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因此,为了能给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我们必须开放小课堂,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
一、从生活中来
1.“信手拈来”,数学就在身边
学习“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如何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首先请文娱委员唱支歌,随后请四名小组长和教师一起按百分制打分,思考:以谁的评分为准?应该怎么办呢?由此引入求平均数问题教学。这样设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并能通过学习自发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有效地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创设“小金鱼迁入新居”的情境,即分别出示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的鱼缸,并提出问题:如果想给小鱼找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新家?搬家前要往鱼缸里倒水,该倒多少立方厘米的水呢?这样一来,求物体体积的枯燥的几何问题就被故事化、生活化、情趣化了,因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
3.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关键在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安排了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手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直伸长度的长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1:7,人的大腿与小腿长度之比是1:0.618,人的肘关节把手臂分割为1:0.618两部分,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场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就一个侦察员,中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学习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转呼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尔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①小华每天睡9( );②小红跳绳10下用了7( );③小亮吃饭用了20( );④小明跑50米用了12( )等等。
二、回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构建生活教学的教学体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1.实践生活化
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有一间长4米,宽3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让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你能为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①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②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算才知道。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了。再如: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便宜?如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造生活化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发创造欲望;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培养创新能力;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学完“立体图形”后,为学生提供一张固定的铁皮,让学生设计出容积最大的容器;学完“百分数”后,让学生调查: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租车游览方案、存款等……,并提出改进方案,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使数学服务于生活。
总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一、从生活中来
1.“信手拈来”,数学就在身边
学习“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如何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首先请文娱委员唱支歌,随后请四名小组长和教师一起按百分制打分,思考:以谁的评分为准?应该怎么办呢?由此引入求平均数问题教学。这样设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并能通过学习自发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有效地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创设“小金鱼迁入新居”的情境,即分别出示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的鱼缸,并提出问题:如果想给小鱼找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新家?搬家前要往鱼缸里倒水,该倒多少立方厘米的水呢?这样一来,求物体体积的枯燥的几何问题就被故事化、生活化、情趣化了,因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
3.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关键在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安排了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手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直伸长度的长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1:7,人的大腿与小腿长度之比是1:0.618,人的肘关节把手臂分割为1:0.618两部分,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场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就一个侦察员,中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学习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转呼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尔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①小华每天睡9( );②小红跳绳10下用了7( );③小亮吃饭用了20( );④小明跑50米用了12( )等等。
二、回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构建生活教学的教学体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1.实践生活化
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有一间长4米,宽3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让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你能为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①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②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算才知道。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了。再如: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便宜?如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造生活化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发创造欲望;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培养创新能力;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学完“立体图形”后,为学生提供一张固定的铁皮,让学生设计出容积最大的容器;学完“百分数”后,让学生调查: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租车游览方案、存款等……,并提出改进方案,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使数学服务于生活。
总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