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不断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人们不断接触到西方文化,如何能够更为顺畅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缺少英语语言环境,并且收到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设计等方面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学中仍然只重视语法和词汇的理解和传授,缺少文化方面的教学,学生对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了解很少。
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是取得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许国璋发表“词语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的演讲标志着我国文化渗透教学的开始,此后1988年胡文仲主编《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和1997年何自然编著的《语用学与英语学习》对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起到很大指导作用。语言学家一致认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语言能力。
一、文化与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美国语言学家撒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一种语言往往渗透了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因此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过程。同样,只有真正理解语言背景下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这门语言。高职英语教学中,只有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才能真正培育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中英文化差异较大,如英语中经常时用的“You are a luck 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如果不知道dog(狗)作为宠物在西方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被看作家庭成员中的一部分,被赋予了褒义色彩这样的文化背景,就必然会对这种称赞造成误解。美国社会学家沃尔森就曾指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用语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杨春,2005)。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必须要融入相应的文化教学。特别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语言背景下的文化知识了解较少,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对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教学的建议
要改进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不仅仅要做到在宏观上的具体调控,如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文化意识,完善高职英语文化教学大纲,以及改进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估办法,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让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到文化知识。
1.对比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中西方文化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如restroom,在西方国家,其一般含义是指厕所而不是休息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尽量多给学生做类似的分析,向学生传授细节当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如西方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要让学生明白,仅仅掌握了语言形式,组成语法无误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用语失误和文化误解是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的最大壁垒。
2.文学教学方法“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更贴近现实生活,在课堂上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目标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杨俊峰,2002)。文学作品中往往涵盖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可设定英语泛读课程,指导学生在课堂或课外阅读一些名著的简译本,通过略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理解英语中很多语言现象的深刻含义。
3.加强实际应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实际应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英语角,英语电影配音比赛等语言类活动,同时邀请外教参与,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直观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外可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多跟外国人沟通交流,注意观察英语本土人的问候方式,价值观念,逻辑思维特点等,对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三、结语
高职英语中文化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在文化教学的理论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但现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实际应用依然短缺,本文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Hymes,D.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Sapi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Harcourt:Braceand Co,1992.
[3]Tylor,E.B.Primitive Culture[M].London:John Murray,1967.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7]杨春.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164-165.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是取得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许国璋发表“词语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的演讲标志着我国文化渗透教学的开始,此后1988年胡文仲主编《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和1997年何自然编著的《语用学与英语学习》对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起到很大指导作用。语言学家一致认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语言能力。
一、文化与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美国语言学家撒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一种语言往往渗透了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因此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过程。同样,只有真正理解语言背景下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这门语言。高职英语教学中,只有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才能真正培育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中英文化差异较大,如英语中经常时用的“You are a luck 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如果不知道dog(狗)作为宠物在西方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被看作家庭成员中的一部分,被赋予了褒义色彩这样的文化背景,就必然会对这种称赞造成误解。美国社会学家沃尔森就曾指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用语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杨春,2005)。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必须要融入相应的文化教学。特别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语言背景下的文化知识了解较少,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对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教学的建议
要改进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不仅仅要做到在宏观上的具体调控,如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文化意识,完善高职英语文化教学大纲,以及改进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估办法,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让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到文化知识。
1.对比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中西方文化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如restroom,在西方国家,其一般含义是指厕所而不是休息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尽量多给学生做类似的分析,向学生传授细节当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如西方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要让学生明白,仅仅掌握了语言形式,组成语法无误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用语失误和文化误解是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的最大壁垒。
2.文学教学方法“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更贴近现实生活,在课堂上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目标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杨俊峰,2002)。文学作品中往往涵盖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可设定英语泛读课程,指导学生在课堂或课外阅读一些名著的简译本,通过略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理解英语中很多语言现象的深刻含义。
3.加强实际应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实际应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英语角,英语电影配音比赛等语言类活动,同时邀请外教参与,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直观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外可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多跟外国人沟通交流,注意观察英语本土人的问候方式,价值观念,逻辑思维特点等,对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三、结语
高职英语中文化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在文化教学的理论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但现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实际应用依然短缺,本文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Hymes,D.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Sapi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Harcourt:Braceand Co,1992.
[3]Tylor,E.B.Primitive Culture[M].London:John Murray,1967.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7]杨春.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164-165.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