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韶关丹霞山不但有大自然馈赠的佳美自然风光,千百年来人们逃难避世留下的山寨遗址及其文化内涵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初进丹霞山,我沉醉于她的壮丽。
看完丹霞山水、听完丹霞传说,那些古老的山寨便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丹霞山有她与众不同的“仙寨文化”——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是历代老百姓、僧侣、官员、富商甚至土匪远离混乱尘世的世外桃源。这让我在短短的10天时间内决定再走丹霞山。
陪同游览的龙兆康老先生,被朋友尊称为“丹霞之父”。他用翔实的掌故向我们悠悠地讲述了丹霞山寨的历史。
山寨壮歌,全歼侵华日军一个小队
大丹霞景区包括五个部分,目前开发并开放旅游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在巴寨景区,这里曾谱写丹霞山山民的抗日壮歌在川窿寨和羊角寨下,当地村民组成的自卫队全歼日军个小队30余人,被称为“丹霞山大捷”。这是当时国民党正规部队一个营甚至一个团也很少能创造的胜利。由此可见山寨的雄奇险峻。
据民国报纸和地方志载1945年,受太平洋战事影响,侵华日军在中国战线过长,兵员与物资全线吃紧。急于收缩兵力的日军开始退守京广线上的重要城市。四五月间,驻花坪日军小队一部30余人大摇大摆进入和富村,同仇敌忾的村民自卫队利用川窿寨和羊角寨的地理优势,强行切断鬼子的退路,将目军逼进巴寨山区,各个击破,全歼八侵日军小队(兵力等同于国军一个排),此后,日军除了派飞机轰炸和扫射外再也不敢侵犯丹霞山,视丹霞山为雷山、神山而不敢靠近。
据悉,当年参与抗战的村民自卫队还有多人安然生活在故乡。算算都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了,我央请龙兆康先生领我们去巴寨景区看看。
巴寨景区位于丹霞山的边缘地带。明末清初期间,百姓为逃避战祸,在半山腰悬崖上山洞中建了山寨而得名,又称“土匪洞”。进入巴寨景区需要徒步近两个小时,翻山越岭,穿越6公里的丹霞地貌和峰林地带,沿途还可领略典型的喀斯特地形风貌,攀越15米高的陡峭悬崖,才能进入位于半山腰的山寨遗址。
沿巴寨继续深入,山势更为险要,风景也更为壮观。上山只有当年土匪在陡壁上开凿的一条15米高、可供一人上下的悬木通道,易守难攻,险峻非常其实整个寨子是利用山腰地形开凿出来的一条三四米宽的通道,有些较开阔凹进去的地方可以隐约分辨出来就是当年山寨住人的房间。通道的一边就是万丈绝壁,有的地方只有一米左右的空间,一不小心掉下山,结果只有一个——粉身碎骨。
山寨回望,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
纵观丹霞山的山寨,体现以下特点:逢山有寨,或镶在悬崖峭壁之上,或卡在岩缝栈道之间,地势险要,有的山头一寨锁关万夫莫开,有的一山数寨,互为犄角。
山寨对外封闭,对内却是迷你世外桃源:石房岩舍、林荫果圃菜园相隔,山泉水井沟渠相通,石臼石磨精粗工具俱备,学校寺庵相存,从物质到精神都有布局,真正是天上人间的无上乐土。在神话与历史的夹缝中,在兵灾与匪患突袭下,这些山寨成了人们传宗接代的空中家园。
通过观察与测量,最险的山寨是巴寨、新寨、私石寨,最美的山寨是扁寨、五头寨、丝螺寨最大的寨门有寨墙28米,1.8米高、1.3米宽,墙上设有门楼,最窄小的寨门则只有1米高、0.54米宽寨门虽或大或小,但全部固若金汤。
在丹霞山东部僧帽峰脚下,一个巨大岩口上,有一个建筑奇特的山寨——黄巢寨。山寨建筑物之多、之奇、之伟及保存之完整,在整个大丹霞景区诸多山寨中罕见。据说是晚唐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黄巢率部驻扎过的山寨,当地人至今仍称之为“刘氏寨”。
山寨建在近山顶的巨岩之下,岩长120多米,深15~25米不等,岩口最高处60多米。东边崖有多层岩洞, 排房子十数间傍崖而建,每间深4~5米,宽3 4米不等,有些房子还有套间,可惜大部分房子已经倒塌,至今只保留着一座有套间的住房和一座雄伟的炮楼。炮楼建在一块高出地面2.5米的方石之上,建筑面积约13平方米,炮楼内隔成三个小间,为二层结构,下层高2米,上层砌至岩顶,高1.2米。楼上东墙、南墙均设炮眼、枪眼数个。山寨有寨门,至今完好,门高1.6米、宽0.8米、厚0.75米,均用凿成的大石砖、大石板砌造。
黄巢寨的对面正对着人面石和大塘寨,中间只隔一条山沟。山沟有一条清溪,山涧翠竹参天,山上古树蔽日。从山寨西部远望,蜡烛峰及参差的丹霞峰林尽收眼底。这一带不但风光秀美,而且是十分优雅的避暑胜地。
丹霞多山寨是因为多岩洞。丹霞的岩洞又被称为“石室”,可行可居,岩洞多悬挂于崖壁之上,大都被古人开辟为山居、岩寺,山寨和岩墓地。尤其是锦石岩内的龙鳞石由几千个蜂窝状小洞连成条带,其上附生的藻类随冷暖干湿而变色,宛若蛟龙附壁,它和阳元石、观音石、望夫石被称为丹霞四绝。
山寨遗址神秘古老掀起旅游探险热
山寨还有很多藏宝传说-“金银有三挑,不用锄头不用锹,就怕火来烧”,“崖里有红光,金碗响叮当,馋死发财郎……”这些似真似幻的传说在丹霞山的车湾、夏富、岩头、断石村一带,广为流传。
几十年来,不时风传谁在哪个岩洞中挖到一罐银元宝,谁在哪个树洞里捡回一对玉鸳鸯……只能姑妄听之。
在坤元山(玉女拦江)山顶,有一处叫“禄意堂”的山寨,300多平方米的大岩洞内,用条石砌筑成大小厅室12间,形成一个穴居村落,整体建筑坐西朝东,南北两面依崖构筑寨门,前有坪地可种蔬菜,洞内、洞侧各有水井,临东是悬崖峭壁,只要南北两面寨门紧闭,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这山寨原是断石村吴姓产业,1919年卖给仁化县南门街的六户富商躲避战乱,以后六大户陆续迁居外地,禄意堂重归吴氏所有。解放初,吴姓富户兄第四人曾逃避到这里,再辗转迁居香港。一些人理所当然地去那里寻找财宝,并将此风扩展到屯军寨、巴寨。一番辛苦折腾,随着发财梦的破灭,禄意堂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寻宝风也逐渐冷却下来。
今天,一群爱好自驾游或者探险游的青年人又把丹霞山当作挥洒他们青春理想的战场。简单任务俱乐部就曾先后组织了三批探险队前往巴寨进行考察和探险,穿越丛林,攀登陡壁,匍匐爬过在山腰直壁边上开凿的仅可供一人通过的甬道,夜宿当年土匪山寨。前两次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和地形险峻而无法深入,探险队员们的登山靴和裤子被浓浓的雾气完全渗透,疲惫的身躯严重透支,不得不沿原路回撤。第三批探险队沿前两次勘察的线路继续延伸,经过两天的负重攀登和穿越,终于登顶成功,一睹丹霞山国家红石公园全景的庐山真面目。
山寨,在这种传承中扬弃了它历史的使命,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成为旅游者寻梦与思古的天堂。
初进丹霞山,我沉醉于她的壮丽。
看完丹霞山水、听完丹霞传说,那些古老的山寨便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丹霞山有她与众不同的“仙寨文化”——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是历代老百姓、僧侣、官员、富商甚至土匪远离混乱尘世的世外桃源。这让我在短短的10天时间内决定再走丹霞山。
陪同游览的龙兆康老先生,被朋友尊称为“丹霞之父”。他用翔实的掌故向我们悠悠地讲述了丹霞山寨的历史。
山寨壮歌,全歼侵华日军一个小队
大丹霞景区包括五个部分,目前开发并开放旅游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在巴寨景区,这里曾谱写丹霞山山民的抗日壮歌在川窿寨和羊角寨下,当地村民组成的自卫队全歼日军个小队30余人,被称为“丹霞山大捷”。这是当时国民党正规部队一个营甚至一个团也很少能创造的胜利。由此可见山寨的雄奇险峻。
据民国报纸和地方志载1945年,受太平洋战事影响,侵华日军在中国战线过长,兵员与物资全线吃紧。急于收缩兵力的日军开始退守京广线上的重要城市。四五月间,驻花坪日军小队一部30余人大摇大摆进入和富村,同仇敌忾的村民自卫队利用川窿寨和羊角寨的地理优势,强行切断鬼子的退路,将目军逼进巴寨山区,各个击破,全歼八侵日军小队(兵力等同于国军一个排),此后,日军除了派飞机轰炸和扫射外再也不敢侵犯丹霞山,视丹霞山为雷山、神山而不敢靠近。
据悉,当年参与抗战的村民自卫队还有多人安然生活在故乡。算算都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了,我央请龙兆康先生领我们去巴寨景区看看。
巴寨景区位于丹霞山的边缘地带。明末清初期间,百姓为逃避战祸,在半山腰悬崖上山洞中建了山寨而得名,又称“土匪洞”。进入巴寨景区需要徒步近两个小时,翻山越岭,穿越6公里的丹霞地貌和峰林地带,沿途还可领略典型的喀斯特地形风貌,攀越15米高的陡峭悬崖,才能进入位于半山腰的山寨遗址。
沿巴寨继续深入,山势更为险要,风景也更为壮观。上山只有当年土匪在陡壁上开凿的一条15米高、可供一人上下的悬木通道,易守难攻,险峻非常其实整个寨子是利用山腰地形开凿出来的一条三四米宽的通道,有些较开阔凹进去的地方可以隐约分辨出来就是当年山寨住人的房间。通道的一边就是万丈绝壁,有的地方只有一米左右的空间,一不小心掉下山,结果只有一个——粉身碎骨。
山寨回望,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
纵观丹霞山的山寨,体现以下特点:逢山有寨,或镶在悬崖峭壁之上,或卡在岩缝栈道之间,地势险要,有的山头一寨锁关万夫莫开,有的一山数寨,互为犄角。
山寨对外封闭,对内却是迷你世外桃源:石房岩舍、林荫果圃菜园相隔,山泉水井沟渠相通,石臼石磨精粗工具俱备,学校寺庵相存,从物质到精神都有布局,真正是天上人间的无上乐土。在神话与历史的夹缝中,在兵灾与匪患突袭下,这些山寨成了人们传宗接代的空中家园。
通过观察与测量,最险的山寨是巴寨、新寨、私石寨,最美的山寨是扁寨、五头寨、丝螺寨最大的寨门有寨墙28米,1.8米高、1.3米宽,墙上设有门楼,最窄小的寨门则只有1米高、0.54米宽寨门虽或大或小,但全部固若金汤。
在丹霞山东部僧帽峰脚下,一个巨大岩口上,有一个建筑奇特的山寨——黄巢寨。山寨建筑物之多、之奇、之伟及保存之完整,在整个大丹霞景区诸多山寨中罕见。据说是晚唐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黄巢率部驻扎过的山寨,当地人至今仍称之为“刘氏寨”。
山寨建在近山顶的巨岩之下,岩长120多米,深15~25米不等,岩口最高处60多米。东边崖有多层岩洞, 排房子十数间傍崖而建,每间深4~5米,宽3 4米不等,有些房子还有套间,可惜大部分房子已经倒塌,至今只保留着一座有套间的住房和一座雄伟的炮楼。炮楼建在一块高出地面2.5米的方石之上,建筑面积约13平方米,炮楼内隔成三个小间,为二层结构,下层高2米,上层砌至岩顶,高1.2米。楼上东墙、南墙均设炮眼、枪眼数个。山寨有寨门,至今完好,门高1.6米、宽0.8米、厚0.75米,均用凿成的大石砖、大石板砌造。
黄巢寨的对面正对着人面石和大塘寨,中间只隔一条山沟。山沟有一条清溪,山涧翠竹参天,山上古树蔽日。从山寨西部远望,蜡烛峰及参差的丹霞峰林尽收眼底。这一带不但风光秀美,而且是十分优雅的避暑胜地。
丹霞多山寨是因为多岩洞。丹霞的岩洞又被称为“石室”,可行可居,岩洞多悬挂于崖壁之上,大都被古人开辟为山居、岩寺,山寨和岩墓地。尤其是锦石岩内的龙鳞石由几千个蜂窝状小洞连成条带,其上附生的藻类随冷暖干湿而变色,宛若蛟龙附壁,它和阳元石、观音石、望夫石被称为丹霞四绝。
山寨遗址神秘古老掀起旅游探险热
山寨还有很多藏宝传说-“金银有三挑,不用锄头不用锹,就怕火来烧”,“崖里有红光,金碗响叮当,馋死发财郎……”这些似真似幻的传说在丹霞山的车湾、夏富、岩头、断石村一带,广为流传。
几十年来,不时风传谁在哪个岩洞中挖到一罐银元宝,谁在哪个树洞里捡回一对玉鸳鸯……只能姑妄听之。
在坤元山(玉女拦江)山顶,有一处叫“禄意堂”的山寨,300多平方米的大岩洞内,用条石砌筑成大小厅室12间,形成一个穴居村落,整体建筑坐西朝东,南北两面依崖构筑寨门,前有坪地可种蔬菜,洞内、洞侧各有水井,临东是悬崖峭壁,只要南北两面寨门紧闭,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这山寨原是断石村吴姓产业,1919年卖给仁化县南门街的六户富商躲避战乱,以后六大户陆续迁居外地,禄意堂重归吴氏所有。解放初,吴姓富户兄第四人曾逃避到这里,再辗转迁居香港。一些人理所当然地去那里寻找财宝,并将此风扩展到屯军寨、巴寨。一番辛苦折腾,随着发财梦的破灭,禄意堂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寻宝风也逐渐冷却下来。
今天,一群爱好自驾游或者探险游的青年人又把丹霞山当作挥洒他们青春理想的战场。简单任务俱乐部就曾先后组织了三批探险队前往巴寨进行考察和探险,穿越丛林,攀登陡壁,匍匐爬过在山腰直壁边上开凿的仅可供一人通过的甬道,夜宿当年土匪山寨。前两次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和地形险峻而无法深入,探险队员们的登山靴和裤子被浓浓的雾气完全渗透,疲惫的身躯严重透支,不得不沿原路回撤。第三批探险队沿前两次勘察的线路继续延伸,经过两天的负重攀登和穿越,终于登顶成功,一睹丹霞山国家红石公园全景的庐山真面目。
山寨,在这种传承中扬弃了它历史的使命,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成为旅游者寻梦与思古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