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2005年《现代语文》特开设“高中新课标教材论坛”专栏。第1-5期分别刊登人教版、山东人民版、语文版、苏教版和广东版教材编写人员对各自教材编排特色的阐释和教材使用过程中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本刊拟从语文新课标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语文教科书与课程资源、语文课程特点与学生综合学习、教师角色转换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个体体验与基础知识训练、文化知识积累与语文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话题,为广大语文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欢迎大家踊跃赐稿。来稿要求作者每文只针对其中一种教材发表学习心得,交流教研成果。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6000字。从第6期开始本栏目将择优刊登作者来稿。
2004年初夏,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1~5册教科书,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批准在全国课程标准实验区使用。谢谢许多地区和学校选用了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当然,教材只是为实验提供了文本,试验区的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才是这次试验取得成功的关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我们的愿望就是编出一套符合课程标准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特色的新教材。
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三性”体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面,就是“三线两结合”。所谓“三线”就是用“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组编必修课教科书单元。所谓“两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和谐结合。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在审查我们的必修课的《审查意见》中是这样肯定我们教材的这个特点的:“该教材贯彻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精神,认真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目标和要求,主要特点有:根据模块教学的要求,突出‘三线两结合’的设计思路,采用活动、文体和语体相结合的设计框架,把‘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力图综合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努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编写思路有一定的新意和创造。”
一、以“三线”安排单元,强化基础性、传统性和时代性
我们以“三线”安排必修教科书单元,可以说有多种好处。
1.理清了中学语文的文体,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传统性和时代性
以“三线”安排单元的核心是以“文体” 安排单元。从古到今,我们的汉语文章很重视内容,也很重视形式;在形式之中很重视语言,也很重视文体。语文课是高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课程。以文体安排单元正是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传统性和基础性。
我们以“文体”安排单元,也不是过去教材文体安排单元的简单复旧,而是有与时俱进地发展。我们不再以过去常用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文体分类,而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类文体,选择了其中的8种文体作为一条线,加上“活动”和“语体”两条线组编单元。5册必修教科书的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模块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 诗歌 散文② 文言文①
语文3 感悟自然 科学小品 小说① 古典诗歌②
语文4 关注社会 议论文 小说② 文言文②
语文5 走近经济 新闻 戏剧 文言文③
过去的中学语文的教学文体与社会上的文体分类不很一致,比如说,记叙文里包含有传记、新闻、小说、散文,把虚构文体与非虚构文体混淆在一起,这样有时就会造成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上错失。我们以“三线”安排单元,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文体分类,明确了什么是“实用类”文体,并把其中的热门文体——新闻、传记、科学小品,与论述类、文学类文体并列为独立的文体单元。这是文体上的与时俱进,是教材时代性的一种体现。
2.以“文体”与“活动”兼顾安排单元,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了强化人文精神,为了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所承载的主要的人文内容,我们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5个方面,设计了“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5个活动单元,分别作为每一册的第一单元。而每一册的其他3个文体、语体单元的主题题材内容,尽量与活动单元的主题题材内容互相呼应,互相兼顾,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3.集中编排语体课文单元,强调了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基础性
为了达到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我们把古代作品集中编排单元。编排的方法主要按文体,同时也按时代分成5个单元。其中古典诗歌2个单元(唐以前1单元、唐宋元1个单元)、文言文3个单元(抒情1个单元、议论1个单元、史传1个单元)。
4.有力强化阅读,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杠杆
以上三者是以“三线”安排单元的显性好处,其实,还有一个隐性的然而更重要的好处,那就是有利强化阅读,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杠杆。
我们对语文水平一般的学校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原因有的是受方言影响、有的是缺乏学习动力,有的是教师水平低,而一个共同的原因是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不够理想。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既然是阅读问题,我们就把切入点放在“阅读”上,希望以阅读作为杠杆提高语文素养。必修教科书以“三线”安排单元作为加强阅读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我们构建了三个层级阅读系统。第一个层级是“基本阅读”,这是放置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课文的地方。第二个层级是“扩展阅读”,这是放置与“基本阅读”同类内容和体裁课文的地方。第三个层级是“推荐阅读”,这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栏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课外阅读的要求,我们也认为,高中学生仅仅阅读课内的东西是不够的,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肯定还要得力于课外阅读。“推荐阅读”的设计就是想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部头名著阅读。
在通过三个层级阅读系统提供阅读内容范围和阅读量的同时,我们还在5册必修课教科书的“点击链接”栏目中,安排了10篇阅读知识短文,希望给学生的阅读品味、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以指导。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问题比较多的一环;过去的一些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通病是学生的阅读时间太少、阅读方法不讲究。这一回,我们不是从“教”的角度而是从“读”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诵读、熟读、略读、精读、速读、比较阅读、研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时有个性地选用。比如说,现代文阅读教学不是一味精讲、精读,方言影响重的学生,可以多朗读;知识面窄的学生,可以多速读;语言文字水平低的学生,可以多熟读。这样才有望以阅读作为杠杆,通过大量而有成效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通过大量而有成效的书面阅读,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
二、活动促成语文能力的有效培养
两结合的第一个结合是指必修课中“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的结合。第一个结合中的“活动”,安排为两种活动。一种活动是“单元活动”。“单元活动”,即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设计为“活动单元”(也就是“单元活动”),每一册必修课都是由1个“活动单元”与3个“阅读单元”组成。5册必修课安排了5个“活动单元”,即安排了5个“单元活动”;另一种活动是“表达交流活动”,即是活动与“写作”、“口语”结合,安排阅读单元里的“表达交流活动”,5册共安排了15个“表达交流活动”。具体的设计和安排如下表:
为什么要设计这两种活动呢?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的活动呢?
1.活动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的培养目标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态度、方法几个方面。正是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语文课不仅是学习知识,学习范文,还要培养能力,还要掌握方法。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需要练习和实践。练习和实践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就是活动。这就是我们在教材里设计两种活动、设计那么多活动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必修教科书设计的活动就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活动,首先,它是“语文活动”,与一般的“综合性活动”不完全一样;其次,它是“学习活动”,也与一般的“实践活动”不完全一样。即是说,我们设计的“单元活动”与“表达交流活动”,尽管在内容上规模上有些差别,比如说,“单元活动”有明确的人文主题,规模大(两周完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文学习综合性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表达交流活动”则是一种作业性的单项学习活动,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活动,规模小,目标单一,语文学习综合性不大,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这两种活动的性质和目标几乎是一样,那就都是为了培养语文能力,都是语文能力学习活动。我们设计的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语文能力学习活动,这可以从活动的内容得到证明。
“单元活动”有一个自我、情感、自然、社会的人文主题,与语文知识和技能结合得很紧密。即使是“走近经济”活动单元,我们也没有因为走近经济而远离语文。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经济问题的同时,受到了查找资料、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实地考察调查的锻炼,最后还要写出一篇调查报告(或者访谈纪要或者新闻报道)之类的文章。
“表达活动”更是以写作为中心、辅以口语交际来设计活动。每个活动都设计了一种文体的写作。5册必修教科书依次安排传记、自述散文、诗歌、议论散文、议论文、书评、科学小品、微型小说、新闻、改编剧本等等写作活动;也多次安排讨论、访谈、演讲、辩论等等口语活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成了活动的中心环节,尤其是写作更是成了每次小型学习活动的自然延伸和总结升华。
2.活动与文选、知识形成三维培养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材是以“文选”为主的,文选是给学生阅读使用的。现在我们的教材又增加了“活动”这个设计。为了让学生在阅读和活动的时候,得到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我们编进一些语文知识。这样“文选”、“活动”、“知识”就构成了良好的三维培养系统。“知识”在我们的必修教科书中就是“点击链接”栏目,我们在这个栏目中有计划有安排地介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语言应用”三方面的方法、技巧、常识的短文,以备学生在需要时查阅参考。必修教科书每个单元2篇,每册8篇,5册共40篇。其中阅读的10篇,写作的15篇,口语的3篇,现代汉语的5篇,古代汉语(包括古代诗文)的7篇。
点击链接安排表
3.活动有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人问,你们的教科书为什么设计那么多不同类型的活动?我们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增加改变和增加语文的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们认为,把“活动”纳入教科书和教学计划,它不仅增加了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更重要的是带来课程组织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不排除接受式、应对式的学习,但“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的培养。
过去的语文课堂,阅读课多是理解性、接受型的课型,作文课多是应对型、应试性的课型。我们在教材中安排大大小小的语文活动就是想改变过去的比较单一的课堂模式,不是废除理解型的阅读教学、应对型的作文教学,而是加进一些比较有活力的活动型、探究型的教学,使阅读课自主性阅读多一些,作文课探究性写作多一些,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倡导起来。
三、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和谐结合
第二个结合,就是粤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和谐衔接。
我们的选修课程目前设计和编写了14册。我们的选修课程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写,首先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选修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同时也特别注意与我们的必修课教科书的衔接。一些教材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一个特点:粤教版的选修课设计与必修课设计是衔接得十分自然,十分和谐的。
比如说,我们的必修教科书以“三线”(活动、文体、语体)组编单元,选修教科书以文体系列建构教科书。比如说,必修课有两个“古典诗歌单元”、三个“文言文单元”,选修课就有《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文言文单元”选有《论语》和诸子散文,选修课就有《〈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必修课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包括“电影”)单元,选修教科书就有《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必修课有“新闻”、“传记”单元,选修教科书就有《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必修课有“活动单元”、“表达交流活动”和“点击链接”,选修课就有《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运用》和《常用文体写作》。必修课的开设,明显是必修课的延伸、发展与提高,学生从必修课过渡到选修课比较自然,选课和学习也就比较熟悉和顺当。
(陈佳民,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粤教版高中《语文》主编)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2005年《现代语文》特开设“高中新课标教材论坛”专栏。第1-5期分别刊登人教版、山东人民版、语文版、苏教版和广东版教材编写人员对各自教材编排特色的阐释和教材使用过程中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本刊拟从语文新课标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语文教科书与课程资源、语文课程特点与学生综合学习、教师角色转换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个体体验与基础知识训练、文化知识积累与语文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话题,为广大语文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欢迎大家踊跃赐稿。来稿要求作者每文只针对其中一种教材发表学习心得,交流教研成果。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6000字。从第6期开始本栏目将择优刊登作者来稿。
2004年初夏,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1~5册教科书,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批准在全国课程标准实验区使用。谢谢许多地区和学校选用了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当然,教材只是为实验提供了文本,试验区的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才是这次试验取得成功的关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我们的愿望就是编出一套符合课程标准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特色的新教材。
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三性”体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面,就是“三线两结合”。所谓“三线”就是用“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组编必修课教科书单元。所谓“两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和谐结合。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在审查我们的必修课的《审查意见》中是这样肯定我们教材的这个特点的:“该教材贯彻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精神,认真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目标和要求,主要特点有:根据模块教学的要求,突出‘三线两结合’的设计思路,采用活动、文体和语体相结合的设计框架,把‘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力图综合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努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编写思路有一定的新意和创造。”
一、以“三线”安排单元,强化基础性、传统性和时代性
我们以“三线”安排必修教科书单元,可以说有多种好处。
1.理清了中学语文的文体,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传统性和时代性
以“三线”安排单元的核心是以“文体” 安排单元。从古到今,我们的汉语文章很重视内容,也很重视形式;在形式之中很重视语言,也很重视文体。语文课是高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课程。以文体安排单元正是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传统性和基础性。
我们以“文体”安排单元,也不是过去教材文体安排单元的简单复旧,而是有与时俱进地发展。我们不再以过去常用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文体分类,而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类文体,选择了其中的8种文体作为一条线,加上“活动”和“语体”两条线组编单元。5册必修教科书的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模块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 诗歌 散文② 文言文①
语文3 感悟自然 科学小品 小说① 古典诗歌②
语文4 关注社会 议论文 小说② 文言文②
语文5 走近经济 新闻 戏剧 文言文③
过去的中学语文的教学文体与社会上的文体分类不很一致,比如说,记叙文里包含有传记、新闻、小说、散文,把虚构文体与非虚构文体混淆在一起,这样有时就会造成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上错失。我们以“三线”安排单元,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文体分类,明确了什么是“实用类”文体,并把其中的热门文体——新闻、传记、科学小品,与论述类、文学类文体并列为独立的文体单元。这是文体上的与时俱进,是教材时代性的一种体现。
2.以“文体”与“活动”兼顾安排单元,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了强化人文精神,为了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所承载的主要的人文内容,我们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5个方面,设计了“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5个活动单元,分别作为每一册的第一单元。而每一册的其他3个文体、语体单元的主题题材内容,尽量与活动单元的主题题材内容互相呼应,互相兼顾,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3.集中编排语体课文单元,强调了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基础性
为了达到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我们把古代作品集中编排单元。编排的方法主要按文体,同时也按时代分成5个单元。其中古典诗歌2个单元(唐以前1单元、唐宋元1个单元)、文言文3个单元(抒情1个单元、议论1个单元、史传1个单元)。
4.有力强化阅读,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杠杆
以上三者是以“三线”安排单元的显性好处,其实,还有一个隐性的然而更重要的好处,那就是有利强化阅读,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杠杆。
我们对语文水平一般的学校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原因有的是受方言影响、有的是缺乏学习动力,有的是教师水平低,而一个共同的原因是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不够理想。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既然是阅读问题,我们就把切入点放在“阅读”上,希望以阅读作为杠杆提高语文素养。必修教科书以“三线”安排单元作为加强阅读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我们构建了三个层级阅读系统。第一个层级是“基本阅读”,这是放置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课文的地方。第二个层级是“扩展阅读”,这是放置与“基本阅读”同类内容和体裁课文的地方。第三个层级是“推荐阅读”,这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栏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课外阅读的要求,我们也认为,高中学生仅仅阅读课内的东西是不够的,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肯定还要得力于课外阅读。“推荐阅读”的设计就是想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部头名著阅读。
在通过三个层级阅读系统提供阅读内容范围和阅读量的同时,我们还在5册必修课教科书的“点击链接”栏目中,安排了10篇阅读知识短文,希望给学生的阅读品味、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以指导。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问题比较多的一环;过去的一些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通病是学生的阅读时间太少、阅读方法不讲究。这一回,我们不是从“教”的角度而是从“读”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诵读、熟读、略读、精读、速读、比较阅读、研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时有个性地选用。比如说,现代文阅读教学不是一味精讲、精读,方言影响重的学生,可以多朗读;知识面窄的学生,可以多速读;语言文字水平低的学生,可以多熟读。这样才有望以阅读作为杠杆,通过大量而有成效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通过大量而有成效的书面阅读,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
二、活动促成语文能力的有效培养
两结合的第一个结合是指必修课中“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的结合。第一个结合中的“活动”,安排为两种活动。一种活动是“单元活动”。“单元活动”,即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设计为“活动单元”(也就是“单元活动”),每一册必修课都是由1个“活动单元”与3个“阅读单元”组成。5册必修课安排了5个“活动单元”,即安排了5个“单元活动”;另一种活动是“表达交流活动”,即是活动与“写作”、“口语”结合,安排阅读单元里的“表达交流活动”,5册共安排了15个“表达交流活动”。具体的设计和安排如下表:
为什么要设计这两种活动呢?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的活动呢?
1.活动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的培养目标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态度、方法几个方面。正是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语文课不仅是学习知识,学习范文,还要培养能力,还要掌握方法。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需要练习和实践。练习和实践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就是活动。这就是我们在教材里设计两种活动、设计那么多活动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必修教科书设计的活动就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活动,首先,它是“语文活动”,与一般的“综合性活动”不完全一样;其次,它是“学习活动”,也与一般的“实践活动”不完全一样。即是说,我们设计的“单元活动”与“表达交流活动”,尽管在内容上规模上有些差别,比如说,“单元活动”有明确的人文主题,规模大(两周完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文学习综合性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表达交流活动”则是一种作业性的单项学习活动,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活动,规模小,目标单一,语文学习综合性不大,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这两种活动的性质和目标几乎是一样,那就都是为了培养语文能力,都是语文能力学习活动。我们设计的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语文能力学习活动,这可以从活动的内容得到证明。
“单元活动”有一个自我、情感、自然、社会的人文主题,与语文知识和技能结合得很紧密。即使是“走近经济”活动单元,我们也没有因为走近经济而远离语文。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经济问题的同时,受到了查找资料、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实地考察调查的锻炼,最后还要写出一篇调查报告(或者访谈纪要或者新闻报道)之类的文章。
“表达活动”更是以写作为中心、辅以口语交际来设计活动。每个活动都设计了一种文体的写作。5册必修教科书依次安排传记、自述散文、诗歌、议论散文、议论文、书评、科学小品、微型小说、新闻、改编剧本等等写作活动;也多次安排讨论、访谈、演讲、辩论等等口语活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成了活动的中心环节,尤其是写作更是成了每次小型学习活动的自然延伸和总结升华。
2.活动与文选、知识形成三维培养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材是以“文选”为主的,文选是给学生阅读使用的。现在我们的教材又增加了“活动”这个设计。为了让学生在阅读和活动的时候,得到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我们编进一些语文知识。这样“文选”、“活动”、“知识”就构成了良好的三维培养系统。“知识”在我们的必修教科书中就是“点击链接”栏目,我们在这个栏目中有计划有安排地介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语言应用”三方面的方法、技巧、常识的短文,以备学生在需要时查阅参考。必修教科书每个单元2篇,每册8篇,5册共40篇。其中阅读的10篇,写作的15篇,口语的3篇,现代汉语的5篇,古代汉语(包括古代诗文)的7篇。
点击链接安排表
3.活动有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人问,你们的教科书为什么设计那么多不同类型的活动?我们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增加改变和增加语文的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们认为,把“活动”纳入教科书和教学计划,它不仅增加了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更重要的是带来课程组织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不排除接受式、应对式的学习,但“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的培养。
过去的语文课堂,阅读课多是理解性、接受型的课型,作文课多是应对型、应试性的课型。我们在教材中安排大大小小的语文活动就是想改变过去的比较单一的课堂模式,不是废除理解型的阅读教学、应对型的作文教学,而是加进一些比较有活力的活动型、探究型的教学,使阅读课自主性阅读多一些,作文课探究性写作多一些,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倡导起来。
三、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和谐结合
第二个结合,就是粤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和谐衔接。
我们的选修课程目前设计和编写了14册。我们的选修课程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写,首先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选修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同时也特别注意与我们的必修课教科书的衔接。一些教材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一个特点:粤教版的选修课设计与必修课设计是衔接得十分自然,十分和谐的。
比如说,我们的必修教科书以“三线”(活动、文体、语体)组编单元,选修教科书以文体系列建构教科书。比如说,必修课有两个“古典诗歌单元”、三个“文言文单元”,选修课就有《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文言文单元”选有《论语》和诸子散文,选修课就有《〈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必修课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包括“电影”)单元,选修教科书就有《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必修课有“新闻”、“传记”单元,选修教科书就有《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必修课有“活动单元”、“表达交流活动”和“点击链接”,选修课就有《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运用》和《常用文体写作》。必修课的开设,明显是必修课的延伸、发展与提高,学生从必修课过渡到选修课比较自然,选课和学习也就比较熟悉和顺当。
(陈佳民,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粤教版高中《语文》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