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人们为了缓解工作中快节奏的压力,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享受,旅游和影视都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影视旅游便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实现了产业融合。在发达国家,影视作品的收益早已不局限于影片本身,影视作品及衍生品带来的产业价值远远超过影片的票房收益,影视旅游就是其中的一点[1],影视旅游以其趣味性、体验性、新奇性和高科技含量吸引了大量旅游者。旅游者追求新奇事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影视带来的追星现象越来越普遍,必然也带来人们对于影视拍摄景点的向往,游客需求日渐多样化,传统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这部分游客的需求。在影视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国内对于影视旅游的研究存在很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缺乏系统归纳,难以查寻研究规律,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将不同时空环境研究的“知识碎片”拼凑而成[2];更多的文献是关于影视旅游发展现状描述和影视城、外景地的经营战略分析方面,就现状论对策,缺乏应有的深度,对影视旅游全面分析的论文至今尚未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难以准确看到全貌,不能充分展示理论研究的意义。
笔者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2005-2014)10年收录的国内影视旅游方面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了当前我国影视旅游研究的现状,希望能够总结前人研究的规律,为以后的研究做好铺垫。
一、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文献总体情况
检索类别为“高级检索”,时间跨度从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检索词为“影视”并含“旅游”,采用“精确”匹配、中英文扩展的检索方式,共检索到与影视旅游有关联的290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232篇,硕士研究生论文58篇),国内影视研究是一个发展较晚,但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从文章数量来看2007年-2014的数据比较稳定,表明2007年影视旅游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这种趋势与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为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章,以当年北大中文核心目录为准,对搜索的文章进一步筛选,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研究方法是学术活动中为解决具体现象的某些关系或问题所采用的步骤和程序。一般可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借鉴这种分类法,笔者对检索到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描述型文章占相当大的比例,为53.7%;文章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占到研究总数的66.7%,如表2所示。研究作者主要来自旅游管理、地理学、传播学、戏剧影视等,在65篇论文中,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规划研究方向的占37篇,达到56.9%,在研究生论文中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等,运用到定量研究方法的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研究假设等共28篇,占41.5%,其中只有1篇论文为新闻学专业。由此可见,运用定量研究的主要来自管理学、地理学两个专业。
二、 影视旅游的内容研究
(一)影视与旅游关系
潘丽丽(2005)[3]指出,影视拍摄能够增强外景地的旅游感知形象,增加游客数量,促进旅游景区和旅游接待业发展,增加旅游就业。但影视拍摄也能给外景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石云霞(2007)[4]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影视对旅游的影响。王占华(2009)[5]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影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杨坚(2008)[6]分析了影视业与旅游业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指出二者间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王玉玲、钟伟(2007)[7]指出国外运用影视发展旅游的几种方式,主要有迪斯尼主题公园、加拿大的影视“招摄”、奥斯卡影视节庆、美国的影视博物馆和档案馆。彭延炼(2009)[8]主要指出湘西“借势”“引势”“造势”挖掘特有的民族民俗资源,通过影视剧的拍摄促进当地旅游发展。
(二)影视与旅游融合研究
蔡梅良、戴珊(2011)[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旅游体验是旅游的主要形式,提出影视与旅游产业要深度融合,通过产业融合实现相互促进,达到产业集聚式发展,并提出影视旅游的拍摄准备期、拍摄期、上映期和播放后四个营销阶段。吴金梅、宋子千(2011)[10]指出市场融合是影视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影视旅游的发展不能脱离市场需求的实际,产业融合最终要体现到企业组织的融合上来,在融合中注重文化和技术元素。赵玉宏(2013)[11]将我国影视旅游分为萌芽阶段、发展初级阶段、发展快速阶段,提出在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要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徐占品、刘利永(2013)[12]在文中提出了旅游产业与影视产业的融合路径即机构融合、剧本融合、拍摄融合、广告融合和衍生品融合。高红岩(2011)[13]指出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影响电影旅游发展的关键,有必要加强政府、企业与社会的互动,通过推动电影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打造集群的产业链网络,推动电影旅游集群沿着地理空间、产业空间与文化空间进行战略整合,提升集群的文化空间生产能力,从而更好发挥集群对于城市、区域以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三)影视旅游开发研究
代俐(2006)[14]指出影视旅游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内涵,注意配合营销,实现旅游组织者旅行社、旅游目的地和电影投资方三个方面的联合。王树春、李陇堂、王彦庚(2006)[15]采用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该旅游景区的发展背景、开发条件,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以及在客源市场上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丰富景区的旅游产品,更新影视旅游内容,挖掘旅游产品深层次文化内涵。杨少伟(2007)[16]指出红色旅游和红色经典影视剧的相互促进关系,给出进行立体开发、亮点开发、影像开发、延伸开发、互动开发的对策。张建军、石云霞(2007)[17]分析了影视城旅游开发的特点,影视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对影视城旅游开发战略进行了思考。郭文、王丽(2008)[18]指出无锡影视基地开发过程中形成“四位一体共生模式”,但旅游产品的开发实际上并没有超越传统开发手段和项目,主题产品衍生产业尚未形成,要想持续获得游客青睐,必将面临着开发类型及开发质量的提升和转型,无锡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产业聚落的完成则是对其旅游进一步开发及发展的最好诉求。周青、赵毅(2010)[19]在分析重庆市影视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认为重庆影视旅游开发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王天英(2010)[20]在研究保定影视旅游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紧盯市场,搞好策划,立体开发,丰富产品历史文内涵等。张镒、黄远水(2011)[21]指出旅游核心企业要在旅游需求推动作用下,要注重挖掘影视旅游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潜在能力,优化整个价值链的衔接及其联动,实现效益的均衡。余永霞(2014)[22]在SWOT分析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基础上,基于民族经济发展视角,提出只有体现贵州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促进产业融合,才能实现贵州特色影视旅游经济战略。 (四)影视旅游营销
刘义玲(2007)[23]指出江西利用歌曲和影视对旅游进行营销,通过歌曲和影视诱发出游者的出游动机。郑涛(2011)[24]指出旅游影视营销要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影视营销方式,并考虑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同时还须形成计划、制作、调查和评估的工作链条。姚小云、尹华光(2011)[25]通过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得出影视营销对激发游客旅游需要和动机、收集与评价信息以及确定旅游目的地影响效果一般,对游客旅游体验、游后评价、获取影视与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影响效果比较好;区域、市场生命周期和年龄等因素对影视营销影响游客决策效果差异显著。
(五)影视旅游者旅游体验、动机、认知
吴丽云、候晓丽(2006)[26]指出影视剧象征物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影视旅游游客的动机主要是印证、寻梦、逃避、寻找优美的环境,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李普男、吴相利、潘玲玲(2011)[27]指出旅游主题公园需通过增强文化氛围,完善管理体系,变换表现形式,积极沟通顾客才能提升体验度。陈慧燕(2007)、方寒雁(2011)、李普男(2012)、李秋雨(2012)、吴美娟(2014)、余昕悦(2014)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游客体验进行分析。刘力(2013)[28]指出目形象的认知维度影响情感维度,二者共同作用于目的地整体形象,影视剧对于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大于对情感形象的影响。
三、 研究结论
目前比较成熟的影视旅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影视旅游开发、二者的关系与融合、影视旅游营销方面,对影视旅游者旅游体验、动机、感知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影视博物馆、影视节庆等的研究极为缺乏,可以加强对本方面的研究。同时文章中对于影视与旅游关系研究方面,已经有很多消极影响方面的研究,但是缺少对于如何解决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冲突方面的研究还未得见。旅游产业与影视产业的融合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文章多次提到整合文化内涵,但是还是流于口号,至于如何实现,需要通过什么机制、路径和模式,还是值得研究的。在影视营销方面,对目的地形象的控制需要政府牵头使影视制造方与政府或者企业的旅游开发部门实现合作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影视旅游开发方面,定性研究过多,缺少定量分析,希望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征.影视旅游:前景广阔的新行业[J].文化旅游,2015(1):52-57.
[2]郭文,黄震方,王丽.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J].旅游学刊,2010,25(10):85-94.
[3]潘丽丽.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928-932.
[4]石云霞.影视业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7(9):75.
[5]王占华.影视文化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初探[J].电影文学,2009(21):64-65.
[6]杨坚.影视业与旅游业的互动促进效应分析[J].思想战线,2008,34(34):164-166.
[7]王玉玲,钟伟.国外利用影视发展旅游的方式总结[J].商业现代化,2007,1(上),353-354.
[8]彭延炼.影视业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湘西为例[J].商业研究,2009(2):141-144.
[9]蔡梅良,戴珊.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契合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1,35(3):51-55.
[10]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1,26(6):29-35.
[11]赵玉宏.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影视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J].当代电视,2013(8):37-38.
[12]徐占品,刘利永.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前沿,2013(8):90-91.
[13]高红岩.电影旅游集群的文化空间生产研究[J].人文地理,2011(6):34-39.
[14]代俐.联合开发电影旅游产业[J].电影评介,2006(6):75-76.
[15]王树春,李陇堂,王彦庚.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及其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2006,27(2):189-192.
[16]杨少伟.简论红色旅游开发与红色经典影视制作关系[J].电影评介,2007(2):55-56.
[17]张建军,石云霞.影视城旅游开发热点冷思考[J].电影评介,2007(10):76.
[18]郭文,王丽.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J].旅游学刊,2008,
23(4):64-71.
[19]周青,赵毅.重庆影视旅游开发的研究与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2):17-20.
[20]王天英.保定市影视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037-14038.
[21]张镒,黄远水.基于价值链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企业活力,2011(3):33-37.
[22]余永霞.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15,35(6):97-100.
[23]刘义玲.江西省旅游市场影视歌曲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12(下):81.
[24]郑涛.重庆旅游影视营销路径探讨[J].新闻界,2011(2):135-137.
[25]姚小云,尹华光.影视营销对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实证分析——以张家界借力《阿凡达》营销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
27(4):94-97.
[26]吴丽云,候晓丽.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铁岭龙泉山庄旅游者实证分析[J].人文地理,2006(2):24-27.
[27]李普男,吴相利,潘玲玲.影视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无锡影视主题公园为例[J].企业经济,2011(9):114-118.
[28]刘力.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9):61-72.
笔者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2005-2014)10年收录的国内影视旅游方面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了当前我国影视旅游研究的现状,希望能够总结前人研究的规律,为以后的研究做好铺垫。
一、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文献总体情况
检索类别为“高级检索”,时间跨度从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检索词为“影视”并含“旅游”,采用“精确”匹配、中英文扩展的检索方式,共检索到与影视旅游有关联的290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232篇,硕士研究生论文58篇),国内影视研究是一个发展较晚,但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从文章数量来看2007年-2014的数据比较稳定,表明2007年影视旅游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这种趋势与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为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章,以当年北大中文核心目录为准,对搜索的文章进一步筛选,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研究方法是学术活动中为解决具体现象的某些关系或问题所采用的步骤和程序。一般可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借鉴这种分类法,笔者对检索到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描述型文章占相当大的比例,为53.7%;文章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占到研究总数的66.7%,如表2所示。研究作者主要来自旅游管理、地理学、传播学、戏剧影视等,在65篇论文中,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规划研究方向的占37篇,达到56.9%,在研究生论文中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等,运用到定量研究方法的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研究假设等共28篇,占41.5%,其中只有1篇论文为新闻学专业。由此可见,运用定量研究的主要来自管理学、地理学两个专业。
二、 影视旅游的内容研究
(一)影视与旅游关系
潘丽丽(2005)[3]指出,影视拍摄能够增强外景地的旅游感知形象,增加游客数量,促进旅游景区和旅游接待业发展,增加旅游就业。但影视拍摄也能给外景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石云霞(2007)[4]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影视对旅游的影响。王占华(2009)[5]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影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杨坚(2008)[6]分析了影视业与旅游业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指出二者间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王玉玲、钟伟(2007)[7]指出国外运用影视发展旅游的几种方式,主要有迪斯尼主题公园、加拿大的影视“招摄”、奥斯卡影视节庆、美国的影视博物馆和档案馆。彭延炼(2009)[8]主要指出湘西“借势”“引势”“造势”挖掘特有的民族民俗资源,通过影视剧的拍摄促进当地旅游发展。
(二)影视与旅游融合研究
蔡梅良、戴珊(2011)[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旅游体验是旅游的主要形式,提出影视与旅游产业要深度融合,通过产业融合实现相互促进,达到产业集聚式发展,并提出影视旅游的拍摄准备期、拍摄期、上映期和播放后四个营销阶段。吴金梅、宋子千(2011)[10]指出市场融合是影视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影视旅游的发展不能脱离市场需求的实际,产业融合最终要体现到企业组织的融合上来,在融合中注重文化和技术元素。赵玉宏(2013)[11]将我国影视旅游分为萌芽阶段、发展初级阶段、发展快速阶段,提出在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要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徐占品、刘利永(2013)[12]在文中提出了旅游产业与影视产业的融合路径即机构融合、剧本融合、拍摄融合、广告融合和衍生品融合。高红岩(2011)[13]指出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影响电影旅游发展的关键,有必要加强政府、企业与社会的互动,通过推动电影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打造集群的产业链网络,推动电影旅游集群沿着地理空间、产业空间与文化空间进行战略整合,提升集群的文化空间生产能力,从而更好发挥集群对于城市、区域以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三)影视旅游开发研究
代俐(2006)[14]指出影视旅游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内涵,注意配合营销,实现旅游组织者旅行社、旅游目的地和电影投资方三个方面的联合。王树春、李陇堂、王彦庚(2006)[15]采用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该旅游景区的发展背景、开发条件,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以及在客源市场上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丰富景区的旅游产品,更新影视旅游内容,挖掘旅游产品深层次文化内涵。杨少伟(2007)[16]指出红色旅游和红色经典影视剧的相互促进关系,给出进行立体开发、亮点开发、影像开发、延伸开发、互动开发的对策。张建军、石云霞(2007)[17]分析了影视城旅游开发的特点,影视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对影视城旅游开发战略进行了思考。郭文、王丽(2008)[18]指出无锡影视基地开发过程中形成“四位一体共生模式”,但旅游产品的开发实际上并没有超越传统开发手段和项目,主题产品衍生产业尚未形成,要想持续获得游客青睐,必将面临着开发类型及开发质量的提升和转型,无锡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产业聚落的完成则是对其旅游进一步开发及发展的最好诉求。周青、赵毅(2010)[19]在分析重庆市影视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认为重庆影视旅游开发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王天英(2010)[20]在研究保定影视旅游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紧盯市场,搞好策划,立体开发,丰富产品历史文内涵等。张镒、黄远水(2011)[21]指出旅游核心企业要在旅游需求推动作用下,要注重挖掘影视旅游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潜在能力,优化整个价值链的衔接及其联动,实现效益的均衡。余永霞(2014)[22]在SWOT分析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基础上,基于民族经济发展视角,提出只有体现贵州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促进产业融合,才能实现贵州特色影视旅游经济战略。 (四)影视旅游营销
刘义玲(2007)[23]指出江西利用歌曲和影视对旅游进行营销,通过歌曲和影视诱发出游者的出游动机。郑涛(2011)[24]指出旅游影视营销要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影视营销方式,并考虑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同时还须形成计划、制作、调查和评估的工作链条。姚小云、尹华光(2011)[25]通过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得出影视营销对激发游客旅游需要和动机、收集与评价信息以及确定旅游目的地影响效果一般,对游客旅游体验、游后评价、获取影视与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影响效果比较好;区域、市场生命周期和年龄等因素对影视营销影响游客决策效果差异显著。
(五)影视旅游者旅游体验、动机、认知
吴丽云、候晓丽(2006)[26]指出影视剧象征物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影视旅游游客的动机主要是印证、寻梦、逃避、寻找优美的环境,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李普男、吴相利、潘玲玲(2011)[27]指出旅游主题公园需通过增强文化氛围,完善管理体系,变换表现形式,积极沟通顾客才能提升体验度。陈慧燕(2007)、方寒雁(2011)、李普男(2012)、李秋雨(2012)、吴美娟(2014)、余昕悦(2014)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游客体验进行分析。刘力(2013)[28]指出目形象的认知维度影响情感维度,二者共同作用于目的地整体形象,影视剧对于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大于对情感形象的影响。
三、 研究结论
目前比较成熟的影视旅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影视旅游开发、二者的关系与融合、影视旅游营销方面,对影视旅游者旅游体验、动机、感知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影视博物馆、影视节庆等的研究极为缺乏,可以加强对本方面的研究。同时文章中对于影视与旅游关系研究方面,已经有很多消极影响方面的研究,但是缺少对于如何解决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冲突方面的研究还未得见。旅游产业与影视产业的融合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文章多次提到整合文化内涵,但是还是流于口号,至于如何实现,需要通过什么机制、路径和模式,还是值得研究的。在影视营销方面,对目的地形象的控制需要政府牵头使影视制造方与政府或者企业的旅游开发部门实现合作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影视旅游开发方面,定性研究过多,缺少定量分析,希望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征.影视旅游:前景广阔的新行业[J].文化旅游,2015(1):52-57.
[2]郭文,黄震方,王丽.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J].旅游学刊,2010,25(10):85-94.
[3]潘丽丽.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928-932.
[4]石云霞.影视业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7(9):75.
[5]王占华.影视文化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初探[J].电影文学,2009(21):64-65.
[6]杨坚.影视业与旅游业的互动促进效应分析[J].思想战线,2008,34(34):164-166.
[7]王玉玲,钟伟.国外利用影视发展旅游的方式总结[J].商业现代化,2007,1(上),353-354.
[8]彭延炼.影视业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湘西为例[J].商业研究,2009(2):141-144.
[9]蔡梅良,戴珊.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契合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1,35(3):51-55.
[10]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1,26(6):29-35.
[11]赵玉宏.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影视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J].当代电视,2013(8):37-38.
[12]徐占品,刘利永.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前沿,2013(8):90-91.
[13]高红岩.电影旅游集群的文化空间生产研究[J].人文地理,2011(6):34-39.
[14]代俐.联合开发电影旅游产业[J].电影评介,2006(6):75-76.
[15]王树春,李陇堂,王彦庚.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及其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2006,27(2):189-192.
[16]杨少伟.简论红色旅游开发与红色经典影视制作关系[J].电影评介,2007(2):55-56.
[17]张建军,石云霞.影视城旅游开发热点冷思考[J].电影评介,2007(10):76.
[18]郭文,王丽.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J].旅游学刊,2008,
23(4):64-71.
[19]周青,赵毅.重庆影视旅游开发的研究与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2):17-20.
[20]王天英.保定市影视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037-14038.
[21]张镒,黄远水.基于价值链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企业活力,2011(3):33-37.
[22]余永霞.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15,35(6):97-100.
[23]刘义玲.江西省旅游市场影视歌曲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12(下):81.
[24]郑涛.重庆旅游影视营销路径探讨[J].新闻界,2011(2):135-137.
[25]姚小云,尹华光.影视营销对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实证分析——以张家界借力《阿凡达》营销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
27(4):94-97.
[26]吴丽云,候晓丽.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铁岭龙泉山庄旅游者实证分析[J].人文地理,2006(2):24-27.
[27]李普男,吴相利,潘玲玲.影视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无锡影视主题公园为例[J].企业经济,2011(9):114-118.
[28]刘力.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9):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