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信息的不断更新,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试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旨在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续航,为切实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助力。
关键词:自学能力;兴趣;目标;方法
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从阅读教学角度来说,就是要着重通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来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笔者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诱导产生阅读兴趣
(1)激趣为先。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运用生动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阅读能力是学习各种知识、从事各种工作的需要,使其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愿望。教师还可以利用班队课、课前三分钟等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如笔者选择《100个中外奇才的成长故事》中的《义封遗金》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把学生的心吸引住了。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情不自禁地问我:“这故事是从哪来的?”我就把出处告诉他们。有时我还故意制造悬念,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样,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强了,有利于发挥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2)积累为重。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鼓励他们多阅读、多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情感体验,并以此促进和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我事先讲了一个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再引导他们去阅读本组课文,最后展开一系列的课外阅读。西部草原的美好风光、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布达拉宫的悠久文明等无不让学生惊叹不已。如此一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被充分放大,他们在阅读求知的同时也为教师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促使阅读教学更顺利、更高效地完成。
二、指导确定阅读目标
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还要指导学生懂得确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确定学习目标的实践过程,便能让他们懂得读文章要有明确的指向。这个指向是由学生根据文本的性质、内容及自身的知识水平去确定的。长此以往,就能培养他们独立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对此,我的基本做法是:
(1)围绕单元组的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每单元前都编写有单元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特别在第二自然段对单元组的学习重点作了明确说明,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单元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可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语,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并提醒学生应把单元学习重点纳入本单元各课的阅读目标中。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短文,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时,我这样提醒他们: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谁?她有什么特点?作家曹雪芹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分别体现在哪里?它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2)抓住课文的题眼确立学习目标。许多课文在题眼中就已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只要抓住题眼,就不难确立课文的学习目标。如《草船借箭》一文,我先启发学生抓住本课的题眼——“借”,学生很快就确立了这样的阅读目标:文章写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怎样借?结果如何?这些都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就能根据这些阅读目标进行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3)根据课文的题材确立学习目标。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分组前对选编的文本均进行了分类,有的写人,有的记事,有的给予读者启示……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辨析文章的体裁入手,依据相应的文体特点确立阅读目标。如《詹天佑》一文,可先让学生审清课题,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接着启发学生回顾写人文章的一般方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依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确立该课的阅读目标:课文写了詹天佑的什么典型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说明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
另外,教材中的课前预习提示、课后思考练习和“综合性学习”提示也是确立相应课文学习目标的依据。实践证明,只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坚持练习,学生因文而异确立阅读目标的能力不但能形成,而且会日益提高。
三、引导掌握阅读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把立足点放在教学生“会学”上面,着重教给学生读书“八”字诀:①读:读内容,知其概要;读重点语句,领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②查:遇到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③画: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词、句、段加点、画线。④注:把自己的感想或看法标注在课文有关的词句旁边。⑤记:摘抄美词佳句、精彩片段,把它背下来。⑥思:读后思考所得所感,加深体会。⑦问:对于经过多次精读细想后还存在疑问的地方,就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⑧写:仿写文中的精彩片段或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在教学生“会学”上,我还尝试了以下几种读法:
(1)举一反三法。教材中很多课文的段落写法相似,我经常只教一段,其他部分就引导学生自学。如《桂林山水》一文,我在教学生学“漓江水”一段后,便引导学生自学“桂林山”一段,学生即学即用,加速了学法的理解和运用,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培养。
(2)温故知新法。教学中我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将新学课文与已学课文联系起来学。如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可联系《夜莺的歌声》《梅花魂》等文章,比较这些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只要教师提醒学生从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等方面寻找该文与其他课文的联系点,就能帮助学生掌握温故知新的读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所学的知识便会融会贯通。
(3)入境动情法。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有许多课文内涵深厚、情感丰富,饱含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想象,再现情景,加深体验,加强朗读,披文入情,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在精读文本时我就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词句的品读,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另外,还有质疑解难法、遵循思路法、比较读书法等方法,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运用单一的方法往往不够,而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关键词:自学能力;兴趣;目标;方法
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从阅读教学角度来说,就是要着重通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来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笔者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诱导产生阅读兴趣
(1)激趣为先。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运用生动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阅读能力是学习各种知识、从事各种工作的需要,使其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愿望。教师还可以利用班队课、课前三分钟等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如笔者选择《100个中外奇才的成长故事》中的《义封遗金》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把学生的心吸引住了。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情不自禁地问我:“这故事是从哪来的?”我就把出处告诉他们。有时我还故意制造悬念,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样,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强了,有利于发挥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2)积累为重。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鼓励他们多阅读、多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情感体验,并以此促进和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我事先讲了一个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再引导他们去阅读本组课文,最后展开一系列的课外阅读。西部草原的美好风光、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布达拉宫的悠久文明等无不让学生惊叹不已。如此一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被充分放大,他们在阅读求知的同时也为教师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促使阅读教学更顺利、更高效地完成。
二、指导确定阅读目标
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还要指导学生懂得确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确定学习目标的实践过程,便能让他们懂得读文章要有明确的指向。这个指向是由学生根据文本的性质、内容及自身的知识水平去确定的。长此以往,就能培养他们独立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对此,我的基本做法是:
(1)围绕单元组的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每单元前都编写有单元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特别在第二自然段对单元组的学习重点作了明确说明,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单元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可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语,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并提醒学生应把单元学习重点纳入本单元各课的阅读目标中。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短文,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时,我这样提醒他们: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谁?她有什么特点?作家曹雪芹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分别体现在哪里?它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2)抓住课文的题眼确立学习目标。许多课文在题眼中就已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只要抓住题眼,就不难确立课文的学习目标。如《草船借箭》一文,我先启发学生抓住本课的题眼——“借”,学生很快就确立了这样的阅读目标:文章写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怎样借?结果如何?这些都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就能根据这些阅读目标进行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3)根据课文的题材确立学习目标。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分组前对选编的文本均进行了分类,有的写人,有的记事,有的给予读者启示……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辨析文章的体裁入手,依据相应的文体特点确立阅读目标。如《詹天佑》一文,可先让学生审清课题,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接着启发学生回顾写人文章的一般方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依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确立该课的阅读目标:课文写了詹天佑的什么典型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说明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
另外,教材中的课前预习提示、课后思考练习和“综合性学习”提示也是确立相应课文学习目标的依据。实践证明,只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坚持练习,学生因文而异确立阅读目标的能力不但能形成,而且会日益提高。
三、引导掌握阅读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把立足点放在教学生“会学”上面,着重教给学生读书“八”字诀:①读:读内容,知其概要;读重点语句,领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②查:遇到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③画: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词、句、段加点、画线。④注:把自己的感想或看法标注在课文有关的词句旁边。⑤记:摘抄美词佳句、精彩片段,把它背下来。⑥思:读后思考所得所感,加深体会。⑦问:对于经过多次精读细想后还存在疑问的地方,就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⑧写:仿写文中的精彩片段或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在教学生“会学”上,我还尝试了以下几种读法:
(1)举一反三法。教材中很多课文的段落写法相似,我经常只教一段,其他部分就引导学生自学。如《桂林山水》一文,我在教学生学“漓江水”一段后,便引导学生自学“桂林山”一段,学生即学即用,加速了学法的理解和运用,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培养。
(2)温故知新法。教学中我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将新学课文与已学课文联系起来学。如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可联系《夜莺的歌声》《梅花魂》等文章,比较这些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只要教师提醒学生从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等方面寻找该文与其他课文的联系点,就能帮助学生掌握温故知新的读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所学的知识便会融会贯通。
(3)入境动情法。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有许多课文内涵深厚、情感丰富,饱含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想象,再现情景,加深体验,加强朗读,披文入情,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在精读文本时我就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词句的品读,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另外,还有质疑解难法、遵循思路法、比较读书法等方法,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运用单一的方法往往不够,而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