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学生与网络接触密切,频繁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以其幽默诙谐、随意性强、应用广泛的特性受到高职学生的欢迎。高职学生高频率使用网络语言给高职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高职语文教学应正视网络语言的利与弊,借助网络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规范意识,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热情。
关键词: 网络语言 高职语文教学 影响 应用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移动上网介质的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学习、购物、休闲娱乐、获取资讯等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由此产生了花样繁多、良莠不齐而又应用广泛的网络日常用语或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广泛融入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特别是年轻学生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1.网络语言及其特点
1.1网络语言的界定。
狭义或者原始意义上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编程和编辑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行业专业术语或名称,如HTML(超文本语言)、Visual Basic(一种编辑语言)、Script(脚本语言)、Perl(实用摘录和报告语言)等。这种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逻辑结构,其专业性强,应用范围较小。
广义或者日常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沟通、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和书面用语特征的表达方式,如用“偶”表示“我”,用“88”表示“再见”,卖家称买家为“亲”,等等。这类网络语言种类繁多、方式各异、充满活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其应用日益广泛,已不仅仅局限于在互联网上使用,在报刊媒体上,甚至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也屡见不鲜。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主要是这个层面上的。
1.2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主要有以下特点:(1)网络语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传统汉字形式外,还借助符号图形、数字、谐音、英文缩略简称等形式,如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用“3Q”表示“谢谢”等。(2)网络语言一般较为生动形象,如“T…T”形象表现了流泪的模样。(3)网络语言一般较为诙谐幽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由此催生了夹杂各方、举一反三、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如由“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对应造句“不要迷恋姐,姐让你吐血”等,令人忍俊不禁。(4)网络语言较为简约明快,如用“GG”表示“哥哥”,“B2B”表示“企业对企业”,便于在键盘上书写。5.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句以病毒传播的方式在几个小时之内传遍整个互联网,而某小学生作文里的一句“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引发了无数人热捧,并催生出了诸多造句,成了娱乐现象。6.网络语言从虚拟走向现实,如曾因某群体事件而迅速蹿红的“俯卧撑”一词,催生出类似“房价不是在跳水,而是在做俯卧撑”等广告流行语。
2.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利弊
2.1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有利影响。
第一,网络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随意性强、简单明了的特性契合了现代高职学生展示个性的心理需求,迎合了他们叛逆而追求时尚的心理和接受性强、敢于创新的性格特征,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网络语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激发了他们探索语言现象和规律的兴趣。
第二,网络语言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作为一种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形式灵活多样,传播迅速,广泛使用,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语言创造和应用热潮,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如网络上的“凡客体”、“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等各种流行文体,还有经常在网络上上演的造句热潮,都成为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中生动有趣的例子。
第三,网络语言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严肃性的报刊媒体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并因此赢得大多数网民的好感,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网民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感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语言举例或分析,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对他们所熟知的语言的认同,拉近了师生距离。
2.2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不利影响。
第一,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规范性的学习。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不合语法规范和语法变异的现象,如“很man”、“激动ing”等表达方式。此外,网络语言还存在用图形和符号充当语法功能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规范的学习和掌握,这给高职应用型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第二,网络语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网络语言中的随意替代容易引起误解和语言混乱,为显示个性或出于方便输入考虑,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别字或错字,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困难,如“杯具”对“悲剧”的替代,“酱紫”对“这样子”的替代,“神马”对“什么”的替代,等等,把错别字当正确词语使用,造成语言混乱,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了困难,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
第三,网络语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既有精华更有糟粕,在网络中,同样存在大量的暴力语言或污秽语言,如“脑残”、“2B”等,这类粗俗语言的流行和广泛使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
3.网络语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运用网络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恰当使用网络语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教师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用网络语言“每个人都要积极‘跟帖’,不能只是‘打酱油’”,对学生的表扬以“给力”代之。教师对网络语言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但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敬佩,而且能给学生树立灵活运用语言的榜样。
3.2借助网络语言增强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各类公文和应用文写作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和重要部分。公文和应用文词句表达要准确,对语言规范性要求很高。网络语言的随意替代、错字别字、有意曲解、语法混乱与此刚好相反。教师可以借助对网络语言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规范语言,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3.3运用网络语言激发学生的语言创新热情。
创新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不管是符号创新还是组合创新或旧词新用,都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或使人忍俊不禁,或令人对其妙用赞叹佩服,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教师可通过对网络语言创新分析,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的创新和使用。例如对“囧”字热潮的分析,对各类造句热潮的解读和跟踪,等等,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语言运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总之,网络语言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的流行对高职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不断深入,网络语言既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和冲击,又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规避网络语言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语言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晓苏.当代网络语言的特点及流行的文化原因[J].学术探索,2012(5).
[2]黎昌友.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及其规范[J].广西社会科学,2009(4).
[3]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1).
关键词: 网络语言 高职语文教学 影响 应用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移动上网介质的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学习、购物、休闲娱乐、获取资讯等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由此产生了花样繁多、良莠不齐而又应用广泛的网络日常用语或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广泛融入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特别是年轻学生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1.网络语言及其特点
1.1网络语言的界定。
狭义或者原始意义上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编程和编辑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行业专业术语或名称,如HTML(超文本语言)、Visual Basic(一种编辑语言)、Script(脚本语言)、Perl(实用摘录和报告语言)等。这种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逻辑结构,其专业性强,应用范围较小。
广义或者日常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沟通、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和书面用语特征的表达方式,如用“偶”表示“我”,用“88”表示“再见”,卖家称买家为“亲”,等等。这类网络语言种类繁多、方式各异、充满活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其应用日益广泛,已不仅仅局限于在互联网上使用,在报刊媒体上,甚至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也屡见不鲜。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主要是这个层面上的。
1.2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主要有以下特点:(1)网络语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传统汉字形式外,还借助符号图形、数字、谐音、英文缩略简称等形式,如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用“3Q”表示“谢谢”等。(2)网络语言一般较为生动形象,如“T…T”形象表现了流泪的模样。(3)网络语言一般较为诙谐幽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由此催生了夹杂各方、举一反三、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如由“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对应造句“不要迷恋姐,姐让你吐血”等,令人忍俊不禁。(4)网络语言较为简约明快,如用“GG”表示“哥哥”,“B2B”表示“企业对企业”,便于在键盘上书写。5.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句以病毒传播的方式在几个小时之内传遍整个互联网,而某小学生作文里的一句“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引发了无数人热捧,并催生出了诸多造句,成了娱乐现象。6.网络语言从虚拟走向现实,如曾因某群体事件而迅速蹿红的“俯卧撑”一词,催生出类似“房价不是在跳水,而是在做俯卧撑”等广告流行语。
2.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利弊
2.1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有利影响。
第一,网络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随意性强、简单明了的特性契合了现代高职学生展示个性的心理需求,迎合了他们叛逆而追求时尚的心理和接受性强、敢于创新的性格特征,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网络语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激发了他们探索语言现象和规律的兴趣。
第二,网络语言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作为一种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形式灵活多样,传播迅速,广泛使用,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语言创造和应用热潮,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如网络上的“凡客体”、“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等各种流行文体,还有经常在网络上上演的造句热潮,都成为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中生动有趣的例子。
第三,网络语言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严肃性的报刊媒体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并因此赢得大多数网民的好感,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网民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感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语言举例或分析,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对他们所熟知的语言的认同,拉近了师生距离。
2.2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不利影响。
第一,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规范性的学习。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不合语法规范和语法变异的现象,如“很man”、“激动ing”等表达方式。此外,网络语言还存在用图形和符号充当语法功能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规范的学习和掌握,这给高职应用型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第二,网络语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网络语言中的随意替代容易引起误解和语言混乱,为显示个性或出于方便输入考虑,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别字或错字,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困难,如“杯具”对“悲剧”的替代,“酱紫”对“这样子”的替代,“神马”对“什么”的替代,等等,把错别字当正确词语使用,造成语言混乱,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了困难,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
第三,网络语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既有精华更有糟粕,在网络中,同样存在大量的暴力语言或污秽语言,如“脑残”、“2B”等,这类粗俗语言的流行和广泛使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
3.网络语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运用网络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恰当使用网络语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教师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用网络语言“每个人都要积极‘跟帖’,不能只是‘打酱油’”,对学生的表扬以“给力”代之。教师对网络语言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但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敬佩,而且能给学生树立灵活运用语言的榜样。
3.2借助网络语言增强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各类公文和应用文写作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和重要部分。公文和应用文词句表达要准确,对语言规范性要求很高。网络语言的随意替代、错字别字、有意曲解、语法混乱与此刚好相反。教师可以借助对网络语言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规范语言,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3.3运用网络语言激发学生的语言创新热情。
创新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不管是符号创新还是组合创新或旧词新用,都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或使人忍俊不禁,或令人对其妙用赞叹佩服,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教师可通过对网络语言创新分析,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的创新和使用。例如对“囧”字热潮的分析,对各类造句热潮的解读和跟踪,等等,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语言运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总之,网络语言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的流行对高职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不断深入,网络语言既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和冲击,又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规避网络语言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语言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晓苏.当代网络语言的特点及流行的文化原因[J].学术探索,2012(5).
[2]黎昌友.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及其规范[J].广西社会科学,2009(4).
[3]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