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398143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用新理念、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教材,让教材焕发出新的活力,是作为教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应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调用经验走近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和学生生活之间巧搭桥梁,调用教师自己的经验,调用学生平日的感受,让教材“近”起来,使教材成为学生可接受可感悟的内容。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有些涉及地域风俗,有些反映了历史事件。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把相关的资料巧妙地穿插进课堂,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如在教沈从文的《端午日》一文时,笔者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向自己的父母亲、爷爷奶奶了解本地家乡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在活动中,学生理解了风俗内容,感受了端午的文化气息,自然地拉近了与教材的距离。
  为使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借题发挥,《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惜别恩师时,他说了句善良的谎话:“准备回国学生物学,先生教的知识也还是有用的。”为理解鲁迅“撒谎”的目的,老师讲了个故事——有户人家婆媳关系长期不和。一次过节,儿子用积攒的烟钱,给老母买了套新衣,对她说:“妈,今天你儿媳妇给你买了套新衣,看看满意么?”老人家顿时眉开眼笑,自此之后,婆媳关系出现了良好的转机。这实在是一个给人带来深沉安慰的谎话啊!学生受此启发,纷纷发言,各自介绍了生活中美丽的谎言。原来,在赶集购物、请客赴宴、出外旅游等许多生活的角落,都有这种“谎话”的影子。缓解矛盾、消除磨擦、避免隔阂、安慰病人,往往也需要善良的谎话。学生品味这些“谎话”,丰富了人生阅历,积累了生活经验,同时也激发了辩证思维,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二、重视过程,让教材“活”起来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材料,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动地、个性化去解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的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是一篇简短的童话故事,它歌颂了崇高的爱心。笔者在教学时,别出心裁地要求学生排演课本剧。于是,课堂里或三四人合演,或一人独演,学生在演练的过程中深切地理解了小姑娘的爱心。而后笔者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改编课文中间部分。有的设置了一个小男孩也去找水的情节,有的虚构了小姑娘昏死过去又被神仙救活的内容,有的想象了七个孩子甘愿献身战胜妖魔求得大雨的故事……看看作家的文章,读读自己的作品,学生对童话想象丰富奇特的特色感受得更加深刻了。改编课文,其实也是对教材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使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使教材“活”起来。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好途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应该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围绕教材提出别样的发人深思的见解,这种学习过程,会使教材立体化地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有机补充,让教材“厚”起来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新课题。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仅满足于教材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需要人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思考材料。
  由于语文教材的滞后性,课文的一些内容或观点可能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的特点,以课文为源头,发掘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由于年代相距有半个世纪之久,过去志愿军战士那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一时难以激起学生的激情。这时,可围绕“最可爱的人—人民解放军”这个源头,将人民解放军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学生就可以从1998年抗洪抢险的英雄事迹,衡阳消防官兵奋勇扑灭大火等英雄壮举中,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军队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本色。对旧课文注入新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使旧课文焕发出新的教育价值。
  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如课内学蒲松龄《狼》时,可指导学生读毕淑敏的《神勇的狼》,加强学生对狼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事物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又如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中有一篇《三峡》,文笔优美流畅,引用传说生动感人,饶有情趣。在《长江三峡》一文的教学中,以此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这无疑增厚了教材,开阔了学生视野。
  由节选看全文,由一篇看多篇。教材中往往选编了一些长篇的节选,学习时可指导学生看全文,这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又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如上《在烈日和暴雨下》,可提前让学生阅读《骆驼祥子》,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节选《在法庭上》,可指导学生阅读全剧《威尼斯商人》。课内学某一佳作,课外可指导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其它名篇佳作。如学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课外可指导阅读《项链》,让学生体味小说撼人心魄的魅力,感悟莫泊桑小说结尾那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特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要改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应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对教材巧裁剪、巧设计、巧补充,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金坤荣,江苏省吴江市南麻中学)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的散文《雪》,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江南、朔北两种雪景,全文不足700字,却给我们呈现了清新艳丽、凛冽苍茫两种境界。文章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体现着他的精神。  作者描写江南的雪色,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重在表现描写对象的情景和色泽: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景孕育春光,少年青春隐现。江南的雪景恰似一个青春将临的少年
期刊
文章结尾很是难写。收束得好,即具画龙点睛之妙;反之,便有画蛇添足之嫌。余秋雨作为散文大家,文章结尾多种多样,且独具特色,喜怒哀乐的情感常在点睛中得到升华。这里只列举并赏析三种结尾方式。    一、想象丰富型    先看余秋雨的《白发苏州》:  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  这完全是一段想象性的
期刊
一、“寻疑激趣”——让学生爱学 启发创新    设疑是发现、设想、创新的前提。兴趣能诱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科学地诱导学生对同一事物、问题,从不同的维度思考并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我提到:“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课后,心灵受到哪些震撼,他会想到什么、做些什么?他会怎样去捍卫本民族的尊
期刊
古人云“开卷有益”,于是我翻开了当代文坛新声的“重镇”《十月》,想从中找到自己尘封已久的来自书墨之香的激动。因而便认识了姜贻斌的中篇小说《到人民家里去》。掩卷长思,不禁感慨万千。读过此文,感觉好似大师吴敬梓笔下的儒林众生换了套行头,再度粉墨登场。作家姜贻斌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审慎的态度,审视着当代湘楚文人的窘境,尤其是其孤独的一面。  姜贻斌自幼置身生活的底层,曾待过业、当过知青、做过矿工、在窑山
期刊
信息技术数字化的开发和应用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数字化为基础,传统的人文科学越来越依赖于电脑、影视等现代化媒体,即使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汉语言文字本身的操作和应用也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的网络传媒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以数字化技术为媒介的信息时代,因此,在传统意义上以汉语言文字为传媒的人文科学正面临着数字化的挑战。作为当前信息技术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汉
期刊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自苏东坡发表这一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遂成定论,申说者不乏其人。叶燮更直接说:“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这类评论不计其数,共同
期刊
沈从文以潺潺流动的诗意之笔,营造了一个唯美的湘西世界。边城的自然风景如诗如画,恬静淡远;人情人性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读者自然沉浸在边城迷人的风情里驻足流连,“边城世界”“边城人”多少年来成为文学评家眼里的“诗意的家园”。但近日再读《边城》,越来越觉得边城中的人们并不像一般评论说得那么美好,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圆融的生活状态凸现着悲怆的变奏,尤其是老船夫和孙女孤独悲凉的命运让人仿佛走进了张爱龄的小说
期刊
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陈佳民教授、柯汉琳教授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简称粤教版高中《语文》),已经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广东省编写出版的第一套面向全国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从今年秋季开始,这套教材将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个省区展开实验,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期刊
“英国契诃夫”卡特琳·曼斯菲尔德说:“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契诃夫的《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  刘以鬯在《酒徒》中说:“照我看来,在短篇小说这一领域内,最有成就、最具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首推沈从文。沈的《萧萧》、《黑夜》、《丈夫》、《生》都是杰作。”  白先勇在《天天天蓝》中说:“沈从文是3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如果要我选三篇‘五四’以来三十年
期刊
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在《词典学概论》中指出:“词典编纂者应该意识到,所有他写下的内容都会产生某些规范作用,因为词典使用者有时候会遵从这些提法。”由此可见辞书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有重要作用。而其突出表现,有学者认为是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强化作用、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辞书的自身规范因此显得特别重要。  不过,金无足赤,辞书在自身规范方面,仍有一些不足。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