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导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层级图表现出来,充分把左右脑结合,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等规律,运用于各领域中。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思维导图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诗词记诵、知识梳理中,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课堂教学;左右脑结合
一、前言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如今已经运用于各个领域中,本文主要阐析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帮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体系,提升课文分析认知以及记诵古诗词。
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地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一样。”魏书生先生曾在他的专著《教學工作漫谈》中这样生动、形象地比喻语文知识树。
知识树可以清晰地体现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基于对新版职教课表的理解和分析,课标中的语文能力点要求等内容,在教材中以“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及“单元学习重点”等形式呈现,换句话说,每个单元都会围绕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这些内容在初中或者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类似于语文学科知识点,对于新版的职校课标,语文学科能力点就是最需要掌握的核心。如果学生通过探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了语文学科体系和能力要求,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更有方向性,目标也会更加明确。
比如乔刚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01月出版的《语文》第二册中,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语用理解”,学习要求中要求在教学中重点落实“能结合语境解释阅读材料的含义”和“能归纳、概括阅读材料的主旨或主要内容”等能力点,《怎样过语文关》、《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小溪巴赫》、《项链》等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通过不同文本载体的学习,达到单元学习要求。在学习《项链》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这是锻炼的“归纳、概括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这个能力点,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强化如何概括。于是最好的学习结果就是既总结出了概括的方法,又把课文内容熟稔于心。
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了方法,并把这个方法运用于其他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上,这样的学习过程成为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更成为了提高语文学科能力的途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练习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画框架图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中,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极大地帮助师生梳理框架和结构。团队自由讨论后绘制思维导图,然后总结分析。(参见图1、图2)
从最后的作品来看,尽管内容上还需进一步打磨和总结,但经历了这个过程,孩子们的收获是非常大的——学习思路更清晰、对知识框架更熟。知识树不仅帮助孩子们熟悉了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让文本理解、课文分析、诗词背诵变得形象生动,更突破了语文教学线性的局限。思维导图以网状形式呈现的学习内容,更利于孩子们在系统中学习、思考和记忆。
三、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记诵古诗词
思维导图在记诵古诗词中的效果尤为显著,在用了思维导图进行古诗词记忆的班级里做过调研和统计,运用思维导图的图文结合形式,学习《古朗月行》,32位同学的班级,约12人能在当堂课进行记忆,约占37.5%。
首先运用思维导图以图文形式对诗词进行解析(详见下页图),用四个主干分支表示诗歌的每四小句内容。讲解时,把诗词用形象的小图标表示,关键文字保留,这样就形成了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了。
比如在《古朗月行》这首诗中,中心图以卡通版嫦娥和松树、月亮为主,四个分支分别代表四个小分句内容。“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分别用婴儿头像、月亮、嘴唇(代表“说”)、镜子、云朵等小图标表示,其余诗句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分析(详见图3)。学生在熟读诗词基础上,辅之以小图标进行记忆,左右脑结合,能快速达到记忆目的。不仅记忆效率提高,对诗词深层含义的把握也更加准确和印象深刻。
四、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框架和思路
除以上两项常见用途外,思维导图还可用于理清课文框架和思路,让笔记更具逻辑性和层次感。比如在讲解《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时,运用思维导图理清课文思路和框架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和简单。
文学基础知识部分包含的作者信息、字词理解练习作为第一部分,对作者悲喜的分析解读是第二部分,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分别是第三、四部分。有了这样的框架,对课文的把握就更清晰了。(详见图4)
五、结语
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不仅在教学内容上使其呈现方式更为清晰,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思考中。学生天生对新事物、新鲜事物有着好奇,对思维导图的好奇就是促进学科学习的最佳动机。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的应用还在摸索实践中,好工具和创新思维方式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TonyBuzan),卜煜婷译.思维导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M],2015.1
[2]东尼·博赞(TonyBuzan)著,张鼎昆,徐克茹译.大脑使用说明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M],2016.4
作者简介:尹俊,女(1982.10—),汉族,籍贯重庆,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与教师教育。
关键词:思维导图;课堂教学;左右脑结合
一、前言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如今已经运用于各个领域中,本文主要阐析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帮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体系,提升课文分析认知以及记诵古诗词。
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地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一样。”魏书生先生曾在他的专著《教學工作漫谈》中这样生动、形象地比喻语文知识树。
知识树可以清晰地体现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基于对新版职教课表的理解和分析,课标中的语文能力点要求等内容,在教材中以“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及“单元学习重点”等形式呈现,换句话说,每个单元都会围绕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这些内容在初中或者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类似于语文学科知识点,对于新版的职校课标,语文学科能力点就是最需要掌握的核心。如果学生通过探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了语文学科体系和能力要求,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更有方向性,目标也会更加明确。
比如乔刚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01月出版的《语文》第二册中,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语用理解”,学习要求中要求在教学中重点落实“能结合语境解释阅读材料的含义”和“能归纳、概括阅读材料的主旨或主要内容”等能力点,《怎样过语文关》、《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小溪巴赫》、《项链》等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通过不同文本载体的学习,达到单元学习要求。在学习《项链》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这是锻炼的“归纳、概括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这个能力点,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强化如何概括。于是最好的学习结果就是既总结出了概括的方法,又把课文内容熟稔于心。
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了方法,并把这个方法运用于其他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上,这样的学习过程成为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更成为了提高语文学科能力的途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练习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画框架图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中,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极大地帮助师生梳理框架和结构。团队自由讨论后绘制思维导图,然后总结分析。(参见图1、图2)
从最后的作品来看,尽管内容上还需进一步打磨和总结,但经历了这个过程,孩子们的收获是非常大的——学习思路更清晰、对知识框架更熟。知识树不仅帮助孩子们熟悉了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让文本理解、课文分析、诗词背诵变得形象生动,更突破了语文教学线性的局限。思维导图以网状形式呈现的学习内容,更利于孩子们在系统中学习、思考和记忆。
三、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记诵古诗词
思维导图在记诵古诗词中的效果尤为显著,在用了思维导图进行古诗词记忆的班级里做过调研和统计,运用思维导图的图文结合形式,学习《古朗月行》,32位同学的班级,约12人能在当堂课进行记忆,约占37.5%。
首先运用思维导图以图文形式对诗词进行解析(详见下页图),用四个主干分支表示诗歌的每四小句内容。讲解时,把诗词用形象的小图标表示,关键文字保留,这样就形成了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了。
比如在《古朗月行》这首诗中,中心图以卡通版嫦娥和松树、月亮为主,四个分支分别代表四个小分句内容。“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分别用婴儿头像、月亮、嘴唇(代表“说”)、镜子、云朵等小图标表示,其余诗句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分析(详见图3)。学生在熟读诗词基础上,辅之以小图标进行记忆,左右脑结合,能快速达到记忆目的。不仅记忆效率提高,对诗词深层含义的把握也更加准确和印象深刻。
四、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框架和思路
除以上两项常见用途外,思维导图还可用于理清课文框架和思路,让笔记更具逻辑性和层次感。比如在讲解《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时,运用思维导图理清课文思路和框架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和简单。
文学基础知识部分包含的作者信息、字词理解练习作为第一部分,对作者悲喜的分析解读是第二部分,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分别是第三、四部分。有了这样的框架,对课文的把握就更清晰了。(详见图4)
五、结语
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不仅在教学内容上使其呈现方式更为清晰,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思考中。学生天生对新事物、新鲜事物有着好奇,对思维导图的好奇就是促进学科学习的最佳动机。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的应用还在摸索实践中,好工具和创新思维方式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TonyBuzan),卜煜婷译.思维导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M],2015.1
[2]东尼·博赞(TonyBuzan)著,张鼎昆,徐克茹译.大脑使用说明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M],2016.4
作者简介:尹俊,女(1982.10—),汉族,籍贯重庆,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与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