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分析,从一线教研员的角度重新品读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的教育思想。笔者将温故知新、师者之师、仁爱思想、生本课堂、启发诱导、思想統一、个性教育、全纳教育等几个方面,从核心素养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汲取传统教育之精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孔子;学生;教学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明确我国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历时三年,于 2016年9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深入回答教育目的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分析,厘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所重视的关于学生培养的内容,结果发现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的教育思想经过历代薪火相传,对当代核心素养的提出有重大影响。因此,笔者在核心素养教育理论导向下重新品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取传统教育之精髓,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更好地指导一线教研员的教学实践。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洗礼,《论语》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为当代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改革奠定深厚基础。读圣贤之书,品儒家经典,启迪如下:
一、注重“温故知新”,做好“师者之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非习故,而是在古典知识中品味、咀嚼,破茧抽丝般酝酿新的知识。“知新”是指不但要掌握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还要知道当今的社会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既具备“温故”能力,又具备“知新”能力,教研员才能在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师者之师,学需广博,学当精深,直至乐境。教师给学生一滴水的前提是自己要有一潭水,而作为师者之师的教研员就需要有源源不断、源远流长的新鲜的活水,唯有不断地学习研究,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更好地履行教研员的工作职责。总之,做好师者之师,需温故知新,任重而道远。
二、打造“仁爱”品牌,践行“生本课堂”
子曰:“仁者,爱人。”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充满爱心。对于“仁”这一核心观念,《论语》中提到109次。“爱人”是仁德的基础,爱是师德的灵魂。“仁”与“爱”的指导思想也需体现在教研员的工作当中。理解基层教师的真实想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不仅要看教师们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观察教学行为的由来始末,还要了解教师们的心理寄托,方可深入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和方向。
“仁爱”的思想更表现在核心素养下的生本课堂当中。生本,并非舶来品,也非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所得,更非当代教育专家的研究所得。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可谓是“生本课堂”的真正鼻祖。《论语》中记录的《侍坐》正是反应“生本课堂”的实录。侍坐,就是陪侍长者闲坐,选择轻松的氛围启发学生“言其志”,淡化了教育的痕迹,通过谈话法与学生融洽交流,倾听学生的畅所欲言,给予学生因人而异的评价,接纳学生的“另类”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这无疑是当代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本课堂的基本要求。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意味着民主和平等,意味着参与和互动,意味着敞开和接纳,意味着创造和生成。因此,作为核心素养时代的教研员需对孔子的课堂教学深入研究,引领一线教师学习、落实、继承、发展,从而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践行“启发诱导”,主张“思学统一”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领会的过程。教研员应指导一线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给出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随意畅谈,然后因势利导,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具体做法为:在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在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思考后而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可以给予启发,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而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表达不出来的时候,老师要给予开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在课堂上的开发,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学习不能脱离思考,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四、实施“个性教育”,践行“全纳教育”
“因材施教”即个性教育。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实施个性教育需注意四个问题:第一,深入了解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第二,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第三,要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对知识的认识程度进行分层;第四,要发挥特长,激发个性发展。
“有教无类”即全纳教育。“保学控辍”工作完全实现了零拒绝教育,所有辖区内适龄儿童,不分家庭、不分种族,都能接受到优质免费的义务教育,不断采取措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正式全纳教育的体现。
结束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研员,要做好一线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像孔子那样当老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辞辛苦,兢兢业业,讲究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于教研员而言,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我们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宝典,它说出了教育的真谛,道出了教育的真理。我们要领悟经典的精髓,常与大师做心灵对话,获得的将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幸福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017).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5(2):145~154.
[2]雷玲.(2013).教师要学孔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培青.(2009).中国教育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秦硕,女,白城市洮北区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员,教育硕士,二级教师。
关键词:核心素养;孔子;学生;教学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明确我国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历时三年,于 2016年9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深入回答教育目的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分析,厘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所重视的关于学生培养的内容,结果发现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的教育思想经过历代薪火相传,对当代核心素养的提出有重大影响。因此,笔者在核心素养教育理论导向下重新品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取传统教育之精髓,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更好地指导一线教研员的教学实践。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洗礼,《论语》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为当代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改革奠定深厚基础。读圣贤之书,品儒家经典,启迪如下:
一、注重“温故知新”,做好“师者之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非习故,而是在古典知识中品味、咀嚼,破茧抽丝般酝酿新的知识。“知新”是指不但要掌握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还要知道当今的社会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既具备“温故”能力,又具备“知新”能力,教研员才能在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师者之师,学需广博,学当精深,直至乐境。教师给学生一滴水的前提是自己要有一潭水,而作为师者之师的教研员就需要有源源不断、源远流长的新鲜的活水,唯有不断地学习研究,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更好地履行教研员的工作职责。总之,做好师者之师,需温故知新,任重而道远。
二、打造“仁爱”品牌,践行“生本课堂”
子曰:“仁者,爱人。”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充满爱心。对于“仁”这一核心观念,《论语》中提到109次。“爱人”是仁德的基础,爱是师德的灵魂。“仁”与“爱”的指导思想也需体现在教研员的工作当中。理解基层教师的真实想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不仅要看教师们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观察教学行为的由来始末,还要了解教师们的心理寄托,方可深入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和方向。
“仁爱”的思想更表现在核心素养下的生本课堂当中。生本,并非舶来品,也非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所得,更非当代教育专家的研究所得。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可谓是“生本课堂”的真正鼻祖。《论语》中记录的《侍坐》正是反应“生本课堂”的实录。侍坐,就是陪侍长者闲坐,选择轻松的氛围启发学生“言其志”,淡化了教育的痕迹,通过谈话法与学生融洽交流,倾听学生的畅所欲言,给予学生因人而异的评价,接纳学生的“另类”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这无疑是当代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本课堂的基本要求。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意味着民主和平等,意味着参与和互动,意味着敞开和接纳,意味着创造和生成。因此,作为核心素养时代的教研员需对孔子的课堂教学深入研究,引领一线教师学习、落实、继承、发展,从而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践行“启发诱导”,主张“思学统一”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领会的过程。教研员应指导一线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给出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随意畅谈,然后因势利导,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具体做法为:在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在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思考后而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可以给予启发,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而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表达不出来的时候,老师要给予开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在课堂上的开发,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学习不能脱离思考,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四、实施“个性教育”,践行“全纳教育”
“因材施教”即个性教育。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实施个性教育需注意四个问题:第一,深入了解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第二,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第三,要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对知识的认识程度进行分层;第四,要发挥特长,激发个性发展。
“有教无类”即全纳教育。“保学控辍”工作完全实现了零拒绝教育,所有辖区内适龄儿童,不分家庭、不分种族,都能接受到优质免费的义务教育,不断采取措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正式全纳教育的体现。
结束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研员,要做好一线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像孔子那样当老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辞辛苦,兢兢业业,讲究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于教研员而言,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我们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宝典,它说出了教育的真谛,道出了教育的真理。我们要领悟经典的精髓,常与大师做心灵对话,获得的将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幸福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017).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5(2):145~154.
[2]雷玲.(2013).教师要学孔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培青.(2009).中国教育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秦硕,女,白城市洮北区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员,教育硕士,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