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大学教育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开放大学可以让各个社会群体参与其中,考不了大学但也能学到大学课程,特别是网络的发展,让这种方式成为可能,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无论你是在校学生,还是拼搏于职场的白领,抑或是闲赋在家的退休人员,未来只需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就能接触到各种大学或职业培训的优质课程,不出门也能获得多个学历证书。
据了解,北京开放大学已经进入办学筹备阶段,届时,变身成功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将向广大市民敞开大门,随时报名、随时上课、随时考试、随时毕业。
北京开放大学依托的是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平台,建立起自己的“学习认证系统”,每个登录学习的市民都将拥有自己的“学习档案”,实时记录学习进程。而除了有传统的教学科目外,开放大学还提供例如老北京历史文化、国学、中医养生、书法、篆刻等等老百姓真正感兴趣的课程,甚至有可能与国外开放大学合作,让学生足不出户聆听到优秀的国际课程。修满所有相应课程学分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明,此外,职业资格评点证书还将方便学生就业。
上世纪70年代,全世界第一所开放大学在英国诞生,它对学生的年龄、学历、背景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居住在英国或欧洲其他国家年满18岁的成人都可申请入学。而且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也不需要按时到校上课,没有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利用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媒介接受远程教育。学生可选择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学士学位甚至更高学位的课程、业余进修的单门课程、职业性提高班、社区教育等等,既有全日制,也有业余学习的。如今英国的开放大学已经非常普遍,彼此之间可以有共同的课程设置,可以相互转换学、证书、学位。
而国内第一家开放大学是成立于去年的上海开放大学,它整合了上海电视大学、上海教育电视台等教育文化资源,同时融合各区县业余大学、社区学院、电视大学分校和行业职工大学,作为“上海开放大学”的地区学院和行业学院,既能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又能开展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历史,其实就是文化权利不断下移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认为,传统的大学教育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开放大学可以让各个社会群体参与其中,考不了大学但也能学到大学课程,特别是网络的发展,让这种方式成为可能,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不过,项贤明同时提出,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其衡量标准应该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大学教育应当有不同的质量观,开放大学不能用北大、清华的教学质量来衡量,这是不现实的。
“向社会普及文化知识,让老百姓平等拥有获得学位的机会,这是好事,但你无法要求老百姓人人都成学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大众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所有人都变成科学家。在美国,许多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手脑并用的一线劳动者,那么质量标准就是按照该目标来制定的。”项贤明说。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也坦言,开放大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否认,社会上存在利用人们对于文凭的追求而开设这些教育机构的行为,目前一些成人教育机构的信誉度不高,得不到认证机构或是招聘单位的认可,这样的机构如果不改变办学理念确实是很难生存的,这也需要政府通过规范办学来改变。”但他同时表示,不能因此否定这种大众教育的途径,因为,事实上正规大学无论筹建多少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社会群体的需要。
“不必担心开放大学会成为那些为了文凭而学习的人的天堂,当今社会有学历未必会被认可,竞争的核心是实力。”项贤明告诉记者,“也正因如此,从长远角度看,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要着眼于民众的一般需求,着眼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课程尽量应该多元化,贴近社会需求,尤其是提高个人修养、追求自我兴趣等方面。
至于开放大学的学历认证问题,他解释:在西方,教育认证依赖的是社会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社会信誉非常好;国内的学历认证相对单一,由政府教育部门把关。但在他看来,开放大学最重要的是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而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储朝晖看来,当前国内的开放大学模式与国外还是有所区别。他指出,国外开放大学往往依托的是一所正规的甚至是比较知名的大学,正因为这些大学的社会认可度高,而许多希望就读的学生进不去,因此,利用开放性教学的模式,将本学校优质的课程传播出去。
国内的开放大学主要依托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储朝晖坦言,由于广播、电视已经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了,人们对这种模式的认可度逐渐降低,因此,机构大多是为了维持生存,仅仅作了形式上的改变。
储朝晖强调,开放大学办学的关键是课程质量,只有真正拥有让普通市民认为有特色、有价值的课程,才能吸引更多人群的参与,才能满足他们对获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或者实现自己兴趣爱好的需求。
“显然,国外以一所实力强劲的大学为核心,课程来源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对社会的吸引力非常强。”储朝晖表示,虽然以电大为核心的国内开放大学也可以试图与其他知名高校合作,获得更好的课程资源,但是一旦要将这些资源汇总,会涉及到许多知识产权的问题,教授课程本身由谁开发,版权属于哪一方等等,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明确这样的关系,因此,运行本身有难度。
在储朝晖看来,国内多个省都在试图筹办开放大学,一部分原因在于如今的成人教育包括电大、夜大、函授等的生源正在萎缩。他告诉记者,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对机构进行重组,最终效果未必理想。仅仅将过去强调的广播、电视这些学习工具转变成网络,而课程本身与“大学”的称呼又相差太远,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本身已经可以提供很多的学习资源,其不再成为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你是在校学生,还是拼搏于职场的白领,抑或是闲赋在家的退休人员,未来只需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就能接触到各种大学或职业培训的优质课程,不出门也能获得多个学历证书。
据了解,北京开放大学已经进入办学筹备阶段,届时,变身成功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将向广大市民敞开大门,随时报名、随时上课、随时考试、随时毕业。
北京开放大学依托的是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平台,建立起自己的“学习认证系统”,每个登录学习的市民都将拥有自己的“学习档案”,实时记录学习进程。而除了有传统的教学科目外,开放大学还提供例如老北京历史文化、国学、中医养生、书法、篆刻等等老百姓真正感兴趣的课程,甚至有可能与国外开放大学合作,让学生足不出户聆听到优秀的国际课程。修满所有相应课程学分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明,此外,职业资格评点证书还将方便学生就业。
上世纪70年代,全世界第一所开放大学在英国诞生,它对学生的年龄、学历、背景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居住在英国或欧洲其他国家年满18岁的成人都可申请入学。而且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也不需要按时到校上课,没有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利用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媒介接受远程教育。学生可选择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学士学位甚至更高学位的课程、业余进修的单门课程、职业性提高班、社区教育等等,既有全日制,也有业余学习的。如今英国的开放大学已经非常普遍,彼此之间可以有共同的课程设置,可以相互转换学、证书、学位。
而国内第一家开放大学是成立于去年的上海开放大学,它整合了上海电视大学、上海教育电视台等教育文化资源,同时融合各区县业余大学、社区学院、电视大学分校和行业职工大学,作为“上海开放大学”的地区学院和行业学院,既能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又能开展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历史,其实就是文化权利不断下移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认为,传统的大学教育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开放大学可以让各个社会群体参与其中,考不了大学但也能学到大学课程,特别是网络的发展,让这种方式成为可能,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不过,项贤明同时提出,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其衡量标准应该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大学教育应当有不同的质量观,开放大学不能用北大、清华的教学质量来衡量,这是不现实的。
“向社会普及文化知识,让老百姓平等拥有获得学位的机会,这是好事,但你无法要求老百姓人人都成学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大众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所有人都变成科学家。在美国,许多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手脑并用的一线劳动者,那么质量标准就是按照该目标来制定的。”项贤明说。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也坦言,开放大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否认,社会上存在利用人们对于文凭的追求而开设这些教育机构的行为,目前一些成人教育机构的信誉度不高,得不到认证机构或是招聘单位的认可,这样的机构如果不改变办学理念确实是很难生存的,这也需要政府通过规范办学来改变。”但他同时表示,不能因此否定这种大众教育的途径,因为,事实上正规大学无论筹建多少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社会群体的需要。
“不必担心开放大学会成为那些为了文凭而学习的人的天堂,当今社会有学历未必会被认可,竞争的核心是实力。”项贤明告诉记者,“也正因如此,从长远角度看,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要着眼于民众的一般需求,着眼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课程尽量应该多元化,贴近社会需求,尤其是提高个人修养、追求自我兴趣等方面。
至于开放大学的学历认证问题,他解释:在西方,教育认证依赖的是社会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社会信誉非常好;国内的学历认证相对单一,由政府教育部门把关。但在他看来,开放大学最重要的是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而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储朝晖看来,当前国内的开放大学模式与国外还是有所区别。他指出,国外开放大学往往依托的是一所正规的甚至是比较知名的大学,正因为这些大学的社会认可度高,而许多希望就读的学生进不去,因此,利用开放性教学的模式,将本学校优质的课程传播出去。
国内的开放大学主要依托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储朝晖坦言,由于广播、电视已经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了,人们对这种模式的认可度逐渐降低,因此,机构大多是为了维持生存,仅仅作了形式上的改变。
储朝晖强调,开放大学办学的关键是课程质量,只有真正拥有让普通市民认为有特色、有价值的课程,才能吸引更多人群的参与,才能满足他们对获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或者实现自己兴趣爱好的需求。
“显然,国外以一所实力强劲的大学为核心,课程来源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对社会的吸引力非常强。”储朝晖表示,虽然以电大为核心的国内开放大学也可以试图与其他知名高校合作,获得更好的课程资源,但是一旦要将这些资源汇总,会涉及到许多知识产权的问题,教授课程本身由谁开发,版权属于哪一方等等,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明确这样的关系,因此,运行本身有难度。
在储朝晖看来,国内多个省都在试图筹办开放大学,一部分原因在于如今的成人教育包括电大、夜大、函授等的生源正在萎缩。他告诉记者,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对机构进行重组,最终效果未必理想。仅仅将过去强调的广播、电视这些学习工具转变成网络,而课程本身与“大学”的称呼又相差太远,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本身已经可以提供很多的学习资源,其不再成为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