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公园在防灾避难改造中的改造原则与设计依据,并在系统总结国內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公园防灾避难改造项目建设的意见与对策,期望引起更多的学者和社会的关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水平。
【关键词】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设计;莲花池公园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迅猛增长,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人口拥挤、城市噪音和地质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城市灾害也随之而来,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在灾时,当地众多的公园、绿地、学校操场以及体育场等空旷场地为灾民安置提供了良好的防灾避险空间。
研究表明,在现代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城市灾难中,绿地发挥了重要防灾减灾作用1。因此在城市综合防灾避难体系中,城市公园及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1. 国内外对城市公园防灾改造设计的现有研究
1.1 国外
1.1.1 日本
在城市防灾公园的建设方面,国际上已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就是在地震频发的日本。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伤亡惨重,但是在这场大灾害中,城市的绿地、广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在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占东京人口70%左右的市民都因及时逃到这些公共场所避难而得以幸存2。
从1956年起,日本相继出台并修改了有关防灾公园的法律《城市公园法》、《城市绿地保全法》、《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城市公园法实施令》、《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3。
1.1.2 美国
在西方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里,城巿防灾绿地对生态的调节作用早有体现。1871年,芝加哥发生大火,因木制建筑在市区中较为集中,导致火势蔓延极快,10万余人无家可归。在随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美国开始考虑以开敞的绿地空间分隔原本连成片的市区的方式建造公园系统,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指导。
2001年,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美国政府为强化整体防卫,积极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中包括把绿地公园与灾时避难相结合的计划,进一步明确防灾公园是灾难发生时巿民避难的重要场所4。
1.2 国内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学者发现唐山的城市园林绿地在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城市绿地的抗震思路得以提出5。2001年10月16日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2002年10月17日通过的《北京市公园条例》第二条规定:“公园具备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息娱乐和防灾避险等功能。”在2003年7月1日第11次建设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中,第九条规定制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6。
北京市在2003年10月建成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这是北京第一个具备应急避难功能的城市公园,并随后在八大城区乃至更大的范围内开始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目的保证市民在十分钟内就可到达。近年来,在逐步强化与重视城市绿地空间防灾功能的基础上,天津、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也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防灾公园。
2. 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原则与设计依据
为能在灾时提供给受灾群众良好的避灾环境,北京市防震抗震工作领导小组文件(京震防[2008]1号)中提出,“要抓紧落实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带增建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
2.1 改造原则
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公园现有资源,增加应急避险功能的配套设施,发挥公园防灾避险的功能。
2.2 设计依据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2-2007;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
《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3. 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公园防灾避难改造项目建设
3.1 项目背景
为完善丰台区防灾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为广大民众提供(如:发生地震等突发事件)安全的避难场所,丰台区地震局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园林一所,对丰台区莲花池公园,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中对I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为规划标准,对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建设提出改造方案。
3.2 公园现状
3.2.1 区位
莲花池公园地处丰台、海淀、宣武三区交汇处,东临西客站南广场,西临西三环路(六里桥至莲花桥路段),距天安门广场8公里。莲花池公园四周交通便利,新建小区林立,人口密集,东侧紧邻西客站,战略位置重要,适合进一步改造成为防灾避难场所示范点(如图1)。
图1 丰台区莲花池公园区位图
3.2.2 面积
公园总面积约为44.6公顷,为自然式山水园林,其中水面面积15公顷,陆地面积29.6公顷,绿化面积24.5公顷。
3.2.3 人口
公园周边以居住区和商业金融性质用地为主,距公园边界500m的范围内,约有20公顷的居住用地,且多为中高层建筑,容积率约为2,按照人均居住面积30㎡计算,约有居民13300人;约有21公顷的商业金融用地,容积率约为3,按照人均办公面积15㎡计算,约有工作人员42000人,在此范围内使用者共计约为55300人。 3.2.4 有利条件
公园附近有首航与物美等仓储超市,北京电力总医院等医疗设施,六里桥小学、太平桥第二小学、太平桥中学,西站南廣场、西站北广场、莲花池长途客车站广场、西站公交汽车站广场和西站地上停车场等。可用篷宿区面积为:33730㎡,有效篷宿区面积为:26950㎡。
公园有3个主要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处均设有入口广场及停车场,停车场总面积约为7085㎡。在东入口处有公园管理用房。公园内现有公共厕所3处,每处厕所有男厕蹲位7个,小便池6个,女厕蹲位11个。
3.3 改造方案(如图2)
根据相关规范及公园的有效避险面积,推算出公园可容纳避险人员17250人,基本可以满足周边500m半径内31%的人口在此避险,其余避险人员可由周边大型广场和学校用地承担。
图2 莲花池公园防灾避难改造方案示意图
3.3.1 防护隔离带
公园周边建立20m宽的防护隔离带,可利用公园周边道路及河道。
3.3.2 出入口
公园西侧、南侧和东侧各有一个主要出入口,并均设有入口广场,灾时可利用广场,作为避难人员疏散广场及临时物资堆放点。
3.3.3 应急篷宿区数量
根据公园现状道路及广场等场地划分,以公园内大面积湖泊为界,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大区,共8个小区。
3.3.4 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利用公园内现有管理建筑内的部分房间和规划的应急指挥中心内的部分房间设置2处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点,灾时可放置相关设施,平时作为公园内管理用房或医务室使用,建筑符合GB18306-2001中规定的抗震要求。
3.3.5 应急供水设施
根据避险人员数量及篷宿区分布情况,共需设置67个饮水处以及171个取水龙头,根据公园现有条件,可设置18个固定应急取水点,平均分布在公园中,每个取水点可加装5个取水龙头,并可结合水处理装置,设置应急饮水处。灾时如固定设施无法满足,则采用供水装置加以补充。
在公园东门入口广场上设置一处800加仑的直饮水机,便于灾时直饮净水的供应,平时也可为公园游客进行正常使用。
新规划管线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包括将2012年2月通过《丰台区2011年区属公园绿化用水使用雨水和再生水改造工程(莲花池公园)》申报喷灌系统的中水管线作为应急消防水源,且没有重复建设项目。
3.3.6 应急供电设施
依托现有供电设施,用2台小型汽油发电机(10kw汽油发电机)作为应急供电设施,灾时如现有应急供电设施无法满足则采用应急供电车加以补充。
3.3.7 应急厕所
根据应急避险人员数量及公园内现有条件,灾时共需111个蹲位,除现有3处厕所54个蹲位外,增设固定应急厕所1处,约20个蹲位,其余采用临时厕所补充。
3.3.8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
根据篷宿区数量,共设置临时垃圾收集点8个,并在公园南入口停车场和公园北侧分别设置两处垃圾转运站作为应急垃圾储运站。
3.3.9 应急标志
在避难场所周边主干道、路口,以及公园内应急避难设施处设置应急标志牌,约114个,其中包括应急避险入口指示牌3个,应急避险设施指示牌69个,篷宿区方向指示牌39个,功能介绍图板3个。
3.3.10 应急消防设施
结合公园现有消防系统,并根据篷宿区分布,需设置21组应急消防设施,消防设施为灭火器,每组4个,在灾时统一由相关政府部门发放,必要时,可将公园内的景观水体,作为应急消防水源。
3.3.11 应急物资储备设施
利用公园内内规划应急指挥中心的部分房间作为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建筑符合GB18306-2001中规定的抗震要求;入口广场及停车场可作为灾时临时应急物资堆放点。
3.3.12 应急指挥中心
在公园内现有东门管理建筑用房南侧新建面积约为900㎡一层平房作为应急指挥中心用房,建筑符合GB18306-2001中规定的抗震要求。
3.3.12.1 应急监控设施
利用公园内的监控设施。在现有设施损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增设。
3.3.12.2 应急广播设施
新建无线广播设施,与应急通讯设施改造相结合。
3.3.12.3 应急照明设施
利用公园内现有太阳能照明设施,并在篷宿区周边进行适当的增设。
3.3.13 应急停车场
利用公园内现有停车场作为灾时应急停车场。
3.3.14 应急停机坪
可利用现有的东门入口广场西北角作为停机坪,面积约为2070㎡。
3.3.15 人数统计设施
利用红外计数器对公园内避灾人员数量进行控制,以防止超出公园所能容纳的避灾人员极限。
4. 结语
在都市人不断的实践中,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逐步受到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公共防灾绿地规划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原有城市公园及绿地进行防灾避难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紧急避难的目的,但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性防灾功能仍然缺乏整体性的考虑,相应降低了防灾功效。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在设计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宋欣/1986年生/女/北京人/硕士/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院园林一所助理工程师(北京100120)
1许浩.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
2林展鹏.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香港作为研究分析对象[J]. 中国园林, 2008(9):37-42.
3姜乃力. 日本城市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启示——以城市防灾公园建设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04,13(4):46-50.
4夏季.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陈刚. 从阪神大地震看城市公园的防灾功能[J]. 中国园林, 1996,12(4):59-61.
6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等.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13(1):126-131.
本文从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公园在防灾避难改造中的改造原则与设计依据,并在系统总结国內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公园防灾避难改造项目建设的意见与对策,期望引起更多的学者和社会的关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水平。
【关键词】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设计;莲花池公园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迅猛增长,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人口拥挤、城市噪音和地质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城市灾害也随之而来,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在灾时,当地众多的公园、绿地、学校操场以及体育场等空旷场地为灾民安置提供了良好的防灾避险空间。
研究表明,在现代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城市灾难中,绿地发挥了重要防灾减灾作用1。因此在城市综合防灾避难体系中,城市公园及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1. 国内外对城市公园防灾改造设计的现有研究
1.1 国外
1.1.1 日本
在城市防灾公园的建设方面,国际上已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就是在地震频发的日本。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伤亡惨重,但是在这场大灾害中,城市的绿地、广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在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占东京人口70%左右的市民都因及时逃到这些公共场所避难而得以幸存2。
从1956年起,日本相继出台并修改了有关防灾公园的法律《城市公园法》、《城市绿地保全法》、《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城市公园法实施令》、《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3。
1.1.2 美国
在西方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里,城巿防灾绿地对生态的调节作用早有体现。1871年,芝加哥发生大火,因木制建筑在市区中较为集中,导致火势蔓延极快,10万余人无家可归。在随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美国开始考虑以开敞的绿地空间分隔原本连成片的市区的方式建造公园系统,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指导。
2001年,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美国政府为强化整体防卫,积极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中包括把绿地公园与灾时避难相结合的计划,进一步明确防灾公园是灾难发生时巿民避难的重要场所4。
1.2 国内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学者发现唐山的城市园林绿地在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城市绿地的抗震思路得以提出5。2001年10月16日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2002年10月17日通过的《北京市公园条例》第二条规定:“公园具备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息娱乐和防灾避险等功能。”在2003年7月1日第11次建设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中,第九条规定制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6。
北京市在2003年10月建成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这是北京第一个具备应急避难功能的城市公园,并随后在八大城区乃至更大的范围内开始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目的保证市民在十分钟内就可到达。近年来,在逐步强化与重视城市绿地空间防灾功能的基础上,天津、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也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防灾公园。
2. 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改造原则与设计依据
为能在灾时提供给受灾群众良好的避灾环境,北京市防震抗震工作领导小组文件(京震防[2008]1号)中提出,“要抓紧落实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带增建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
2.1 改造原则
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公园现有资源,增加应急避险功能的配套设施,发挥公园防灾避险的功能。
2.2 设计依据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2-2007;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
《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3. 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公园防灾避难改造项目建设
3.1 项目背景
为完善丰台区防灾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为广大民众提供(如:发生地震等突发事件)安全的避难场所,丰台区地震局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园林一所,对丰台区莲花池公园,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中对I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为规划标准,对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建设提出改造方案。
3.2 公园现状
3.2.1 区位
莲花池公园地处丰台、海淀、宣武三区交汇处,东临西客站南广场,西临西三环路(六里桥至莲花桥路段),距天安门广场8公里。莲花池公园四周交通便利,新建小区林立,人口密集,东侧紧邻西客站,战略位置重要,适合进一步改造成为防灾避难场所示范点(如图1)。
图1 丰台区莲花池公园区位图
3.2.2 面积
公园总面积约为44.6公顷,为自然式山水园林,其中水面面积15公顷,陆地面积29.6公顷,绿化面积24.5公顷。
3.2.3 人口
公园周边以居住区和商业金融性质用地为主,距公园边界500m的范围内,约有20公顷的居住用地,且多为中高层建筑,容积率约为2,按照人均居住面积30㎡计算,约有居民13300人;约有21公顷的商业金融用地,容积率约为3,按照人均办公面积15㎡计算,约有工作人员42000人,在此范围内使用者共计约为55300人。 3.2.4 有利条件
公园附近有首航与物美等仓储超市,北京电力总医院等医疗设施,六里桥小学、太平桥第二小学、太平桥中学,西站南廣场、西站北广场、莲花池长途客车站广场、西站公交汽车站广场和西站地上停车场等。可用篷宿区面积为:33730㎡,有效篷宿区面积为:26950㎡。
公园有3个主要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处均设有入口广场及停车场,停车场总面积约为7085㎡。在东入口处有公园管理用房。公园内现有公共厕所3处,每处厕所有男厕蹲位7个,小便池6个,女厕蹲位11个。
3.3 改造方案(如图2)
根据相关规范及公园的有效避险面积,推算出公园可容纳避险人员17250人,基本可以满足周边500m半径内31%的人口在此避险,其余避险人员可由周边大型广场和学校用地承担。
图2 莲花池公园防灾避难改造方案示意图
3.3.1 防护隔离带
公园周边建立20m宽的防护隔离带,可利用公园周边道路及河道。
3.3.2 出入口
公园西侧、南侧和东侧各有一个主要出入口,并均设有入口广场,灾时可利用广场,作为避难人员疏散广场及临时物资堆放点。
3.3.3 应急篷宿区数量
根据公园现状道路及广场等场地划分,以公园内大面积湖泊为界,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大区,共8个小区。
3.3.4 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利用公园内现有管理建筑内的部分房间和规划的应急指挥中心内的部分房间设置2处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点,灾时可放置相关设施,平时作为公园内管理用房或医务室使用,建筑符合GB18306-2001中规定的抗震要求。
3.3.5 应急供水设施
根据避险人员数量及篷宿区分布情况,共需设置67个饮水处以及171个取水龙头,根据公园现有条件,可设置18个固定应急取水点,平均分布在公园中,每个取水点可加装5个取水龙头,并可结合水处理装置,设置应急饮水处。灾时如固定设施无法满足,则采用供水装置加以补充。
在公园东门入口广场上设置一处800加仑的直饮水机,便于灾时直饮净水的供应,平时也可为公园游客进行正常使用。
新规划管线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包括将2012年2月通过《丰台区2011年区属公园绿化用水使用雨水和再生水改造工程(莲花池公园)》申报喷灌系统的中水管线作为应急消防水源,且没有重复建设项目。
3.3.6 应急供电设施
依托现有供电设施,用2台小型汽油发电机(10kw汽油发电机)作为应急供电设施,灾时如现有应急供电设施无法满足则采用应急供电车加以补充。
3.3.7 应急厕所
根据应急避险人员数量及公园内现有条件,灾时共需111个蹲位,除现有3处厕所54个蹲位外,增设固定应急厕所1处,约20个蹲位,其余采用临时厕所补充。
3.3.8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
根据篷宿区数量,共设置临时垃圾收集点8个,并在公园南入口停车场和公园北侧分别设置两处垃圾转运站作为应急垃圾储运站。
3.3.9 应急标志
在避难场所周边主干道、路口,以及公园内应急避难设施处设置应急标志牌,约114个,其中包括应急避险入口指示牌3个,应急避险设施指示牌69个,篷宿区方向指示牌39个,功能介绍图板3个。
3.3.10 应急消防设施
结合公园现有消防系统,并根据篷宿区分布,需设置21组应急消防设施,消防设施为灭火器,每组4个,在灾时统一由相关政府部门发放,必要时,可将公园内的景观水体,作为应急消防水源。
3.3.11 应急物资储备设施
利用公园内内规划应急指挥中心的部分房间作为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建筑符合GB18306-2001中规定的抗震要求;入口广场及停车场可作为灾时临时应急物资堆放点。
3.3.12 应急指挥中心
在公园内现有东门管理建筑用房南侧新建面积约为900㎡一层平房作为应急指挥中心用房,建筑符合GB18306-2001中规定的抗震要求。
3.3.12.1 应急监控设施
利用公园内的监控设施。在现有设施损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增设。
3.3.12.2 应急广播设施
新建无线广播设施,与应急通讯设施改造相结合。
3.3.12.3 应急照明设施
利用公园内现有太阳能照明设施,并在篷宿区周边进行适当的增设。
3.3.13 应急停车场
利用公园内现有停车场作为灾时应急停车场。
3.3.14 应急停机坪
可利用现有的东门入口广场西北角作为停机坪,面积约为2070㎡。
3.3.15 人数统计设施
利用红外计数器对公园内避灾人员数量进行控制,以防止超出公园所能容纳的避灾人员极限。
4. 结语
在都市人不断的实践中,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逐步受到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公共防灾绿地规划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原有城市公园及绿地进行防灾避难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紧急避难的目的,但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性防灾功能仍然缺乏整体性的考虑,相应降低了防灾功效。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在设计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宋欣/1986年生/女/北京人/硕士/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院园林一所助理工程师(北京100120)
1许浩.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
2林展鹏.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香港作为研究分析对象[J]. 中国园林, 2008(9):37-42.
3姜乃力. 日本城市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启示——以城市防灾公园建设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04,13(4):46-50.
4夏季.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陈刚. 从阪神大地震看城市公园的防灾功能[J]. 中国园林, 1996,12(4):59-61.
6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等.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13(1):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