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创新要靠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了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尝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志
侠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字,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的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因此说,学生的积极学习过程也是创新,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为其成人后的创新做了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现代创新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并且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性思维。
重视实验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
另外,要让学生懂得: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身心交瘁。在科学家们的探索研究中,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意志是战胜困难的保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杨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株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创新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思想。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探索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思维活动。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式,以巧妙设问、发问的方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设置疑问。例如,在讲到环节动物蚯蚓再生能力时,书上明确提到:蚯蚓的身体受到损伤或被切除一小部分,过一段时间后,所损伤和切除的部分能够重新生长出来,且蚯蚓身体后端的再生能力强,前端的再生能力较弱。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讲述,学生只能似懂非懂地死记硬背。这时,我就有意设置疑问:被切除的每一段蚯蚓是否都能再生?问题一提出,立即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同时沿着这一问题,许多学生进一步提出:不同部位的损伤对蚯蚓的再生究竟有何影响?引起蚯蚓再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蚯蚓采集方便,培养和实验条件简单,这时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请大家设计一个蚯蚓再生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全方位的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开放式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练习,尽可能多出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开放性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广泛的搜寻自己的记忆储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如在学习完条件反射后,传统的巩固练习题往往是:什么叫条件反射?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唯一所希望的是得到于标准一样的答案,其结果往往是抄书本上现成的相关内容,造成学生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反之,练习题如果换成: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设计一个条件反射建立和消退的实验。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空间立即被扩大,不但巩固了课堂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又如在学习了叶的蒸腾作用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蒸腾作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布置一个课后设计竞赛题:请你设计一个演示实验,验证叶片的蒸腾作用。其结果是学生的设计方案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学的发展与想象力是分不开的,飞机的设计受到鸟和蜻蜓的启发;潜艇的制造模仿了鲸类体型。这些都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再造相应的新形象。如学习“植物的营养繁殖”后,就启发学生想象“在一棵树上能不能开花数次,并在不同季节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来?”引导学生不依据现代的描述,而在脑海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如在讲完“生物的进化”后,给学生留下余味无穷的问题:“现代人类还会进化吗?”“未来的人是什么模样?”这些问题新颖、有趣,提出后学生各抒己见,引导他们不受条条框框的局限,充分舒展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里,尽情的翱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异想天开,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志
侠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字,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的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因此说,学生的积极学习过程也是创新,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为其成人后的创新做了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现代创新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并且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性思维。
重视实验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
另外,要让学生懂得: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身心交瘁。在科学家们的探索研究中,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意志是战胜困难的保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杨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株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创新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思想。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探索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思维活动。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式,以巧妙设问、发问的方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设置疑问。例如,在讲到环节动物蚯蚓再生能力时,书上明确提到:蚯蚓的身体受到损伤或被切除一小部分,过一段时间后,所损伤和切除的部分能够重新生长出来,且蚯蚓身体后端的再生能力强,前端的再生能力较弱。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讲述,学生只能似懂非懂地死记硬背。这时,我就有意设置疑问:被切除的每一段蚯蚓是否都能再生?问题一提出,立即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同时沿着这一问题,许多学生进一步提出:不同部位的损伤对蚯蚓的再生究竟有何影响?引起蚯蚓再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蚯蚓采集方便,培养和实验条件简单,这时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请大家设计一个蚯蚓再生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全方位的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开放式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练习,尽可能多出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开放性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广泛的搜寻自己的记忆储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如在学习完条件反射后,传统的巩固练习题往往是:什么叫条件反射?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唯一所希望的是得到于标准一样的答案,其结果往往是抄书本上现成的相关内容,造成学生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反之,练习题如果换成: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设计一个条件反射建立和消退的实验。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空间立即被扩大,不但巩固了课堂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又如在学习了叶的蒸腾作用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蒸腾作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布置一个课后设计竞赛题:请你设计一个演示实验,验证叶片的蒸腾作用。其结果是学生的设计方案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学的发展与想象力是分不开的,飞机的设计受到鸟和蜻蜓的启发;潜艇的制造模仿了鲸类体型。这些都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再造相应的新形象。如学习“植物的营养繁殖”后,就启发学生想象“在一棵树上能不能开花数次,并在不同季节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来?”引导学生不依据现代的描述,而在脑海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如在讲完“生物的进化”后,给学生留下余味无穷的问题:“现代人类还会进化吗?”“未来的人是什么模样?”这些问题新颖、有趣,提出后学生各抒己见,引导他们不受条条框框的局限,充分舒展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里,尽情的翱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异想天开,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