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加德纳认为人有七种智能:语言(言语)、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智能。几乎在所有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他还认为: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利于培养某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智能的发展上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根据这种理论,在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可创造一种利于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得到提高。
如何创设环境和条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个别帮助和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标准。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就是这种观点的延伸。
经过实践的探索,笔者发现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方法,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口语表达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关于发展性学生评价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概念
评价,即教育评价,现又称作“课程评价”,是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道德判断,为不断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包括学生评价、老师评价、狭义课程评价、学校评价等所有评价领域在内的教育评价活动。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基本方法有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以及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他人评价等。
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它是新课程评价提出的理念。这种理念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是一致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就是这种观点的延伸。过去很多教师已作过尝试,但未能广泛应用。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特点和作用
为什么要应用发展性评价?它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有哪些优点?
过去的评价由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活动结果,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忽视他们在不同时期的进步和努力。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相对忽略,或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因此,造成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不利于学生进步。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特点是: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注重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实际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运用评价方法,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及时诊断学习问题,及时矫正。发展性学生评价,可促进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倾向,增加发展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关心自身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克服偏差,全面提高素质。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作用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准确流利说普通话的水平,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朗读、即席发言、交谈、演讲、辩论等,内容编排由浅入深。语音基础和朗读能力的考查应是教学评价过程的起点。
中专(学)生具备一般的普通话语音知识,具有一定听说能力,但由于方言、教学质量、家庭、个人兴趣等原因,水平参差不一,大多数学生语音不够准确、表达不够流畅。结合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目标,教师应在靠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上扩大知识的范围、提高教学的要求,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在中专(学)口语交际课程教学中运用发展性学生评价,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了解他们提高口语能力的具体需求,帮助认识已有的水平及发展的可能,使他们建立自信,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较快的发展;而且,评价的重心在学习过程,而不是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有利于学生得到阶段性的提高。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最终的成绩,还通过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发展性评价方法
(一)制定评价目标和指标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区域的发展而促进潜在的发展水平。
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已有一定语音基础,但语音不够标准、表达不流畅的水平,教学评价的目标应重点放在培养准确、流畅的口语能力这一“最近发展区”,并略高于原有的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此,评价目标制定为:
(1)准确使用普通话进行听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流畅自如地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
(4)在期末,每个学生的语音标准水平都提高一个等级;
(5)激发学生正确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兴趣。
评价指标分解为:
(1)能准确认读声母、韵母、声调;
(2)正确拼读音节,读准轻声、儿化词;
(3)能明白自身存在的系统性语音问题并自觉地纠正;
(4)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上声、“一、不”的变调;
(5)掌握朗读技巧,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口语交谈中词汇、语法符合普通话的规范,表达基本流畅。
(二)选择评价方法和设计评价工具
评价过程应该是:评价测定原有水平——制定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和教法——再评价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教法——期末终结评价,总结目标和教法,为后续教学提供起点。
加德纳认为:“我们所欣赏的评价方法,将跨越物质条件的限制,最终真正找到解决和制造产品的能力。”
因此,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评价方法都可以在口语教学中使用。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性评价,以及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他人评价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达到真正找到解决和提高普通话水平能力的目标。
这些方法一般借助语音测验的手段,如前测、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还可以使用质性评价手段,如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
在教学中设计的评价工具为评价表,它既可反映学生学业成绩,也可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还能兼顾主体多元化的需要,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都体现出来。
评价表的设计(见附表),一种是考察语音基础水平的语音水平等级表(表一),一种是考察会话交谈能力的会话能力等级表(表二)。第一种表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音基础水平、教师的评价,有利于全面掌握原有水平,反映学生的进步,第二种表除了考察学生的会话能力外,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对策。
(三)评价过程的具体实施
1.应用诊断性评价,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原有水平。
应用诊断性评价的第一步是设计前测。前测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
进行前测前,教师要对学生详细讲解评分标准,可要求学生自己选读任一篇课文,并自评等级。然后教师对学生实行前测,有条件可进行录音,以减少客观因素干扰、保证测验的有效性。这有助于教学奠定起点,并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比较公正、客观的第一手评价资料。
前测试卷的设计参考国家普通话测试大纲有关规定,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考查声母、韵母,由涵盖21个声母和39个韵母、四种声调在内的词语约150个(词语从国家普通话测试大纲词汇表一中选出)组成,每种声母、韵母出现不少3次,容易出现读音错误或混淆的声、韵母(如舌尖后音和舌尖前音、iu和ui)出现的频率适当增加。第二部分考查系统性的语音问题和朗读速度,要求学生朗读国家普通话测试大纲中的一篇约400字的作品,具体篇目可抽签决定。
2.制定前测试卷评价标准。
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习热情和促进发展,参考国家普通话测试大纲测试标准,评价标准只设等级,不具体评分。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可把等级分为A―F六等,A级相当于普通话测试中的一级乙等,F级相当于三级乙等以下(即不及格)。
为方便操作,第一部分把声母按发音部位、韵母按发音方法分组打分,A级为语音偶有失误,没有明显的系统性语音问题,B级为2组或以下的错误,以下等级类推,F级为6组或以上的错误;声调评分按四声分为A、C、E、F四等,A级是偶有失误,C级是有一种声调存在缺陷或错误,以此类推,F级是有三种或四种声调完全错误。
第二部分评分的标准是综合记录声、韵、调错误次数,出现错误10-20次(包括声、韵、调)为A级,以此类推等级;朗读速度只设A、C、F三个等级,在2-3分钟内完成为A级,不到2分钟或超过3分钟完成为C级,不到1分钟或超过4分钟完成为F级。
测试综合等级如何评定?以同一等级较多的等级为综合等级,如等级平均多,则以较低等级为标准,作“+、-”处理,如有3项A、3项B,综合等级为B+,若有4项A,2项B,等级为A-。此外,要注意在综合评价中写出声、韵、调具体的错误,分析是问题还是缺陷,是发音部位不准确还是发音方法有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自己准确把握原有的水平,为教学目标设置“最近发展区”提供依据,使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3.实施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实行前测一个月后,教师要设计测验提高卷,测验形式、过程与前测大致相同,评分标准也相同,目的在于测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后的提高程度。但是除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外,增加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是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到测验过程中,同组成员分别朗读测验中的同一篇文章,由成员综合评定等级,教师也评定等级。增加这一手段,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口语语音的具体要求的理解,并互相促进提高。当小组评价中因掺杂了学生个人爱憎感情,产生评错等级的情况时,教师可适当进行评价对照,并说明教师评价的根据。通过这一评价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评价他人的态度和情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4.创设情境测验,提高朗读水平和会话能力。
在两次测评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名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高水平营造良好氛围。还要在每节课开始的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实行各组互评并指出问题的原因,必要时教师针对普遍问题进行分析纠正,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实现螺旋式上升。这个过程改变了教师只评价不纠正的做法,和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明显。
当教学评价所激发的良好氛围形成后,教师要为进一步的教学创设情境,运用新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如组织班内的朗诵比赛、讲故事、口头发言比赛等,评价标准如前测,但由学生投票选出评委,由学生评分,教师担任嘉宾。评出名次后,评委要综合分析参赛者的优缺点,作为群众的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嘉宾就选手表现以及评委的评分、群众意见作分析,教师和学生可在商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既让学生发挥了参与的主动性,又可以减少因主观感情的错评,使大多数的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锻炼,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此外,为提高学生的交谈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就班中某一活动的开展举行模拟的“记者招待会”,由学生自行报名或当记者或当发言人或当观众,各自准备问题、思考如何回答。要求学生提问中注意语音正确、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表现积极主动的标准。会后,观众评出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记者。教师记录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言的次数、优点,为日后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提供依据。
5.进行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教师再设计综合口语测验,难度比前测和中测加大,试题的覆盖面应包括各教学单元的全部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和形式与前测相同,以考察学生在一个学期提高程度。如果学生比原有水平提高了一个等级,就视为及格。
教师通过利用评价结果帮助学生总结,肯定进步,分析不足,以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提高。
(张 纲,广东省云浮市中专学校)
如何创设环境和条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个别帮助和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标准。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就是这种观点的延伸。
经过实践的探索,笔者发现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方法,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口语表达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关于发展性学生评价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概念
评价,即教育评价,现又称作“课程评价”,是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道德判断,为不断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包括学生评价、老师评价、狭义课程评价、学校评价等所有评价领域在内的教育评价活动。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基本方法有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以及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他人评价等。
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它是新课程评价提出的理念。这种理念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是一致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就是这种观点的延伸。过去很多教师已作过尝试,但未能广泛应用。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特点和作用
为什么要应用发展性评价?它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有哪些优点?
过去的评价由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活动结果,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忽视他们在不同时期的进步和努力。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相对忽略,或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因此,造成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不利于学生进步。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特点是: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注重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实际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运用评价方法,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及时诊断学习问题,及时矫正。发展性学生评价,可促进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倾向,增加发展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关心自身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克服偏差,全面提高素质。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作用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准确流利说普通话的水平,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朗读、即席发言、交谈、演讲、辩论等,内容编排由浅入深。语音基础和朗读能力的考查应是教学评价过程的起点。
中专(学)生具备一般的普通话语音知识,具有一定听说能力,但由于方言、教学质量、家庭、个人兴趣等原因,水平参差不一,大多数学生语音不够准确、表达不够流畅。结合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目标,教师应在靠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上扩大知识的范围、提高教学的要求,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在中专(学)口语交际课程教学中运用发展性学生评价,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了解他们提高口语能力的具体需求,帮助认识已有的水平及发展的可能,使他们建立自信,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较快的发展;而且,评价的重心在学习过程,而不是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有利于学生得到阶段性的提高。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最终的成绩,还通过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发展性评价方法
(一)制定评价目标和指标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区域的发展而促进潜在的发展水平。
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已有一定语音基础,但语音不够标准、表达不流畅的水平,教学评价的目标应重点放在培养准确、流畅的口语能力这一“最近发展区”,并略高于原有的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此,评价目标制定为:
(1)准确使用普通话进行听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流畅自如地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
(4)在期末,每个学生的语音标准水平都提高一个等级;
(5)激发学生正确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兴趣。
评价指标分解为:
(1)能准确认读声母、韵母、声调;
(2)正确拼读音节,读准轻声、儿化词;
(3)能明白自身存在的系统性语音问题并自觉地纠正;
(4)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上声、“一、不”的变调;
(5)掌握朗读技巧,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口语交谈中词汇、语法符合普通话的规范,表达基本流畅。
(二)选择评价方法和设计评价工具
评价过程应该是:评价测定原有水平——制定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和教法——再评价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教法——期末终结评价,总结目标和教法,为后续教学提供起点。
加德纳认为:“我们所欣赏的评价方法,将跨越物质条件的限制,最终真正找到解决和制造产品的能力。”
因此,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评价方法都可以在口语教学中使用。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性评价,以及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他人评价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达到真正找到解决和提高普通话水平能力的目标。
这些方法一般借助语音测验的手段,如前测、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还可以使用质性评价手段,如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
在教学中设计的评价工具为评价表,它既可反映学生学业成绩,也可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还能兼顾主体多元化的需要,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都体现出来。
评价表的设计(见附表),一种是考察语音基础水平的语音水平等级表(表一),一种是考察会话交谈能力的会话能力等级表(表二)。第一种表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音基础水平、教师的评价,有利于全面掌握原有水平,反映学生的进步,第二种表除了考察学生的会话能力外,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对策。
(三)评价过程的具体实施
1.应用诊断性评价,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原有水平。
应用诊断性评价的第一步是设计前测。前测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
进行前测前,教师要对学生详细讲解评分标准,可要求学生自己选读任一篇课文,并自评等级。然后教师对学生实行前测,有条件可进行录音,以减少客观因素干扰、保证测验的有效性。这有助于教学奠定起点,并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比较公正、客观的第一手评价资料。
前测试卷的设计参考国家普通话测试大纲有关规定,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考查声母、韵母,由涵盖21个声母和39个韵母、四种声调在内的词语约150个(词语从国家普通话测试大纲词汇表一中选出)组成,每种声母、韵母出现不少3次,容易出现读音错误或混淆的声、韵母(如舌尖后音和舌尖前音、iu和ui)出现的频率适当增加。第二部分考查系统性的语音问题和朗读速度,要求学生朗读国家普通话测试大纲中的一篇约400字的作品,具体篇目可抽签决定。
2.制定前测试卷评价标准。
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习热情和促进发展,参考国家普通话测试大纲测试标准,评价标准只设等级,不具体评分。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可把等级分为A―F六等,A级相当于普通话测试中的一级乙等,F级相当于三级乙等以下(即不及格)。
为方便操作,第一部分把声母按发音部位、韵母按发音方法分组打分,A级为语音偶有失误,没有明显的系统性语音问题,B级为2组或以下的错误,以下等级类推,F级为6组或以上的错误;声调评分按四声分为A、C、E、F四等,A级是偶有失误,C级是有一种声调存在缺陷或错误,以此类推,F级是有三种或四种声调完全错误。
第二部分评分的标准是综合记录声、韵、调错误次数,出现错误10-20次(包括声、韵、调)为A级,以此类推等级;朗读速度只设A、C、F三个等级,在2-3分钟内完成为A级,不到2分钟或超过3分钟完成为C级,不到1分钟或超过4分钟完成为F级。
测试综合等级如何评定?以同一等级较多的等级为综合等级,如等级平均多,则以较低等级为标准,作“+、-”处理,如有3项A、3项B,综合等级为B+,若有4项A,2项B,等级为A-。此外,要注意在综合评价中写出声、韵、调具体的错误,分析是问题还是缺陷,是发音部位不准确还是发音方法有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自己准确把握原有的水平,为教学目标设置“最近发展区”提供依据,使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3.实施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实行前测一个月后,教师要设计测验提高卷,测验形式、过程与前测大致相同,评分标准也相同,目的在于测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后的提高程度。但是除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外,增加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是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到测验过程中,同组成员分别朗读测验中的同一篇文章,由成员综合评定等级,教师也评定等级。增加这一手段,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口语语音的具体要求的理解,并互相促进提高。当小组评价中因掺杂了学生个人爱憎感情,产生评错等级的情况时,教师可适当进行评价对照,并说明教师评价的根据。通过这一评价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评价他人的态度和情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4.创设情境测验,提高朗读水平和会话能力。
在两次测评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名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高水平营造良好氛围。还要在每节课开始的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实行各组互评并指出问题的原因,必要时教师针对普遍问题进行分析纠正,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实现螺旋式上升。这个过程改变了教师只评价不纠正的做法,和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明显。
当教学评价所激发的良好氛围形成后,教师要为进一步的教学创设情境,运用新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如组织班内的朗诵比赛、讲故事、口头发言比赛等,评价标准如前测,但由学生投票选出评委,由学生评分,教师担任嘉宾。评出名次后,评委要综合分析参赛者的优缺点,作为群众的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嘉宾就选手表现以及评委的评分、群众意见作分析,教师和学生可在商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既让学生发挥了参与的主动性,又可以减少因主观感情的错评,使大多数的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锻炼,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此外,为提高学生的交谈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就班中某一活动的开展举行模拟的“记者招待会”,由学生自行报名或当记者或当发言人或当观众,各自准备问题、思考如何回答。要求学生提问中注意语音正确、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表现积极主动的标准。会后,观众评出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记者。教师记录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言的次数、优点,为日后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提供依据。
5.进行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教师再设计综合口语测验,难度比前测和中测加大,试题的覆盖面应包括各教学单元的全部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和形式与前测相同,以考察学生在一个学期提高程度。如果学生比原有水平提高了一个等级,就视为及格。
教师通过利用评价结果帮助学生总结,肯定进步,分析不足,以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提高。
(张 纲,广东省云浮市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