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洋淀芦苇画越来越受世人瞩目,已经成为了白洋淀地区的一项特色产业。本文从工艺、效果、题材、形式等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白洋淀 芦苇画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Natural Beauty of Hibiscus Rising out of Clear Water
——Art Features of Baiyangdian Reed Paintings
LIN Yuxin
(College of Ar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Hebei 071001)
Abstract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ed draw more attention by the world, has become a specialized industry Baiyangdian area.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studies from the process, effects, themes, forms and other aspects of its artistic features.
Key words Baiyangdian; reed painting; art features
芦苇画,就是以芦苇的茎叶为基本材料制作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中以白洋淀芦苇画最具特色和规模。白洋淀芦苇画的出产地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安新县,现在已具有相当规模,并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关于芦苇画的起源时间众说不一。有的说起源于唐代,在隋唐时期就为宫廷工艺品;有的说发明于明朝初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相关明确记载和实物相佐证,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些说法。在《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宋兆麟、高可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刘波主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吴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美术百科全书》(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等资料中也未见相关词条。
图1
白洋淀芦苇画源于何时,目前也无查到明确记载,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从明清开始,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证明资料。但是白洋淀的芦苇编织工艺却由来已久,苇编织品是白洋淀传统的手工艺品。其中编织苇席更是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盛产于安州、老河头一带,“家家以织席为生”、“能赖以养命者,唯织席也”。《保定郡志》也有唐朝、宋朝时土贡“席三千领”的记载。苇席的图案有十字纹、方块纹、三角纹、人字纹、胡椒眼等不同花色。芦苇画的出现应该是与苇编工艺分不开的。
据刘岩先生(1950年生,画家,安新县刘李庄镇南冯村人)讲,在他小时候,当地村民就有张挂芦苇画的习俗,当时的芦苇画是由当地的能工巧匠用芦草、芦苇编粘而成赠送亲朋,在春节时布置居室,多余的也在集市上出售,题材多是花鸟虫鱼。张挂一年后,在第二年春节前大扫卫生时,连同旧春联、门神等一同烧掉,然后再换新的。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年画取代。由于当时的芦苇画不易耐久,且年年毁旧换新,现在也很难找到当年的实物资料了。
白洋淀芦苇画的复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工艺美术的振兴,民间艺人又重新恢复了这门失传多年的手工艺,并进行了发扬光大。由最初以传统花鸟题材为主,逐渐拓展到人物、风景、书法题材。画面形式也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基础上吸收油画、版画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了描绘白洋淀水乡风情的作品,不仅丰富了芦苇画的表现力,也形成了芦苇画的地方特色。现在白洋淀芦苇画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喜爱,并成为了白洋淀地区的一项重要新兴产业。
白洋淀芦苇画与麦秸画、芦粟皮贴画、树皮贴画、葫芦皮贴画等同属一类,而芦苇画又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总体来说这主要取决于芦苇本身的材质特点。白洋淀的芦苇有大小十余种之多,可选用的苇材比较丰富。其次芦苇的茎、叶都可作为制作芦苇画的材料,大大丰富了芦苇画的表现力。另外芦苇茎、叶明显的纤维长而有韧性,通过加工可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除此以外,芦苇画这一独特艺术,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发展,还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1 工艺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以芦苇的茎叶为主要的绘画材料,有时也用一些芦花加以点缀。在对这些材料的应用上是先经高温碳化后,采取熨平、抽瓤、拼接、剪刻、染色、粘合等十几道工序及多种艺术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其中充分利用芦苇茎、叶的自然纹理以及在碳化后形成的深浅不一的色彩差别,因势就形,随类用色。特别在表现猛虎等毛皮动物时,对不同颜色的苇材进行精细剪刻、拼接,毛质细如发丝,根根清晰入眼,如同天然生成。在表现植物叶子、鱼鳞时则注重利用苇材的自然纹理,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叶脉和鱼鳞的细微结构。在描绘水乡芦苇荡时则干脆采用细小的苇草直接粘贴,效果栩栩如生。
白洋淀芦苇画既可制作通景屏等巨幅作品,也可制作盈尺小品。大幅作品气势恢宏而不失精微,小品精致而气韵生动。这些都体现出了白洋淀芦苇画成熟的精湛工艺。以前芦苇画不易保存,现在独特的苇材加工工艺,可使其百年不腐。另外采用装入镜框、与瓷器结合等现代装饰陈列手法,更可使其永久保存。取材天然,制作精良,白洋淀芦苇画被誉为绿色艺术品。
2 效果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总体的艺术效果可用“素雅传神”四字来概括。这种艺术效果的形成首先得益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芦苇的材质特色。不同部位的苇材通过碳化加工可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金黄,有的赭赤,有的棕黑。通过控制还可产生深浅变化,如同晕染过的效果。色浅者“素”,色深者“雅”。再衬以浓黑的底色,整幅作品透出一种庄重典雅之气。另外苇材本身有一种淡而光洁的亮膜,这使画面上隐约存在一种晶莹剔透之感,也使得作品更显精致和材质美。 白洋淀芦苇画在表现内容方面,无论传统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也不管花鸟、人物、风景,都始终追求“传神”,而不单单追求“像”,这显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延续。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白洋淀芦苇画作品中有“笔意”。“笔意”更多是靠画面中的线来体现的,通过剪刻表现出线条的粗细、刚柔、曲直、流畅显然是有难度的,也恰恰是对困难的征服,使芦苇画产生了高度。“笔意”的存在,使得芦苇画不再是简单的苇材堆积,既能体现材质特色,也不仅限于炫耀材质。这正是白洋淀芦苇画创作者不断探索的结果。
3 题材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的表现题材非常广泛,从传统题材的梅兰竹菊、花鸟虫鱼、山水猛虎、红楼仕女,到现实题材的风景园林、名人肖像、飞机坦克,可谓应有尽有,这说明芦苇画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力丰富的基础是技法的成熟与多样。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白洋淀芦苇画的制作已经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技法体系。从最初的临摹国画兰竹牡丹,到现在的风景园林创作;从早期的小品为主,到现在的丈二巨构;从以前的“逸笔草草”,到现在的“繁花密蕊”,这些都体现出了技法的积累和成熟过程。技法的成熟使得白洋淀芦苇画创作出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成为了可能。
白洋淀水乡题材作品的问世是白洋淀芦苇画真正形成自己特色的标志。用白洋淀的苇材来描绘白洋淀的风光、风情,不能不说是一种天作之合。这类作品的题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这类题材中又有描绘荷塘、芦苇荡的花鸟画,也有描绘洗衣妇、牧鸭女的人物画,更有表现淀上月色、渔舟唱晚的风景画,还有表现支前抗日、雁翎神兵的历史画。真实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渔家生活纳入芦苇画中,使得白洋淀芦苇画这一来自水乡民间的艺术具有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在众多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令观众过目难忘。
4 形式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现在已经成为白洋淀地区一项重要的地方产业,要产业化必须与市场接轨。在与市场的磨合过程中,白洋淀芦苇画坚持观赏与实用相结合,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陈列形式,还研发出许多新的陈列形式,甚至与其他日用产品相结合,使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提高了实用价值。只有多元发展,才有更大空间,既要创作高端的精品力作,还要让芦苇画走进千家万户。
以前对芦苇画的保存是一个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芦苇画的长久保存已成现实。最常用的保存形式就是装入镜框,其中有横竖之分,既有独幅张挂,也有多幅并置,同传统国画中的挂屏一样,还可在外框上做一些文章,一般作品常用简洁大方的外框,讲究的则选用红木雕刻外框。巨幅作品可制成落地屏风,小幅作品可做成桌屏陈列。现在白洋淀苇画厂还与景德镇陶瓷联手研发出苇画瓷瓶,不仅丰富了芦苇画的陈列形式,也使芦苇画得以更加永久的保存。另外,芦苇画还与日用品进行结合,开发出芦苇贴画竹碳盘,既美观,又实用,使芦苇画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现实。白洋淀芦苇画多样的装陈形式更增强了这一艺术品种的生命力。
现在,白洋淀芦苇画已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洋淀芦苇画作品在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中多次获奖,代表作品被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陈列。白洋淀芦苇画的艺术特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欣赏。
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SK201309
注:本文所用图片(图1,2,3)皆为河北白洋淀工艺品有限公司刘永乐先生作品。
参考文献
[1] 周润彪.白洋淀常识.安新县文体教育局.
[2] 保定文化产业名人谱.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
[3] 可爱的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关键词 白洋淀 芦苇画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Natural Beauty of Hibiscus Rising out of Clear Water
——Art Features of Baiyangdian Reed Paintings
LIN Yuxin
(College of Ar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Hebei 071001)
Abstract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ed draw more attention by the world, has become a specialized industry Baiyangdian area.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studies from the process, effects, themes, forms and other aspects of its artistic features.
Key words Baiyangdian; reed painting; art features
芦苇画,就是以芦苇的茎叶为基本材料制作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中以白洋淀芦苇画最具特色和规模。白洋淀芦苇画的出产地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安新县,现在已具有相当规模,并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关于芦苇画的起源时间众说不一。有的说起源于唐代,在隋唐时期就为宫廷工艺品;有的说发明于明朝初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相关明确记载和实物相佐证,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些说法。在《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宋兆麟、高可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刘波主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吴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美术百科全书》(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等资料中也未见相关词条。
图1
白洋淀芦苇画源于何时,目前也无查到明确记载,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从明清开始,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证明资料。但是白洋淀的芦苇编织工艺却由来已久,苇编织品是白洋淀传统的手工艺品。其中编织苇席更是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盛产于安州、老河头一带,“家家以织席为生”、“能赖以养命者,唯织席也”。《保定郡志》也有唐朝、宋朝时土贡“席三千领”的记载。苇席的图案有十字纹、方块纹、三角纹、人字纹、胡椒眼等不同花色。芦苇画的出现应该是与苇编工艺分不开的。
据刘岩先生(1950年生,画家,安新县刘李庄镇南冯村人)讲,在他小时候,当地村民就有张挂芦苇画的习俗,当时的芦苇画是由当地的能工巧匠用芦草、芦苇编粘而成赠送亲朋,在春节时布置居室,多余的也在集市上出售,题材多是花鸟虫鱼。张挂一年后,在第二年春节前大扫卫生时,连同旧春联、门神等一同烧掉,然后再换新的。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年画取代。由于当时的芦苇画不易耐久,且年年毁旧换新,现在也很难找到当年的实物资料了。
白洋淀芦苇画的复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工艺美术的振兴,民间艺人又重新恢复了这门失传多年的手工艺,并进行了发扬光大。由最初以传统花鸟题材为主,逐渐拓展到人物、风景、书法题材。画面形式也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基础上吸收油画、版画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了描绘白洋淀水乡风情的作品,不仅丰富了芦苇画的表现力,也形成了芦苇画的地方特色。现在白洋淀芦苇画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喜爱,并成为了白洋淀地区的一项重要新兴产业。
白洋淀芦苇画与麦秸画、芦粟皮贴画、树皮贴画、葫芦皮贴画等同属一类,而芦苇画又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总体来说这主要取决于芦苇本身的材质特点。白洋淀的芦苇有大小十余种之多,可选用的苇材比较丰富。其次芦苇的茎、叶都可作为制作芦苇画的材料,大大丰富了芦苇画的表现力。另外芦苇茎、叶明显的纤维长而有韧性,通过加工可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除此以外,芦苇画这一独特艺术,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发展,还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1 工艺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以芦苇的茎叶为主要的绘画材料,有时也用一些芦花加以点缀。在对这些材料的应用上是先经高温碳化后,采取熨平、抽瓤、拼接、剪刻、染色、粘合等十几道工序及多种艺术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其中充分利用芦苇茎、叶的自然纹理以及在碳化后形成的深浅不一的色彩差别,因势就形,随类用色。特别在表现猛虎等毛皮动物时,对不同颜色的苇材进行精细剪刻、拼接,毛质细如发丝,根根清晰入眼,如同天然生成。在表现植物叶子、鱼鳞时则注重利用苇材的自然纹理,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叶脉和鱼鳞的细微结构。在描绘水乡芦苇荡时则干脆采用细小的苇草直接粘贴,效果栩栩如生。
白洋淀芦苇画既可制作通景屏等巨幅作品,也可制作盈尺小品。大幅作品气势恢宏而不失精微,小品精致而气韵生动。这些都体现出了白洋淀芦苇画成熟的精湛工艺。以前芦苇画不易保存,现在独特的苇材加工工艺,可使其百年不腐。另外采用装入镜框、与瓷器结合等现代装饰陈列手法,更可使其永久保存。取材天然,制作精良,白洋淀芦苇画被誉为绿色艺术品。
2 效果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总体的艺术效果可用“素雅传神”四字来概括。这种艺术效果的形成首先得益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芦苇的材质特色。不同部位的苇材通过碳化加工可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金黄,有的赭赤,有的棕黑。通过控制还可产生深浅变化,如同晕染过的效果。色浅者“素”,色深者“雅”。再衬以浓黑的底色,整幅作品透出一种庄重典雅之气。另外苇材本身有一种淡而光洁的亮膜,这使画面上隐约存在一种晶莹剔透之感,也使得作品更显精致和材质美。 白洋淀芦苇画在表现内容方面,无论传统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也不管花鸟、人物、风景,都始终追求“传神”,而不单单追求“像”,这显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延续。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白洋淀芦苇画作品中有“笔意”。“笔意”更多是靠画面中的线来体现的,通过剪刻表现出线条的粗细、刚柔、曲直、流畅显然是有难度的,也恰恰是对困难的征服,使芦苇画产生了高度。“笔意”的存在,使得芦苇画不再是简单的苇材堆积,既能体现材质特色,也不仅限于炫耀材质。这正是白洋淀芦苇画创作者不断探索的结果。
3 题材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的表现题材非常广泛,从传统题材的梅兰竹菊、花鸟虫鱼、山水猛虎、红楼仕女,到现实题材的风景园林、名人肖像、飞机坦克,可谓应有尽有,这说明芦苇画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力丰富的基础是技法的成熟与多样。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白洋淀芦苇画的制作已经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技法体系。从最初的临摹国画兰竹牡丹,到现在的风景园林创作;从早期的小品为主,到现在的丈二巨构;从以前的“逸笔草草”,到现在的“繁花密蕊”,这些都体现出了技法的积累和成熟过程。技法的成熟使得白洋淀芦苇画创作出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成为了可能。
白洋淀水乡题材作品的问世是白洋淀芦苇画真正形成自己特色的标志。用白洋淀的苇材来描绘白洋淀的风光、风情,不能不说是一种天作之合。这类作品的题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这类题材中又有描绘荷塘、芦苇荡的花鸟画,也有描绘洗衣妇、牧鸭女的人物画,更有表现淀上月色、渔舟唱晚的风景画,还有表现支前抗日、雁翎神兵的历史画。真实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渔家生活纳入芦苇画中,使得白洋淀芦苇画这一来自水乡民间的艺术具有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在众多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令观众过目难忘。
4 形式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现在已经成为白洋淀地区一项重要的地方产业,要产业化必须与市场接轨。在与市场的磨合过程中,白洋淀芦苇画坚持观赏与实用相结合,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陈列形式,还研发出许多新的陈列形式,甚至与其他日用产品相结合,使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提高了实用价值。只有多元发展,才有更大空间,既要创作高端的精品力作,还要让芦苇画走进千家万户。
以前对芦苇画的保存是一个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芦苇画的长久保存已成现实。最常用的保存形式就是装入镜框,其中有横竖之分,既有独幅张挂,也有多幅并置,同传统国画中的挂屏一样,还可在外框上做一些文章,一般作品常用简洁大方的外框,讲究的则选用红木雕刻外框。巨幅作品可制成落地屏风,小幅作品可做成桌屏陈列。现在白洋淀苇画厂还与景德镇陶瓷联手研发出苇画瓷瓶,不仅丰富了芦苇画的陈列形式,也使芦苇画得以更加永久的保存。另外,芦苇画还与日用品进行结合,开发出芦苇贴画竹碳盘,既美观,又实用,使芦苇画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现实。白洋淀芦苇画多样的装陈形式更增强了这一艺术品种的生命力。
现在,白洋淀芦苇画已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洋淀芦苇画作品在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中多次获奖,代表作品被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陈列。白洋淀芦苇画的艺术特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欣赏。
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SK201309
注:本文所用图片(图1,2,3)皆为河北白洋淀工艺品有限公司刘永乐先生作品。
参考文献
[1] 周润彪.白洋淀常识.安新县文体教育局.
[2] 保定文化产业名人谱.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
[3] 可爱的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