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均衡发展是国家教育部就当前教育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同样的道理,在班级里实施均衡发展教学理念则是促进全班学生共同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00-01
一、面向全体,是教学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校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传播知识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知识,同时也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这才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学校教育的对象,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氛围,提高了教育效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品质,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而且要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就能使每个学生的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最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转贴实施均衡教育,让学生均衡发展,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把每一位学生摆在同样的位置。由于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家庭和社会教育状况、社会实践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具体表现为理智、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性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要同等对待、一同施教,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教学中处理好统一要求与适应差异的关系,要在落实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适应每一位同学的不同需要,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面向全体的要求。
二、赏识学生,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坚持“重表扬,多鼓励”的赏识教育,努力践行着让每朵生命之花都灿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观,形成了“放飞激情、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充分发展、争创优秀”的自主性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的眼光总是关注着每一个求知的眼神,并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激情去引导学生,去开启学生的心扉,总是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洋溢着澎湃的激情,使学生沉浸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情境之中,如沐春风、如浴春雨,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发自肺腑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用每位学生的优点点燃他(她)激情向上的追求,从而培养出阳光,上进的每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在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品质的基础之上的,“全面发展”不等于“样样都要好”。对学生不要“求全责备”,应该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这方面行那方面不行,有的学生那方面行这方面不行,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行。“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对学生不要“抑长补短”,应该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落后一点,而在另外方面特别好一些,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结构、内容、形式多样化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和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发现、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得到不同方式的对待,支持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发挥个人所长,充分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三、了解学生,是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教育、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必须要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熟识每一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做好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根据学生不同资质、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当前,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使面对的全体学生,共同前进。在实践中,我通过打电话、发短信、问卷调查、学习反馈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联系、沟通而去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交朋友、写周记、课前演讲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和相互信任,从而对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也就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
四、注重方法,是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就要把简单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基础好的学生,则要兼以说理,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正确制订教学目标、要求,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大纲、教材和教育对象的研究,把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目标、较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层次,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如,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对“学困生”要“开小灶”,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潜能,努力使“学困生”不再“困学”,能够主动地向优秀生学生看齐,努力追赶。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包括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
作为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培养其个人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00-01
一、面向全体,是教学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校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传播知识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知识,同时也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这才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学校教育的对象,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氛围,提高了教育效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品质,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而且要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就能使每个学生的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最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转贴实施均衡教育,让学生均衡发展,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把每一位学生摆在同样的位置。由于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家庭和社会教育状况、社会实践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具体表现为理智、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性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要同等对待、一同施教,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教学中处理好统一要求与适应差异的关系,要在落实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适应每一位同学的不同需要,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面向全体的要求。
二、赏识学生,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坚持“重表扬,多鼓励”的赏识教育,努力践行着让每朵生命之花都灿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观,形成了“放飞激情、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充分发展、争创优秀”的自主性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的眼光总是关注着每一个求知的眼神,并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激情去引导学生,去开启学生的心扉,总是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洋溢着澎湃的激情,使学生沉浸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情境之中,如沐春风、如浴春雨,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发自肺腑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用每位学生的优点点燃他(她)激情向上的追求,从而培养出阳光,上进的每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在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品质的基础之上的,“全面发展”不等于“样样都要好”。对学生不要“求全责备”,应该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这方面行那方面不行,有的学生那方面行这方面不行,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行。“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对学生不要“抑长补短”,应该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落后一点,而在另外方面特别好一些,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结构、内容、形式多样化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和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发现、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得到不同方式的对待,支持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发挥个人所长,充分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三、了解学生,是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教育、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必须要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熟识每一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做好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根据学生不同资质、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当前,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使面对的全体学生,共同前进。在实践中,我通过打电话、发短信、问卷调查、学习反馈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联系、沟通而去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交朋友、写周记、课前演讲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和相互信任,从而对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也就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
四、注重方法,是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就要把简单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基础好的学生,则要兼以说理,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正确制订教学目标、要求,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大纲、教材和教育对象的研究,把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目标、较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层次,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如,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对“学困生”要“开小灶”,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潜能,努力使“学困生”不再“困学”,能够主动地向优秀生学生看齐,努力追赶。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包括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
作为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培养其个人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