师很注重分析算理,并不因为是个别学生的错误一带而过,这样有利于中下等生更清晰地学习巩固算理。对于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的看错运算符号等问题,教师在出示习题之前明确练习要求,在练习后小结强化,处理得比较到位。在一、二年级的计算中,这些都是必要的。
在网络中开展专题研讨,需要发起者严密地组织、连续地跟踪和适当地引导,才能将区域中分散在各校的一线教师集中起来,发挥团队合力,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项突破。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
一、对区域专题教研的理解
区域专题研究是以区域中相应年级的所有教师为参与主体,以本学科中的重点研究专题为研讨内容,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开展基于实际教学案例的集体教学研究。有效的区域专题教研能针对共性问题,突破难点问题,揭示学科教学规律。然而,实地教研由于受交通和时间的局限,难以实现人人参与,思想碰撞不够充分,较难将专题教研深入开展。
二、网络环境下的区域专题教研策略
围绕某个专题开展区域教研,有利于系统、深入地解决教学问题。尤其是在Blog网络平台中开展这种形式的研究,能跨越时空、聚合智慧、积累鲜活案例、形成系统方法。通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总结出如下有效开展网络专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1.统筹先行,有备而论
要开展高质量的网络教研,不能随意化。研讨中不断生成的信息来源于各校的一线教师,他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感悟、多积累,这样在参与网络教研时才能言之有物。因此,作为专题网络教研的发起者(如教研员或区域教研核心教师),需要在开学初对整个学期的网络专题研究内容做好统筹规划,将任务尽早布置给各校,让每位教师在网络研讨时有备而来,从而碰撞出有价值的火花。
2.网络教研中的要素分析
在开展网络专题研究的过程中,负责人需要引导教师展开多角度、多形式的思想碰撞,激发参与热情,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求真欲望,并创造机会让教师感受在互动与互助中的收获与快乐。
(1)发现问题,提出困惑
问题是研究的前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开学初公布每月网络教研的安排,以便教师将日常教学中关注的问题通过网络提出来,求教于同行伙伴,共同商议对策。
①个案展示
将个别学生真实的做法呈现出来,有利于让大家明了提问者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如在“计算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专题研讨中,有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这样编排的:第一单元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学习混合运算。在批改第一、二单元的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解法令我困惑。
方便面 每桶4元
面条 每袋6元
大米 每袋64元
小明有20元,买4桶方便面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的解法是:20÷4=4(桶)……4(元)
答:应找回4元。
这种解法按常理推算是有问题的,但细细探究却有它的道理。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②问题归类
引导教师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归类,找出错误的几种情况,便于我们研究对策。
我班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主要出现以下问题:1.忘记加进位数。2.个别学生仍未弄清竖式的算理。3.个别学生的口算能力比较差。如在计算时,乘完后再加进位数时会算得很慢,这样整个计算思路就会被打断,而接下来的计算就容易出现混乱。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采取的策略是:加强口算,讲清竖式的算理。教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后,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做太多的练习,应多让学生结合计算的过程说说每一步的积是如何得到的、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还要让学生回家多用自己的话说算理,不要只重视笔头的计算。要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结果的能力。
(2)献计献策,寻求解决途径
教师提出问题,接下来其他教师就要群策群力寻找解决办法了。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大家参与讨论。
①介绍曾使用过的成功做法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会介绍曾经使用过的好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了本人的实践验证,再推荐出来,往往实效性强,很受欢迎。
仍然以“计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例,詹老师介绍了她使用过的儿歌,既朗朗上口,又能有效解决难点问题。
20以内退位减儿歌:
退位减,我会算。十几减去9,就是几加1;十几减去8,就是几加2;十几减去7,就是几加3;十几减去6,就是几加4;十几减去5,就是几加5。
②问题提出者的自我解决设想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自己已经在思考解决策略了。这样既促进了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的提高,也起到抛砖引玉,启发他人在此基础上继续讨论的作用。下面的案例就是同时提出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法。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现错误最多的是用十位上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对准哪一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能简单交待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就OK了,要让学生明白它的“所以然”。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取降低难度和坡度的办法。
比如14×12。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14×2,再用竖式计算14×10,最后把两次计算的结果加起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把以上的三个算式用一个式子简单地表示出来?学生讨论之后,我再用课件把它们整合的过程演示出来。
这样,学生才真正明白“用十位上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的原理。
③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想法
网络教研的优势在于交互性。教师在阅读他人的观点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会被唤起自己的经验,进而迸发出更多新的想法。这样,网络教研就不是孤立的个体智慧的堆积,而是在交互中实现整体智慧的增值。如下面的教师在其他教师的启发下,又有了更深的感悟。
陈清华老师说:由于上学期对于有关减法的看图列式没有很好地解决,本学期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把已知条件作为得数、把问题作为减数去列式。我们本学期在教学中也学习龙洞小学的教师请学生分析题意,一部分学生讲的题意是对的,但列出的算式还是出现上面的错误。
本人也认为有关看图列式这样的题目,学生看懂图意很重要,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图意。可以先让学生说画面内容,然后提问学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求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列式?”再让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将画面转化成一道簡单的加减法应用题,为以后的文字应用题教学做适当的铺垫。
④阅读相关资料,引用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一定非原创不可,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教师阅读相关学习资料,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引用过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张春妮老师借鉴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中的成功因素,并在网上与其他教师共享。
《有余数的除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在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反复解释和对于竖式中每个数字的具体含义的解释上,都处理得很到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难点也是集中于此,所以有同感。我觉得,这部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敏感性、对题目的分析理解、对单位的正确书写等,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教师教学的难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于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
(3)实际运用,反馈效果
网上提出策略并非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这些策略是否能有效实施。因此,我们的专题研讨还需要延伸到实际教学中,注重教师实际操作的效果,并通过网络及时反馈。
①自我运用后的效果反馈
教师会将好的策略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如上面詹老师提供的儿歌,许多教师立即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其中13条评论表示赞赏。
我试了,这首儿歌很好,把“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很好地总结出来。谢谢詹老师提供的这么好的方法。
②观摩课例后的反思交流
区域教研活动将网络教研中的文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教师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如我们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作为观摩课展示出来,其中的许多策略就是网络教研中大家所提出的建议。在此之前教师参与过网络教研,又看到了策略的真实实施效果,此时再回到网上继续讨论,比起听课前的认识更深刻。
上周四下午听到的这两节课,有很多地方都值得借鉴和学习。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练习课中,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在练习中对错例的处理是比较好的。这些错例所形成的教学资源是真实的,而教师很注重分析算理,并不因为是个别学生的错误一带而过,这样有利于中下等生更清晰地学习巩固算理。对于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的看错运算符号等问题,教师在出示习题之前明确练习要求,在练习后小结强化,处理得比较到位。在一、二年级的计算中,这些都是必要的。
在网络中开展专题研讨,需要发起者严密地组织、连续地跟踪和适当地引导,才能将区域中分散在各校的一线教师集中起来,发挥团队合力,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项突破。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