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但要学会阅读前提是要学会读好长句子。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方法:教师范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突出短语连读,化解句中难点;渗透重读指导,引导情感处理,主动拓展理解,激发自主表达。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感悟 引导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阅读,学生才能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获得对本文内容真正的感悟与体验。基于这点认识采取三年级阅读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走进阅读的深处。《金色的草地》一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另一件事是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怎样才能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主要以三年级阅读为实施路径,谈谈自己的教学想法。
在小学阶段。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边走对话的主要途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这一切还要从读好长句子开始。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大多是儿童诗,属于短句子,学生容易读好,但是到了一年级下册教材篇幅语句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也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好长句子则成为学会阅读、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长句子的阅读指导一遍,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以接下来读好课文奠定基础。对于读好长句子的具体要求,虽然在统编教材没有明确的标准,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已经出现。因此学生对长句子已经不陌生,阅读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即读准字,音读对生字,对句中停顿还没有完全掌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通过范读对读等形式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建立长句子停顿概念,让他们初步掌握长句子的朗读技巧,为接下来的课文朗读打下基础。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第一句:“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长句子。如果直接让学生读,他们要么唱读,要么一字一顿的读。这里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标点需要停顿外,还要引导他们读准地名,即“瑞金城外”和“沙洲坝”教师进行长句子范读,可以在停顿的地方停顿时间长一点,让学生边听边用“/”标出教师朗读停顿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教师的示范,有了停顿符号的帮助,读顺长句子就变得非常容易。接着可以让学生进行多读多练,可以同桌之间读、小组之间读、师生之间读……教师多示范几次,学生多读几遍意思理解了,自然也读得流畅了。
一、阅读中感知
学生在首次阅读文本时,凭借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经验,对文本中出现的词语、句子、结构、情感等方面有一个粗略的感知,教师应顺应学生的阅读需求,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最基本意义的体悟。如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就是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每件事情分别指的是什么?生活中你见到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文中的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兄弟俩为什么能够发现草地是金色的呢?这些问题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虽然没有直接触及文本的主旨,但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关注点聚集在核心内容上。借助问题的思考与梳理,学生们很快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了,有了阅读中的整体感知作为铺垫,学生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目标才会更明确,阅读才会更具體。
二、阅读重体验
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引领学生真正体验感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挖掘,以引起学生共鸣,强化学生对文本教材的理解。
如金色草地一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小男孩儿无意中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然后开始观察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并从此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文章语言美,景色美,小哥俩发现草地店颜色的过程更美。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就要引领学生真正沉下心来,让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在读中体验小哥俩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基于这点认识就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片草地不光给他们带来了玩耍的快乐,还带来了发现的快乐。想一想“我”草地为什么会变色?有了新发现以后“我们”又有了哪些变化?发现了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就是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阅读,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真正感受到作者玩耍的快乐、发现的快乐,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深刻的学习感受。
三、阅读重反思。
在多数阅读教学中,当教师文本学生与教材内容形成共振以后,阅读常常会戛然而止,这样的阅读无法使学生站在反思的视角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因此,教师应提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反思,逐渐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留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经过阅读的沁润。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与感悟以后,教师并不能止步于此,而是要善于这样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1)通过文本的学习,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语句?(2)通过文本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写作表达技巧?(3)回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留意过哪些事物的变化?此类反思性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并不能停留,在读过就算完事的层面上,而是应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阅读中,真正品味出文本语言的味道,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波. 小学三年级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J]. 内蒙古教育, 2016(2):85-85.
[2]孙丽娟. 浅谈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7(1):24-25.
[3]张丽娟. 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4(8):25-25.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感悟 引导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阅读,学生才能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获得对本文内容真正的感悟与体验。基于这点认识采取三年级阅读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走进阅读的深处。《金色的草地》一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另一件事是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怎样才能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主要以三年级阅读为实施路径,谈谈自己的教学想法。
在小学阶段。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边走对话的主要途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这一切还要从读好长句子开始。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大多是儿童诗,属于短句子,学生容易读好,但是到了一年级下册教材篇幅语句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也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好长句子则成为学会阅读、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长句子的阅读指导一遍,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以接下来读好课文奠定基础。对于读好长句子的具体要求,虽然在统编教材没有明确的标准,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已经出现。因此学生对长句子已经不陌生,阅读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即读准字,音读对生字,对句中停顿还没有完全掌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通过范读对读等形式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建立长句子停顿概念,让他们初步掌握长句子的朗读技巧,为接下来的课文朗读打下基础。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第一句:“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长句子。如果直接让学生读,他们要么唱读,要么一字一顿的读。这里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标点需要停顿外,还要引导他们读准地名,即“瑞金城外”和“沙洲坝”教师进行长句子范读,可以在停顿的地方停顿时间长一点,让学生边听边用“/”标出教师朗读停顿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教师的示范,有了停顿符号的帮助,读顺长句子就变得非常容易。接着可以让学生进行多读多练,可以同桌之间读、小组之间读、师生之间读……教师多示范几次,学生多读几遍意思理解了,自然也读得流畅了。
一、阅读中感知
学生在首次阅读文本时,凭借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经验,对文本中出现的词语、句子、结构、情感等方面有一个粗略的感知,教师应顺应学生的阅读需求,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最基本意义的体悟。如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就是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每件事情分别指的是什么?生活中你见到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文中的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兄弟俩为什么能够发现草地是金色的呢?这些问题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虽然没有直接触及文本的主旨,但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关注点聚集在核心内容上。借助问题的思考与梳理,学生们很快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了,有了阅读中的整体感知作为铺垫,学生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目标才会更明确,阅读才会更具體。
二、阅读重体验
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引领学生真正体验感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挖掘,以引起学生共鸣,强化学生对文本教材的理解。
如金色草地一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小男孩儿无意中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然后开始观察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并从此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文章语言美,景色美,小哥俩发现草地店颜色的过程更美。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就要引领学生真正沉下心来,让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在读中体验小哥俩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基于这点认识就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片草地不光给他们带来了玩耍的快乐,还带来了发现的快乐。想一想“我”草地为什么会变色?有了新发现以后“我们”又有了哪些变化?发现了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就是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阅读,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真正感受到作者玩耍的快乐、发现的快乐,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深刻的学习感受。
三、阅读重反思。
在多数阅读教学中,当教师文本学生与教材内容形成共振以后,阅读常常会戛然而止,这样的阅读无法使学生站在反思的视角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因此,教师应提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反思,逐渐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留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经过阅读的沁润。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与感悟以后,教师并不能止步于此,而是要善于这样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1)通过文本的学习,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语句?(2)通过文本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写作表达技巧?(3)回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留意过哪些事物的变化?此类反思性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并不能停留,在读过就算完事的层面上,而是应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阅读中,真正品味出文本语言的味道,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波. 小学三年级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J]. 内蒙古教育, 2016(2):85-85.
[2]孙丽娟. 浅谈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7(1):24-25.
[3]张丽娟. 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4(8):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