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目的在教育价值基础上确立,在教育功能上得以实现,三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正确认识三者关系,其对于我们透过教育现象理解教育本质,并将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至关重要。
关键词: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教育目的;联系
一、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活动的实现。教育有两大功能,即促进功能和选拔功能。
一方面,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造就人,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主观能动性则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的这些人来作用于社会。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通过教育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教育活动,对社会历史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在此基础上,创造更新人类文化,吸取融合世界上的一些先进文化。
二、教育价值及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教育就其本质来讲是促进人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但是教育又是一种观念活动,其必然体现施教者的价值意识,也即施教者对教育的价值期望。所以教育价值并不仅是一个事实系列,而更是一个认识系列。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 教育价值作为关系范畴是客观的,但教育价值取向作为认识范畴,不是绝对和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和变化的。对教育价值问题的确定和探讨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具体的社会关系中進行的。所以,我们仍有重新理解教育价值的必要。
三、教育目的内涵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育目的的本质就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人。因此,社会和人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发展要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应当反映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使教育目的的实现能够促进社会和个人的最佳发展。
四、教育功能、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之间的联系
(一)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
教育功能是教育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教育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自身活动方式的实现,有着正负功能之分;而教育价值是正向的,能满足人们主体需要的而被人们肯定的教育功能才具有教育价值。
(二)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教育价值选择制约着教育目的建构。教育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从个人需要还是从社会需要来构建教育目的,同时也决定了到底是从个人和社会的哪些方面的需要出发构建教育目的,因此教育价值取向既影响教育目的的视角差异,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内容差异。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与人们期望用教育来干什么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尽量地去选择那些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方法,并利用它们去教育学生,从而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实现的活动③。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
教育目的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体现了教育主体行动的原因和意图,既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要求和设定,也反映了个人通过教育活动获得某种发展的愿望与要求。它是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所进行的一种价值选择。
(四)教育功能、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对于个体和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影响、能力和力量就是教育的功能,它体现着“教育能做什么”的问题,是由教育的结构和本质所决定的。对于作为客体的整个教育系统的功能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回答就是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功能对于不同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它体现的是一种特定的关系范畴,即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期望着用教育来干什么时,实际上就对教育目的的内容做出了选择。教育价值的选择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又会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基于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将三者统合起来,只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实现。三者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教育科学从总体上说是一门实践科学。实践是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相统一的纽带,并贯穿于整个教育系统发展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关于教育价值问题的讨论[J].教育研究,1996.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4]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8]傅维利.教育功能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9]王坤庆.现代教育价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0]陈佑清.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11]傅统先,张文郁合著.教育哲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p406.
②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5.
③傅统先,张文郁合著.教育哲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p107-109.
关键词: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教育目的;联系
一、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活动的实现。教育有两大功能,即促进功能和选拔功能。
一方面,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造就人,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主观能动性则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的这些人来作用于社会。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通过教育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教育活动,对社会历史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在此基础上,创造更新人类文化,吸取融合世界上的一些先进文化。
二、教育价值及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教育就其本质来讲是促进人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但是教育又是一种观念活动,其必然体现施教者的价值意识,也即施教者对教育的价值期望。所以教育价值并不仅是一个事实系列,而更是一个认识系列。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 教育价值作为关系范畴是客观的,但教育价值取向作为认识范畴,不是绝对和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和变化的。对教育价值问题的确定和探讨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具体的社会关系中進行的。所以,我们仍有重新理解教育价值的必要。
三、教育目的内涵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育目的的本质就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人。因此,社会和人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发展要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应当反映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使教育目的的实现能够促进社会和个人的最佳发展。
四、教育功能、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之间的联系
(一)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
教育功能是教育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教育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自身活动方式的实现,有着正负功能之分;而教育价值是正向的,能满足人们主体需要的而被人们肯定的教育功能才具有教育价值。
(二)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教育价值选择制约着教育目的建构。教育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从个人需要还是从社会需要来构建教育目的,同时也决定了到底是从个人和社会的哪些方面的需要出发构建教育目的,因此教育价值取向既影响教育目的的视角差异,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内容差异。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与人们期望用教育来干什么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尽量地去选择那些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方法,并利用它们去教育学生,从而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实现的活动③。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
教育目的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体现了教育主体行动的原因和意图,既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要求和设定,也反映了个人通过教育活动获得某种发展的愿望与要求。它是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所进行的一种价值选择。
(四)教育功能、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对于个体和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影响、能力和力量就是教育的功能,它体现着“教育能做什么”的问题,是由教育的结构和本质所决定的。对于作为客体的整个教育系统的功能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回答就是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功能对于不同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它体现的是一种特定的关系范畴,即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期望着用教育来干什么时,实际上就对教育目的的内容做出了选择。教育价值的选择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又会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基于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将三者统合起来,只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实现。三者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教育科学从总体上说是一门实践科学。实践是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相统一的纽带,并贯穿于整个教育系统发展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关于教育价值问题的讨论[J].教育研究,1996.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4]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8]傅维利.教育功能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9]王坤庆.现代教育价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0]陈佑清.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11]傅统先,张文郁合著.教育哲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p406.
②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5.
③傅统先,张文郁合著.教育哲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p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