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关键词:物理课堂;德育;渗透
我们作为具体学科的教学人员,除了要教学生书本知识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也就是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物理教师,也责无旁贷。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物理课堂也可以成为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一块场地,而且收效特别明显,还对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讲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到,如何使物理课堂成为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一块场地呢?笔者凭着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概括为以下四点,希望能和读者们共同分享。
一、全面了解、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方向性地渗透
1.无论何时,爱国主义都是德育的中心内容,我们物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二、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三、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他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四、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季.道德整合:学校德育的素质教育取向[J].教育研究,1999,(7).
关键词:物理课堂;德育;渗透
我们作为具体学科的教学人员,除了要教学生书本知识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也就是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物理教师,也责无旁贷。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物理课堂也可以成为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一块场地,而且收效特别明显,还对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讲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到,如何使物理课堂成为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一块场地呢?笔者凭着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概括为以下四点,希望能和读者们共同分享。
一、全面了解、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方向性地渗透
1.无论何时,爱国主义都是德育的中心内容,我们物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二、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三、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他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四、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季.道德整合:学校德育的素质教育取向[J].教育研究,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