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爱留守儿童,在于规则的落实,并形成习惯。需要耐心,细心,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然而规则枯燥泛味,苍白无力。强制灌输,不仅难以接受,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父母、老师只有对孩子充满爱,在爱心中传承礼仪规则,让孩子在深情的爱中受到熏陶,才能形成习惯。
关键词:爱心;规则;同时播种
参加教育工作近四十年了,依旧在思考,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曾经在肖林图编著的《家教大策略》上看到一篇题为“葫芦卜加棒棒”的教育方面文章,非常欣赏。文章引用了一个故事,说有个车夫训练驴子拉车,引导它的方向,如果按照车夫的意思走对了,就喂一把葫萝卜,如果错了,就给它打几棒。引申到教育,孩子听话,做得正确就给予奖励,如果不听话,就要严厉批评甚至惩罚。
那时正是应试教育盛行的时候,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学知识,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后来提倡素质教育,接着又是快乐教育,新课改,核心素养等等教育。近年又呼吁传统教育,又重新引入惩戒教育,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文章被大量转发,于是,传统的规则规矩作为养成教育的必需,重新引进教育。
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规则规矩枯燥泛味,苍白无力。强制灌输,孩子们不仅难以接受,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守规矩懂规则的孩子?
这就是养成教育。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有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经典,只能让孩子懂得理论知识,关键在于落实,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这就需要耐心,需要坚持,需要细心。更需要家长老师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
当今社会,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获得的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畸形的。由于父母外出赚钱,致使子女的爱缺失,父母又想补充,结果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娇惯宠爱,甚至不分是非纵容,结果,错失了养成良好习惯的机会,甚至养成了陋习、恶习。那么,如何把他们引人正规渠道,落实养成教育呢?
孩子们是天真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父母老师,对世界的认知也主要来源于父母、老师,父母、老师只有对孩子充满爱,在爱心中传承礼仪规则,让孩子在深情的爱中受到熏陶,形成习惯。
这些习惯的养成,我建议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责任重大且义不容辞
一个农村教师,必须即是老师,又是父母。只有老师用父母般的爱,去弥补孩子缺失的父母之爱才能让留守儿童接受礼仪规则,才能在留守儿童中真正落实养成教育。
当然,现在是通讯高度發达的网络社会,老师可以与那些在外的父母进行网络、电话沟通,共同探养成教育落实、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建议家长定期与孩子语音、视频通话,及时了解孩子的心里特点及动向。及时关爱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加上老师父母般的关爱,那么,孩子就容易接受老师传播的各种规则。
二、从事实入手,告诉孩子,规则猛于虎
今年(2017年春节,湖北恩施一位农民工父亲,一家人高高兴兴去参观动物园,因为春节成人门票费较贵(小孩免票),决定由老婆带着孩子从检票口进入,认为自己身强力壮就从围墙翻入。谁知他正好翻在养老虎的圈子里,他的跳入,惊动了笼子里的老虎,尽管有人报了警,警察、动物园管理员、饲养员及时赶到,但他还是没有摆脱被老虎撕裂的惨运。后来许多网友替他抱不平,提出了多种质疑,例如门票费太贵、围墙太矮等客观理由,但由于动物园管理有明文规定,有安全提示,最终责任咎由自取。所以,告诉孩子,遵守规则就是珍爱生命!
三、告诉孩子,在社会上,道德与规则有时并不并存
我国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敬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有时这些传统道德在某些规则面前并不盛行,老人不能倚老卖老,小孩不能以小为由而不遵守规则。例如让座。在公交车上给老人或带小孩的母子让座,是一种美德。事实上,现在公交车上年轻人让座的多了。然而,在动车上并不提倡。你一登上动车就会听到服务员提醒,请大家按照车票上的座号对号入座。这是规则,因为动车是讲时间效率的,只有对号入座,才不会混乱,才会保证时间。其实影剧院也是如此。所以,告诉孩子,必须遵守。至于交通等安全规则,更要遵守。这是为了安全而制定的规则,甚至是血写的规则。
1、告诉孩子,规则是为了保护弱者,为了保护大多数人而制定的,我们必须遵守。如果没有规则,弱肉强食,社会就会混乱,最终吃亏的还是弱者!
2、告诉孩子,遵守规则必须养成习惯,习惯了就自然了。
例如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上为人处事的礼仪礼节,我们必须自觉遵守,养成习惯。这些看似小事,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只有从小注意,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的。而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处处受人尊敬,在社会上为人处事,就处处得心应手。
总之,要让孩子遵守规则,养成习惯,不能用生硬的说教,而必须充满了深沉的爱,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缺少关爱,教育他们,更要充满爱心。
结束语:
让爱心和规则同时播种,让知识和品德同时收获!
参考文献:
[1]肖林图·《家教大策略》
[2]三好网·怎样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父母如何与留守儿童相处?
[3]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彭越友,“乡村小学国学与养成教育”相关课题主持人。
关键词:爱心;规则;同时播种
参加教育工作近四十年了,依旧在思考,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曾经在肖林图编著的《家教大策略》上看到一篇题为“葫芦卜加棒棒”的教育方面文章,非常欣赏。文章引用了一个故事,说有个车夫训练驴子拉车,引导它的方向,如果按照车夫的意思走对了,就喂一把葫萝卜,如果错了,就给它打几棒。引申到教育,孩子听话,做得正确就给予奖励,如果不听话,就要严厉批评甚至惩罚。
那时正是应试教育盛行的时候,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学知识,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后来提倡素质教育,接着又是快乐教育,新课改,核心素养等等教育。近年又呼吁传统教育,又重新引入惩戒教育,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文章被大量转发,于是,传统的规则规矩作为养成教育的必需,重新引进教育。
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规则规矩枯燥泛味,苍白无力。强制灌输,孩子们不仅难以接受,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守规矩懂规则的孩子?
这就是养成教育。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有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经典,只能让孩子懂得理论知识,关键在于落实,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这就需要耐心,需要坚持,需要细心。更需要家长老师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
当今社会,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获得的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畸形的。由于父母外出赚钱,致使子女的爱缺失,父母又想补充,结果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娇惯宠爱,甚至不分是非纵容,结果,错失了养成良好习惯的机会,甚至养成了陋习、恶习。那么,如何把他们引人正规渠道,落实养成教育呢?
孩子们是天真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父母老师,对世界的认知也主要来源于父母、老师,父母、老师只有对孩子充满爱,在爱心中传承礼仪规则,让孩子在深情的爱中受到熏陶,形成习惯。
这些习惯的养成,我建议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责任重大且义不容辞
一个农村教师,必须即是老师,又是父母。只有老师用父母般的爱,去弥补孩子缺失的父母之爱才能让留守儿童接受礼仪规则,才能在留守儿童中真正落实养成教育。
当然,现在是通讯高度發达的网络社会,老师可以与那些在外的父母进行网络、电话沟通,共同探养成教育落实、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建议家长定期与孩子语音、视频通话,及时了解孩子的心里特点及动向。及时关爱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加上老师父母般的关爱,那么,孩子就容易接受老师传播的各种规则。
二、从事实入手,告诉孩子,规则猛于虎
今年(2017年春节,湖北恩施一位农民工父亲,一家人高高兴兴去参观动物园,因为春节成人门票费较贵(小孩免票),决定由老婆带着孩子从检票口进入,认为自己身强力壮就从围墙翻入。谁知他正好翻在养老虎的圈子里,他的跳入,惊动了笼子里的老虎,尽管有人报了警,警察、动物园管理员、饲养员及时赶到,但他还是没有摆脱被老虎撕裂的惨运。后来许多网友替他抱不平,提出了多种质疑,例如门票费太贵、围墙太矮等客观理由,但由于动物园管理有明文规定,有安全提示,最终责任咎由自取。所以,告诉孩子,遵守规则就是珍爱生命!
三、告诉孩子,在社会上,道德与规则有时并不并存
我国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敬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有时这些传统道德在某些规则面前并不盛行,老人不能倚老卖老,小孩不能以小为由而不遵守规则。例如让座。在公交车上给老人或带小孩的母子让座,是一种美德。事实上,现在公交车上年轻人让座的多了。然而,在动车上并不提倡。你一登上动车就会听到服务员提醒,请大家按照车票上的座号对号入座。这是规则,因为动车是讲时间效率的,只有对号入座,才不会混乱,才会保证时间。其实影剧院也是如此。所以,告诉孩子,必须遵守。至于交通等安全规则,更要遵守。这是为了安全而制定的规则,甚至是血写的规则。
1、告诉孩子,规则是为了保护弱者,为了保护大多数人而制定的,我们必须遵守。如果没有规则,弱肉强食,社会就会混乱,最终吃亏的还是弱者!
2、告诉孩子,遵守规则必须养成习惯,习惯了就自然了。
例如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上为人处事的礼仪礼节,我们必须自觉遵守,养成习惯。这些看似小事,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只有从小注意,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的。而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处处受人尊敬,在社会上为人处事,就处处得心应手。
总之,要让孩子遵守规则,养成习惯,不能用生硬的说教,而必须充满了深沉的爱,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缺少关爱,教育他们,更要充满爱心。
结束语:
让爱心和规则同时播种,让知识和品德同时收获!
参考文献:
[1]肖林图·《家教大策略》
[2]三好网·怎样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父母如何与留守儿童相处?
[3]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彭越友,“乡村小学国学与养成教育”相关课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