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owei2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的真正功夫在课外,不在课内。课内的训练只是作文的“末”,而同学们自身具备的感受能力、审美意识、深刻思想、表达技巧才是作文的“本”。学生自身“感受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作文素材的积累,这是作文的基本规律。
   作文反映的是同学们对客观生活与主观世界的认识。一篇好的作文首先应该是作者对客观生活的真实独特的感受,是作者对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思。平常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经常感觉“没有东西可写”,那是因为他们对周围的生活缺乏应有的“敏感”。也就是所谓的“洞察力”。因而,即使写出来,也是对客观生活世界的“白描”。其实,感受能力与审美意识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一、直接地阅读生活与大自然
   生活是情感的土壤,是感受的土壤。用心去感受生活,你就会发现在沉重的书包周围,有着丰富感人的、生动新奇的作文素材。每天的晨曦、晚霞和自行车轮胎滚动在上学路上的沙沙声;每天学习到深夜,平静或深邃得令人遐想的夜空,或窗外远远近近的车声、人声;午饭时,妈妈精心准备的饭菜和不经心的唠叨,爸爸的无言和“冷酷”的表情等等,一旦被学生们摄入心底,拈進作文,就会酿成好文章。因此,应该倡导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体味自然与社会,用眼睛、用鼻子、用肌肤、用大脑、用心去欣赏与审美,类似室外作文观察课的课型应该进入作文教学的视野。
   二、间接地感受生活与大自然
   这主要是通过阅读来达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中明确提出:“学生自发的兴趣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提要作文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阅读大量的文学读物。”学生写作,阅读是必须的。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为作文积累大量的素材,才能为作文培养语言技能,才能使“倾吐”自然生动。文本阅读中,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培养的言语智能,获得的审美体验可以促进学生作文中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感知与个体生命体验,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选择言语形式,表达新的独特感受。实践中,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读文章不可囫囵吞枣,必须细嚼慢咽。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因为这些词句只要你觉得喜欢,一定是刺激了你已经有但未曾说出或不能说出的感受。我们把这些词句积累下来,一方面积累了词汇,丰富了作文的语言素材,更重要的是这些词句打通了你的“阅读生活与大千世界”的意识。另外,我们还要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想一想,我的世界里有没有这样的“同类生活素材”?如果有,那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有什么不同?这些内容都将引领我们“自觉地去观察、思考生活”。时间久了,读书多了,积累的素材会越来越多,我们观察生活的意识就会强烈起来,我们的“感受能力”就会增强,我们对周围的生活包括我们自己就不会“熟视无睹”。
   三、不间断地日记体生活感悟训练
   余秋雨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追求作文的生活化,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我生命关照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的转化。然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转化。无论是第一转化,还是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作文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笔者几年来坚持引导学生写日记,除书写外,从不提其他任何要求,只是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工作,如每个学生每天的日记都要读一遍,每个学生的日记一周内至少认真批阅一篇;一周内对绝大多数学生的日记要鼓励表扬一次等。最重要的是给学生规划日记范畴,由低级到高级,对素材进行层递性积累训练。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学生一定会养成观察生活,反思自我,积累作文素材的良好习惯。
   每天读书一点点,每天素材积累一点点,学生的感受与审美就会进步一点点。作文是需要积累的。积累是基础,生活是源泉;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做好素材积累的工作,使学生读书成为习惯,使体验成为习惯,使思考成为习惯,学生将来的写作必然一种真实的生命宣泄,一种自我的心灵体操。
其他文献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学用结合。教师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显示作业的实践性。   一、“口语表达型”作业 
期刊
古今中外很多有才能的文學家在写作中都追求语言的简洁、扼要,以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要使绘画不同凡响,就要去掉繁杂提炼精髓。他的文章更是以“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著称天下。我们在作文中应如何使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呢?   一是讲究句子间的自然衔接,少用关联词语。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爱用关
期刊
通過对高考作文的不断关注和研究,对于今年的备考,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除了读、写能力,还应特别关注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关注应用文体写作,情境要明晰。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读、写能力我们一直从未落下,读整部名著、读多篇文章、写日常随笔、写规范作文,但是听、说能力的考查我们好像很受局限。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体现“听、说、读、写”并重的特点。无论是
期刊
字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做好字词训练与积累,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字词背后的“故事”和“秘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心灵对话,借助字词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语言艺术。为了有效运用字词教学帮助小学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笔者思考探究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字词训练与积累的有效方法,以供参考。   一、运用实物演示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实物进行演示
期刊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学习数学语言。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他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想”说   采用
期刊
语文教学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听、说、读、写,以及各种题型的练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我教语文的初心是什么呢?对,那就是“读”。以读为支点,让学生的“读”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成为吸引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   疫情期间,我们由面对面的教学变成了通过网络教学的空中课堂。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朗读可以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们增加识字量,并且可以让学生们对语言文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如何吸引学生们投
期刊
时光匆匆过,往事不堪回首。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在爸媽眼里我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可是,我自己觉得我还小,看看周围的事情,确实自己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在家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自己洗衣服,就连衣服脏了也是妈妈提醒该换衣服了,然后才脱下来,让妈妈洗。现在不同了,我已经住校了,回家的次数少了,洗衣费换衣服的事情不得不自己来了,因为没有人再提醒你了,感觉每天自己多了许多事情。   以前的
期刊
千年的等待,只为一时的精彩。人生之路何其漫长,许多的事不会一蹴而就,许多的人不会一招即来,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   雄鹰接受了风雨的洗礼,是为了等待展翅腾飞,翱翔天际;河流经受了千山的阻隔,是为了等待百川汇集,共赴大海;璞玉忍受了严酷的打击,是为了等待褪去粗糙,一展容颜。等待是一门人生的哲学。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精神固然可敬,学会静心等待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课。   等待是一种积累。荀子说:“
期刊
一直以来,作文批改都是许多语文教师的烦恼之事。传统的“精批细改”不仅耗费了老师们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还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在新课程改革下,笔者尝试着改变评语方式,在评语中发挥师评、他评、自评的方式来增强人文性、情感性,赋予习作评语灵性,从而去激发学生对习作的欲望。这种评语方式在实践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师评,拨动心弦   笔者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切
期刊
把头埋在书里,吸气,沁人心脾的书香。   不知从何时起,每拿到一本书,总要低头嗅嗅书的气味,里面有木本植物的清香与墨的悠远芳香,总有一种置身于森林之中的感觉,令我久久回味。   爱读书,也爱嗅书的气味。   父亲最爱《三国演义》,家里那本他上高中时买的《三国演义》,不知让他翻了多少遍,页脚向上翻起,書皮上覆的塑料薄膜也早已脱落,却依然是父亲的最爱。茶饭间,小憩时,总能见父亲手捧《三国演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