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出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加强和推进作用,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 有效方式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以来,素质教育备受关注,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今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中也存在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出现,有利于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所提高,无论是国家推进方面,还是高校实施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受社会经济体制、学校教育方式、家庭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失衡,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当代大学生多以“90后”学生为主,由于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社会思潮涌现的影响,当中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出现偏差,如思想道德观念淡化、追求享乐主义、奉承个人主义、欠缺奉献精神和主人翁精神,等等。
(二)人文素质贫乏,文化底蕴薄弱。
为满足将来就业的需要,学生一般热衷于专业课程,而对人文课程学习热情不高,易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另外,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专业知识教育,人文课程设置较少,以致大学生文化底蕴不深厚。
(三)心理素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弱。
当前大学生都面临着学习、就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易出现意志消沉、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差、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身心素质有所下降。
(四)实践能力欠强,创新意识薄弱。
“90后”的大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庭里对父母依赖性强,有的甚至对洗衣、打扫卫生诸如此类的简单家务也不能胜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象较普遍,动手能力较差。而在创新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强度的“灌输”教学方式,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严重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导致学生创造意识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普遍偏低,这些都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社会实践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学生的生活大多只局限于校门,对外接触较少,观念较单纯,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外来社会思潮的涌入,左右着大学生对“三观”的认识,当中的不良因素使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并影响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接触社会、走进社会,在当中接受爱国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1.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笔者所在韶关学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践行“大实践观”的育人机制,要求突破单一的社会实践,其一就是要求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每学期学校都会在相应的条件下,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程,组织学生到北伐战争纪念馆、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五里亭、韶关市博物馆等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之后,以实践教学征文比赛的方式,调查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对大学生的影响,学生们都积极踊跃投稿,一致认为,大学生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补充、深化和延伸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从而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教育,形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以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庭生活及教育中处于较“核心”地位,易形成“个人至上”的思想,受这种思想影响,大学生往往摆不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继而漠视社会问题,从而产生道德缺陷。另外,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前面,常处理不好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渠道,他们可以接触到社会中不同的人群和事物,勤劳致富的艰辛、先进的人物事迹和高尚精神及反映社会真、善、美的事件,這都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在社会中的位置,看到自身道德素质上的缺陷,启发学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撇除“个人主义”,重新找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对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养成必须利用人文知识的接受、消化和应用三部分知识。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接受不同的人文环境、人文精神,从而形成一个大文化圈,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创造中去,从而体验到优良的人文传统。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可组建以调研当地文化或某个主题方式的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如:关注本地文化发展或者以建党九十周年,宣扬红色文化等诸如此类为主题,然后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参与等形式,大学生对当地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接受人文教育,领悟人文精神,从而积淀为自身素质,使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健康心理。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学生之间、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多种社会角色的体验,适应不同的环境,在实际中磨砺,走出校园中,拉近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或心理冲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社会调查”等形式,可改变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摒弃对心理不利的因素,同时通过学生之间和与社会对象的交流和接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身心健康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对文化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大部分来源于课堂中,因在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接受“封闭灌输”式教育,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面仅限于理论,显得狭窄,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参加社会实践,把原有的“封闭灌输”式向“开放社会”式教育转变,把教学活动拓宽到社会,把原有书本的知识应用到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在校大学生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学校和家庭,在社会教育这块领域接触较少,易使学生光有理论,在动手、应变、组织管理等能力上都欠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将掌握的知识充分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通過组织实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活动,以及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和支教诸如此类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有利于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但可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由上可看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促使大学生思想、心理、文化、创新和实践能力等素质的综合提高,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当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高校要转变观念,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以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段志坚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5.
[2]任宇华,余思林,薛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05,(12):47-48.
[3]温皓,袁中树.论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8-110.
[4]虞筠,杨奕农.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环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51-52.
[5]王向阳.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功能特征[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6):19-20.
[6]曾文涛,李军良.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77-79.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 有效方式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以来,素质教育备受关注,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今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中也存在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出现,有利于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所提高,无论是国家推进方面,还是高校实施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受社会经济体制、学校教育方式、家庭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失衡,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当代大学生多以“90后”学生为主,由于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社会思潮涌现的影响,当中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出现偏差,如思想道德观念淡化、追求享乐主义、奉承个人主义、欠缺奉献精神和主人翁精神,等等。
(二)人文素质贫乏,文化底蕴薄弱。
为满足将来就业的需要,学生一般热衷于专业课程,而对人文课程学习热情不高,易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另外,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专业知识教育,人文课程设置较少,以致大学生文化底蕴不深厚。
(三)心理素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弱。
当前大学生都面临着学习、就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易出现意志消沉、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差、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身心素质有所下降。
(四)实践能力欠强,创新意识薄弱。
“90后”的大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庭里对父母依赖性强,有的甚至对洗衣、打扫卫生诸如此类的简单家务也不能胜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象较普遍,动手能力较差。而在创新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强度的“灌输”教学方式,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严重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导致学生创造意识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普遍偏低,这些都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社会实践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学生的生活大多只局限于校门,对外接触较少,观念较单纯,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外来社会思潮的涌入,左右着大学生对“三观”的认识,当中的不良因素使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并影响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接触社会、走进社会,在当中接受爱国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1.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笔者所在韶关学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践行“大实践观”的育人机制,要求突破单一的社会实践,其一就是要求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每学期学校都会在相应的条件下,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程,组织学生到北伐战争纪念馆、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五里亭、韶关市博物馆等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之后,以实践教学征文比赛的方式,调查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对大学生的影响,学生们都积极踊跃投稿,一致认为,大学生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补充、深化和延伸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从而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教育,形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以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庭生活及教育中处于较“核心”地位,易形成“个人至上”的思想,受这种思想影响,大学生往往摆不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继而漠视社会问题,从而产生道德缺陷。另外,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前面,常处理不好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渠道,他们可以接触到社会中不同的人群和事物,勤劳致富的艰辛、先进的人物事迹和高尚精神及反映社会真、善、美的事件,這都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在社会中的位置,看到自身道德素质上的缺陷,启发学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撇除“个人主义”,重新找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对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养成必须利用人文知识的接受、消化和应用三部分知识。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接受不同的人文环境、人文精神,从而形成一个大文化圈,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创造中去,从而体验到优良的人文传统。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可组建以调研当地文化或某个主题方式的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如:关注本地文化发展或者以建党九十周年,宣扬红色文化等诸如此类为主题,然后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参与等形式,大学生对当地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接受人文教育,领悟人文精神,从而积淀为自身素质,使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健康心理。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学生之间、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多种社会角色的体验,适应不同的环境,在实际中磨砺,走出校园中,拉近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或心理冲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社会调查”等形式,可改变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摒弃对心理不利的因素,同时通过学生之间和与社会对象的交流和接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身心健康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对文化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大部分来源于课堂中,因在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接受“封闭灌输”式教育,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面仅限于理论,显得狭窄,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参加社会实践,把原有的“封闭灌输”式向“开放社会”式教育转变,把教学活动拓宽到社会,把原有书本的知识应用到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在校大学生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学校和家庭,在社会教育这块领域接触较少,易使学生光有理论,在动手、应变、组织管理等能力上都欠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将掌握的知识充分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通過组织实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活动,以及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和支教诸如此类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有利于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但可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由上可看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促使大学生思想、心理、文化、创新和实践能力等素质的综合提高,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当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高校要转变观念,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以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段志坚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5.
[2]任宇华,余思林,薛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05,(12):47-48.
[3]温皓,袁中树.论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8-110.
[4]虞筠,杨奕农.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环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51-52.
[5]王向阳.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功能特征[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6):19-20.
[6]曾文涛,李军良.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