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有力的哭泣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eng198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契诃夫”卡特琳·曼斯菲尔德说:“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契诃夫的《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
  刘以鬯在《酒徒》中说:“照我看来,在短篇小说这一领域内,最有成就、最具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首推沈从文。沈的《萧萧》、《黑夜》、《丈夫》、《生》都是杰作。”
  白先勇在《天天天蓝》中说:“沈从文是3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如果要我选三篇‘五四’以来三十年间最杰出的短篇小说,我一定会选沈从文一篇,大概会选他那篇震撼人心的《生》。”
  《苦恼》和《生》,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都写父亲痛失儿子后的强有力的哭泣。
  刘铁云《老残游记·自叙》云:“《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谁能没有哭泣?只不过哭泣的方式不同而已。从屈原到曹雪芹,刘鹗所列举的这八位艺术巨子,皆能以纸笔代喉舌,蘸人生淋漓的鲜血,绘心灵浩茫的泪痕,悲天泣地,充塞六合。然而,不能舞文、不能弄墨者,又将何以哭泣?让我们到彼得堡大雪里的暮色和什刹海骄阳下的暑气中去……
  这两篇小说自然背景不同。《苦恼》写于1886年,笔锋挟彼得堡湿冷的雪片;《生》写于1933年,纸面浮什刹海喧嚣的热风。
  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坐在赶车座位上,一动不动,身体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这是一尊雕塑,一尊不折不扣的雪之雕塑。
  北京城什刹海杂耍场南头的场坪上,烈日当头,一个耍飞机玩具者,招引来一圈观看的闲人,只要谁放下三枚大子,就可亲自放飞机玩玩。飞机飘旋,有时落回场中,有时随风挂上树梢,有时停顿在路人的头上……孩子们笑着,大人们掏着钱。时间不久,耍玩具人便笑眯眯地一面数钱,一面走过望海楼喝茶听戏去了。闲人们随即散去,场坪中便只剩些空莲蓬……
  在《苦恼》中,背景本身就是舞台上的主体。当街灯变得明亮生动,街上变得热闹起来时,背景上静止的雕塑就活动起来,走向了前台。在《生》中,背景只是衬托而已。欢声笑语的热热闹闹过去后,背景就撤走了。当玩傀儡的老头子走上舞台时,场坪中什么也没有,一切得从头做起,把场子打起,吸引游人拢来再说。《苦恼》是由静而动,《生》是由噪而寂,二者都用反衬法。只是,《苦恼》是用人物自身静止时的心潮澎湃,来衬托活动后的渐趋平静。只要有人与约纳说话,约纳就有机会向人倾诉他儿子是怎么死的,他的心情就会好些,否则,他的心胸会炸裂开的,他渴望倾诉。当那位乘车的军人似乎想听他倾诉时,约纳局促不安地赶车动作也变得稳重优雅了。而《生》却是用耍玩具的热闹来衬托玩傀儡的冷落。这耍玩具的一幕,与玩傀儡的故事,没有情节上的因果关系,但正如中国戏剧开场前的一通锣鼓,激越欢喜,闻者欣然;而当锣停鼓息、大幕拉开的时候,舞台上却是岑寂忧怨的一缕飘荡的魂魄。
  《苦恼》由冷转热,《生》由热转冷。
  由冷转热,只是自然温度上的,心灵的由冷转热,却只是一种想像中的错觉。那个军人,只是做了个欲听诉说的姿态,他的中心目的是赶路,不是听故事。当军人下车后,约纳就又坐在赶车座位上,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了,又一个钟头过去了……终于,又一座雪雕造成了。三个年轻人来坐车了,只付二十戈比。这价钱是不公道的,也就是说,只能买二十块马形饼干,然而约纳顾不上讲价了,他只要有乘客就行,在当时的情形下,向人诉说比让人给钱更迫切。但这三名乘客,有他们自己喜欢的谈话内容,他们并不寂寞,他们还要赶路,又怎会听约纳倾诉呢?三人下车后,刚淡忘不久的苦恼又向约纳袭来,更有力地撕扯着他的胸膛。他不能被动地等人来听倾诉了,他必须主动找人倾诉,但扫院子的那位仆人却拒绝了他。约纳等不及了,他不考虑拉客人挣钱了,他必须回到大车店,向同行的车夫们倾诉,他们或许能理解他的心情。
  回到大车店,坐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没有了雪,没有了冷,可苦恼依旧。起来喝水的年轻车夫,也不听他巴巴儿地倾诉,依旧盖上被子睡着了。约纳没有办法,只好走到自己的瘦马跟前:
  “就是这样,我的小母马……库兹马·约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哈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马又怎能听懂人的话呢?马嘴里哈出的那一团热气能有多大呢?可是,除了马,谁还能听约纳倾诉呢?
  由热转冷,不是指气候上的,而是指场面由热闹转向冷落。耍玩具的走了,闲人们散了,玩傀儡的老头子先是对傀儡嘟囔一番,然后玩起傀儡,打起场子来。闲人们为了看傀儡的殴斗,又逐渐聚集起来。三丈大人圈子,不久就围了三四层人。但是当柳树荫下卖莲蓬小摊边,有位老太太中暑晕了去时;当另外一个地方茶棚游客真的殴打发生后,闲人们就又散去,看这些更热闹的东西,不再看这单调的傀儡假斗了。老头子玩傀儡已玩了十年,老头子已经看惯了这由热转冷的场面,老头子似乎满足了,当他计数身边得到的铜子时,他脸上带着笑容,继续对那个白脸傀儡诉说着,那个白脸傀儡是被那个黑脸傀儡打死的。
  赶车的约纳和玩傀儡的老头子,都有满腔的苦恼和悲愤。这对老人身份地位既渺小,所操职业又下贱,所以他们没有资格向人诉说,用契诃夫的话说,“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人们之所以能同他俩产生联系,是因为他们的职业对别人有用:在大雪飘飞的夜晚,约纳可以把人送回温暖的家;在赤日炎炎的盛夏,老头子可以给人的心灵带来清爽。但是,约纳所赶的,应该是他儿子所赶的马车,老头子所玩的,是他儿子化身的傀儡,这一点,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别人不想也无须知道。就算苦恼再多,悲愤再大,任何人都无权强迫别人听自己说话,看自己表演。所以,中国的老头子似乎比俄罗斯的约纳更懂得哲学:老头子从来就不打算让别人听自己的丧子之痛,他只是用行动来发泄自己的痛楚;而这种行动,又正好是自己赖以糊口的手段。约纳时时想着向别人倾诉,他要通过语言来发泄痛楚;而这种倾诉方式,又正好与谋生手段相抵触。所以说,约纳的内心只有苦恼,而老头子内心却是悲哀。苦恼强烈而浮动,悲哀沉静而深潜。也许约纳的儿子刚死不久,等过上几年后,苦恼也会酿成悲哀,强烈的冲动,就会变为无言的深沉。
  《苦恼》与《生》,之所以是杰作,还因为都写出了真实的人性。《苦恼》中的那位军人,虽然对约纳的胡乱赶车“生气”,但也以“打趣”的方式帮约纳臭骂街上的行人,并且曾经做出要倾听诉说的姿态。那三个年轻人虽然满口污言秽语,把车价杀到极低,并给了约纳一个“脖儿拐”,可那只是一伙无知青年的恶作剧,就是那个“脖儿拐”,也仿佛并不重,“约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还有那位扫院子的仆人,他赶开约纳,是因为约纳的雪橇占了地方影响了他扫雪,再说,他还诚心诚意地回答了约纳询问的时间。大车店里的那些赶车人,他们呼呼大睡,并不是因为讨厌约纳,而是因为他们累了,他们需要休息……这些人,看似没有同情心,但谁又知道他们心中的“苦恼”呢?在人们不愿意听的时候硬向人诉说,自己的苦恼不会减轻,反而适足以增加别人的苦恼。这才是真正的、不加掩饰的原生态的人生。
  《生》中的那位耍玩具者,看上去无忧无虑,只知数着钱喝茶听戏,可谁知道他的内心世界?通过耍玩具能挣多少钱,能够养家活口吗?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老头子玩傀儡的第一个看客,那位似乎时刻准备着投水的大学生,仿佛无所事事,又仿佛满腹心事,他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还有那位收捐巡警,他并没有逼迫老头子交税;还有那位检验地土税的巡警,也并没有认真查验老头子的税条,只是“摇摇头,走了开去”;“一个青年军官,掷了大把铜子,皱着眉毛走开了”;“应当出钱的时候,有钱的也照样不吝惜钱。但是不管任何地方,只要有了一件新鲜事情,游人一起哄,这点粘合性就失去了,大家便会忘了这里一切,各自跑开了”。从军官,到警察,到普通看客,他们都不缺乏同情心,他们都似乎明白老头子的生存不易,但也仅此而已。都是芸芸众生,谁也做不了观世音菩萨,凭一己之力来普渡众生。这就是亘古不变的众生相,不管有没有悲哀,不管悲哀有多大多深,千百年来,人们都是这杂耍场中的表演者兼看客。
  俄罗斯的约纳和中国的老头子都喜欢“笑”。但约纳笑得有些觍颜,有些取悦于人。他只是想通过笑来取悦乘客,进而取得向人诉说的权利。笑得无奈,笑得可怜。而老头子的笑,虽然也有取悦于人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苍凉和悲切。有人时他笑,无人时他也笑。他的笑似乎真真实实透着些许满足:他的儿子王九最终战胜了打死他的赵四。
  不错,王九是死于赵四之手,但那是“由于同赵四相拼”。如果当时死去的不是王九而是赵四,那现在玩傀儡的会不会是赵四的父亲呢?人生就是一个角力场,总有人死去,总有人活着;死去的固然悲哀,活着的也同样可怜:王九死了十年,那个真的赵四,则五年前在保定府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有生就有死,生也罢,死也罢,只不过有五年的区别。离死亡一百步的人,笑离死亡五十步的人,又怎能笑得出声来呢?
  约纳的儿子也死了,他的死更无奈,他是死在医院里。不是被打死,不是给饿死,而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约纳也就失去了发泄的对象。人有各种死法,但最多的是病死。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件比较平等的事,那就是在死神面前。正如乘车的那位驼子所说:“大家都要死的……”但是,“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不这样,人间将被悲情填满,最终把人赶出地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若都能像陶渊明那样勘破生死、参透悲喜,人间恐怕也就没什么味道了。悲哭是人生的特权,更是人逃不脱的责任和义务。
  不作道德评判,同情死者并不责备苟活者,同情约纳和老头子,并不责备乘客和看客,这才是伟大作家的悲天悯人处。
  白先勇说:“事实上我认为沈从文最好的几篇小说,比鲁迅的《彷徨》、《呐喊》更能超越时空,更具有人类的共性。鲁迅的《药》是一篇杰作,但吃人血馒头到底是一个病态社会的怪异行为;而《生》中玩木偶戏天桥老艺人的丧子之痛却是人类一种亘古以来的悲哀。”
  刘鹗说:“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騃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约纳和老头子,都没有哭泣,没有眼泪,都是最为强劲的哭泣。但若以《苦恼》和《生》细较,《苦恼》之力尚弱,约纳的倾诉方式尚显外露,有点类似《祝福》中的祥林嫂,再往前走一步,“苦恼”就会成为滑稽。而《生》之力更强,老头子的倾诉方式似乎已经脱离了悲哀,进而上升为一种辉煌的仪式,所以更神圣,更醇厚,更能荡人心魄、传之久远。
  (刘绍华 车文静,山东淄博四中)
其他文献
陶渊明之后,许多失意的文人往往以“归去来”相标榜,津津乐道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对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去》),论者们也似乎多见其乐,未详其忧,窃以为不取也。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归去”亦然。我在读诵、教学《归去》一文时,心领其“归去”之乐,亦神会其“归去”之忧,故作此文以抛砖引玉。  “归去”之乐,想而可见:《东山》有西归之咏,张翰有莼羹鲈脍之思,即使《西游记
期刊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晚年处于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屡遭贬谪。词集有《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  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借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相会的神话,歌颂了坚贞不移的爱情。牛郎织女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历史上传闻已久。《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期刊
鲁迅先生的散文《雪》,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江南、朔北两种雪景,全文不足700字,却给我们呈现了清新艳丽、凛冽苍茫两种境界。文章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体现着他的精神。  作者描写江南的雪色,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重在表现描写对象的情景和色泽: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景孕育春光,少年青春隐现。江南的雪景恰似一个青春将临的少年
期刊
文章结尾很是难写。收束得好,即具画龙点睛之妙;反之,便有画蛇添足之嫌。余秋雨作为散文大家,文章结尾多种多样,且独具特色,喜怒哀乐的情感常在点睛中得到升华。这里只列举并赏析三种结尾方式。    一、想象丰富型    先看余秋雨的《白发苏州》:  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  这完全是一段想象性的
期刊
一、“寻疑激趣”——让学生爱学 启发创新    设疑是发现、设想、创新的前提。兴趣能诱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科学地诱导学生对同一事物、问题,从不同的维度思考并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我提到:“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课后,心灵受到哪些震撼,他会想到什么、做些什么?他会怎样去捍卫本民族的尊
期刊
古人云“开卷有益”,于是我翻开了当代文坛新声的“重镇”《十月》,想从中找到自己尘封已久的来自书墨之香的激动。因而便认识了姜贻斌的中篇小说《到人民家里去》。掩卷长思,不禁感慨万千。读过此文,感觉好似大师吴敬梓笔下的儒林众生换了套行头,再度粉墨登场。作家姜贻斌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审慎的态度,审视着当代湘楚文人的窘境,尤其是其孤独的一面。  姜贻斌自幼置身生活的底层,曾待过业、当过知青、做过矿工、在窑山
期刊
信息技术数字化的开发和应用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数字化为基础,传统的人文科学越来越依赖于电脑、影视等现代化媒体,即使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汉语言文字本身的操作和应用也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的网络传媒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以数字化技术为媒介的信息时代,因此,在传统意义上以汉语言文字为传媒的人文科学正面临着数字化的挑战。作为当前信息技术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汉
期刊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自苏东坡发表这一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遂成定论,申说者不乏其人。叶燮更直接说:“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这类评论不计其数,共同
期刊
沈从文以潺潺流动的诗意之笔,营造了一个唯美的湘西世界。边城的自然风景如诗如画,恬静淡远;人情人性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读者自然沉浸在边城迷人的风情里驻足流连,“边城世界”“边城人”多少年来成为文学评家眼里的“诗意的家园”。但近日再读《边城》,越来越觉得边城中的人们并不像一般评论说得那么美好,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圆融的生活状态凸现着悲怆的变奏,尤其是老船夫和孙女孤独悲凉的命运让人仿佛走进了张爱龄的小说
期刊
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陈佳民教授、柯汉琳教授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简称粤教版高中《语文》),已经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广东省编写出版的第一套面向全国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从今年秋季开始,这套教材将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个省区展开实验,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