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为积极应对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落实品德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思维深刻、性格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教育者应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品德学科作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品德教师的重要使命。文章基于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探索夯实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改革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新时代期许的新人形象的蓝图,也向学校教育发出了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构建”的信号。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是实现深度体验与探究,不断提升思维品质,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所以教师要巧妙设计多元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启迪。
一、优化方式,激情促思
“优化方式”即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重视情感因素和理性思考的价值。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激发可以激活思维的动力,以思维作为深化情感体验的引导,能把一些道德、法治抽象概念具象化,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宝岛孩子的心愿》,有老师这样设计:
师:我们怎样才可以去台湾?我们找去过的同学说一说。
生:台湾通行证、入台证……
师:是啊,虽然我们只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但是去一趟台湾可真不容易。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这些历史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生2:台湾与我们是同根同源的,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
师:可是从1949年蒋介石战败退居台湾,从此一道浅浅的海峡让我们两岸人民难以自由地交流,让许多远离大陆到台湾去的同胞思念亲人,思念故乡,怀念祖国的怀抱。一位祖籍福建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就将他的乡愁寄于一首诗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乡愁》的录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师小结:是的,诗人想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梦想,更是广大台湾同胞的心愿。
通过向学生展示“入台证”以及讲述去台湾需要办理的手续资料,带领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他们在小组内研读关于台湾的历史资料,填写“台湾历史年表”,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在抒情的音乐声中,听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更让学生感受到远离大陆到台湾去的同胞们对亲人、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于无声处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活动中,以思维作为深化情感体验的催化剂,优化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问题导向,以辩促思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这是人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问题导向学习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学会质疑,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有竞争、辩论、角色扮演等。辩论是围绕给定的主题,确定自己的观点,查阅资料,选出正反方,展开辩论,最后由中立者对正反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说零用钱》一课,非常适合“辩一辩”。
师:现在让我们来个“头脑风暴”吧。(问题:我想买一个自己心爱的玩具,但需要攒6个月的零用钱。我是直接问爸爸妈妈要钱,还是自己攒六个月的零用钱呢?)
正方:我会自己攒6个月的零用钱把它买回来,因为这是我最心爱的玩具。
反方: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为什么要自己攒零用钱来买,直接问他们拿钱买就可以了。
正方:爸爸妈妈攒钱也挺辛苦的,而且自己攒零用钱买会更珍惜。
反方:我知道只要我撒一下娇,爸爸妈妈肯定会拿钱给我买玩具,可是太容易得到,我玩一会,就会把它丢到一边去。
正方:所以我认为玩具没必要太多,还不如把钱用来买几本课外书更有意义!
……
师:从正反方的激烈辩驳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不能随便向爸爸妈妈要零用钱。
生:要合理使用零用钱,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
问题导向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教师把如何看待零用钱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头脑风暴”和分组辩论后引导他们学会正确使用零用钱。学生在思辨的课堂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激活了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三、深入探究,以研促思
探究性学习以“发现”为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通过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安全》一课中,在讲授“遇到陌生人怎么办?”这一环节,对于这个探究性的问题,光靠一个学生的零星经验肯定整理得不够全面,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各自进行思考以后,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汇总(将不同意见进行处理,引导小组成员达成一致的看法,这是比较高级探究合作的形式);最后进行小组评比得出最佳解决策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学生就会产生小组合作学习的集体荣誉感——为小组的荣誉尽到个人的责任,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取得思维统一,从而转化成自己的思维成果和价值体系,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构建”。这一过程既优化了思维方式,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优良品格。
变革时代充满挑战和机遇,只有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让学生成为知识与品德的探究者与建构者,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真正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思维过程,促进学习主体的深度学习,才能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真正将培养核心素养落到课堂实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关月梅,安林晓.着眼于“方法与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5(03).
[3]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4]关月梅.核心素养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基于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06).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改革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新时代期许的新人形象的蓝图,也向学校教育发出了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构建”的信号。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是实现深度体验与探究,不断提升思维品质,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所以教师要巧妙设计多元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启迪。
一、优化方式,激情促思
“优化方式”即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重视情感因素和理性思考的价值。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激发可以激活思维的动力,以思维作为深化情感体验的引导,能把一些道德、法治抽象概念具象化,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宝岛孩子的心愿》,有老师这样设计:
师:我们怎样才可以去台湾?我们找去过的同学说一说。
生:台湾通行证、入台证……
师:是啊,虽然我们只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但是去一趟台湾可真不容易。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这些历史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生2:台湾与我们是同根同源的,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
师:可是从1949年蒋介石战败退居台湾,从此一道浅浅的海峡让我们两岸人民难以自由地交流,让许多远离大陆到台湾去的同胞思念亲人,思念故乡,怀念祖国的怀抱。一位祖籍福建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就将他的乡愁寄于一首诗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乡愁》的录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师小结:是的,诗人想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梦想,更是广大台湾同胞的心愿。
通过向学生展示“入台证”以及讲述去台湾需要办理的手续资料,带领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他们在小组内研读关于台湾的历史资料,填写“台湾历史年表”,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在抒情的音乐声中,听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更让学生感受到远离大陆到台湾去的同胞们对亲人、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于无声处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活动中,以思维作为深化情感体验的催化剂,优化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问题导向,以辩促思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这是人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问题导向学习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学会质疑,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有竞争、辩论、角色扮演等。辩论是围绕给定的主题,确定自己的观点,查阅资料,选出正反方,展开辩论,最后由中立者对正反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说零用钱》一课,非常适合“辩一辩”。
师:现在让我们来个“头脑风暴”吧。(问题:我想买一个自己心爱的玩具,但需要攒6个月的零用钱。我是直接问爸爸妈妈要钱,还是自己攒六个月的零用钱呢?)
正方:我会自己攒6个月的零用钱把它买回来,因为这是我最心爱的玩具。
反方: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为什么要自己攒零用钱来买,直接问他们拿钱买就可以了。
正方:爸爸妈妈攒钱也挺辛苦的,而且自己攒零用钱买会更珍惜。
反方:我知道只要我撒一下娇,爸爸妈妈肯定会拿钱给我买玩具,可是太容易得到,我玩一会,就会把它丢到一边去。
正方:所以我认为玩具没必要太多,还不如把钱用来买几本课外书更有意义!
……
师:从正反方的激烈辩驳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不能随便向爸爸妈妈要零用钱。
生:要合理使用零用钱,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
问题导向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教师把如何看待零用钱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头脑风暴”和分组辩论后引导他们学会正确使用零用钱。学生在思辨的课堂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激活了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三、深入探究,以研促思
探究性学习以“发现”为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通过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安全》一课中,在讲授“遇到陌生人怎么办?”这一环节,对于这个探究性的问题,光靠一个学生的零星经验肯定整理得不够全面,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各自进行思考以后,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汇总(将不同意见进行处理,引导小组成员达成一致的看法,这是比较高级探究合作的形式);最后进行小组评比得出最佳解决策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学生就会产生小组合作学习的集体荣誉感——为小组的荣誉尽到个人的责任,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取得思维统一,从而转化成自己的思维成果和价值体系,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构建”。这一过程既优化了思维方式,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优良品格。
变革时代充满挑战和机遇,只有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让学生成为知识与品德的探究者与建构者,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真正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思维过程,促进学习主体的深度学习,才能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真正将培养核心素养落到课堂实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关月梅,安林晓.着眼于“方法与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5(03).
[3]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4]关月梅.核心素养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基于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