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把这一理念渗透到课堂之中,我坚持行动研究,深刻地体验了小组文化的无穷魅力。
一、建组搭起合作的平台
有效性合作的前提应该是有效性小组的建设。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统一之外,我们的小组划分也只能尽可能地保持均衡,毕竟学生一直是成长变化的个体。首先,我们三个任课教师把全班54名学生按学习成绩、认知水平、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管理能力等依次分成A、B、C、D、E、F六个层次,每个层次六人,其中A层中的六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强,分别承担我们要组建的9个学习小组的组长。然后再将B、C、D、E、F五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按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等分到9个学习小组中,使每个小组中均含有A、B、C、D、E、F层次的学生。这样,各组间的学生综合水平相当,而各组内的学生的水平又有层次,这就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9个学习小组也就相当于9个小的平行班,“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当然,这仅仅是保证有效性合作的前提,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平台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探究抛出合作的“渔网”
全国合作教学研究会会长王坦教授根据经验告诉我们:“许多人也都承认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操作了一段时间后,却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不能坚持,要有耐心。合作学习的操作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老师的用心研究和实施。”
如何让课堂上呈现有效性合作学习,我觉得合作探究点要找准。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更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只有探究点到位,才可能会有“抛出去一张网,拉出来满仓鱼”的效果。小组长在组织组员讨论的同时一定要安排好此次讨论过程中的记录员做好整理记录。老师还要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交流收获合作的智慧
合作后的分享是有效性小组学习果实的采摘。在交流过程中,展示、倾听、补充、欣赏是我积极倡导的原则。要求学生能做到在其他小组展示后进行评价、补充,所以展示后的结束语是“请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在展示时刚开始还是出现盯着老师,不懂面向学生,我随机在这方面培训:各位发言人要在分享后发出信号指令。比如:我们小组展示完毕,请其他小组做补充。接龙的小组发言人要有对前面的评价过渡。比如:他们小组说得很好,我们小组也有自己的见解。在对学生互动交流评价方式的引导中,我确定了本班共同信奉的理念——欣赏是一种善良。
四、艺术拓展合作的天地
有效性的小组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还表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为了激起大家的热情,我让学生制订各版块名称。经过激烈的讨论,很多创意跃然而出。然后再把这些版块的设计制作分配给各个小组合作完成,果然孩子们的智慧让我吃惊。诸如:“友情屋”是孩子互相关爱的点点滴滴;在“憧憬园”里,贴满了每个孩子亲自设计的和平鸽,孩子在上面小心翼翼地写下自己灿烂的梦想;他们不舍得浪费属于他们的每一分“田地”,认真设计、新颖别致、童趣盎然,我不禁啧啧赞叹,这些都是孩子们留在心头永不消退的记忆。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组精神,就是要体现在行动上、内化到血液中、定格于心田中,继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坚定追求。
一、建组搭起合作的平台
有效性合作的前提应该是有效性小组的建设。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统一之外,我们的小组划分也只能尽可能地保持均衡,毕竟学生一直是成长变化的个体。首先,我们三个任课教师把全班54名学生按学习成绩、认知水平、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管理能力等依次分成A、B、C、D、E、F六个层次,每个层次六人,其中A层中的六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强,分别承担我们要组建的9个学习小组的组长。然后再将B、C、D、E、F五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按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等分到9个学习小组中,使每个小组中均含有A、B、C、D、E、F层次的学生。这样,各组间的学生综合水平相当,而各组内的学生的水平又有层次,这就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9个学习小组也就相当于9个小的平行班,“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当然,这仅仅是保证有效性合作的前提,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平台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探究抛出合作的“渔网”
全国合作教学研究会会长王坦教授根据经验告诉我们:“许多人也都承认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操作了一段时间后,却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不能坚持,要有耐心。合作学习的操作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老师的用心研究和实施。”
如何让课堂上呈现有效性合作学习,我觉得合作探究点要找准。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更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只有探究点到位,才可能会有“抛出去一张网,拉出来满仓鱼”的效果。小组长在组织组员讨论的同时一定要安排好此次讨论过程中的记录员做好整理记录。老师还要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交流收获合作的智慧
合作后的分享是有效性小组学习果实的采摘。在交流过程中,展示、倾听、补充、欣赏是我积极倡导的原则。要求学生能做到在其他小组展示后进行评价、补充,所以展示后的结束语是“请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在展示时刚开始还是出现盯着老师,不懂面向学生,我随机在这方面培训:各位发言人要在分享后发出信号指令。比如:我们小组展示完毕,请其他小组做补充。接龙的小组发言人要有对前面的评价过渡。比如:他们小组说得很好,我们小组也有自己的见解。在对学生互动交流评价方式的引导中,我确定了本班共同信奉的理念——欣赏是一种善良。
四、艺术拓展合作的天地
有效性的小组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还表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为了激起大家的热情,我让学生制订各版块名称。经过激烈的讨论,很多创意跃然而出。然后再把这些版块的设计制作分配给各个小组合作完成,果然孩子们的智慧让我吃惊。诸如:“友情屋”是孩子互相关爱的点点滴滴;在“憧憬园”里,贴满了每个孩子亲自设计的和平鸽,孩子在上面小心翼翼地写下自己灿烂的梦想;他们不舍得浪费属于他们的每一分“田地”,认真设计、新颖别致、童趣盎然,我不禁啧啧赞叹,这些都是孩子们留在心头永不消退的记忆。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组精神,就是要体现在行动上、内化到血液中、定格于心田中,继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坚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