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白菜缘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菜作为最普通的蔬菜 , 在吴昌硕、齐白石等颇具人民性和平民化倾向的大师笔下,因寄寓了饱满的感情和高超绝妙的才艺而熠熠生辉。
  吴昌硕说:“葱蒜鱼肉损肝肺,咬之不厌惟菜根。”他在一幅《墨菜》画中题到:“秋霜入菜根,菜根始得肥。菜根常咬能救饥,家园寒菜满一畦。如今画菜思故里,馋涎三尺湿透纸。菜味至美纪以诗,彼肉食者鸟得知。”有一次,其诗友沈石山向他索画,并特地嘱咐要画普通蔬菜。吴昌硕问为什么,答曰:“真读书者,必无封侯食肉相,只咬得菜根耳。”吴闻后“感慨系之”。他满足了诗友的请求,并在题画诗中说:“咬得菜根坚齿牙,……面无菜色愿亦足。”颇有意思的是,吴昌硕虽常画蔬菜,但他曾自嘲:“我之所以学画,是为了讨口肉饭吃吃。”因为当时在社会上刻印、写字通常只能吃到菜饭,而画画比较容易吃上肉饭。但他在吃上“肉饭”后,仍对菜根念念不忘,保持了“一耕夫来自田间”的本色。
  齐白石视白菜为菜中之王。他抓住白菜肥大、嫩白、翠绿之特点,画出的白菜,新鲜活泼,生机盎然。63岁题画白菜时写道:“余有友人尝谓曰:‘吾欲画菜,苦不得君所画之似,何也?’余曰:‘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其《白菜与辣椒》以极洗练的笔墨,把白菜的白嫩菜梗和鲜润叶片给画活了。画上题字:“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他还另有画白菜的题句:“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杏子坞老民咬菜根八十年香味犹清。”在他眼里,白菜显然意味着平民情怀,象征着朴素生活。
  有个小故事。一天早晨,齐白石上街买菜,见一个乡下小伙子卖的白菜又大又新鲜,就问:“多少钱一斤?”小伙子正要答话,仔细一看,这不是大画家齐白石吗?就笑了笑说:“您要白菜,不卖!”齐白石一听,不高兴地说:“那你来干嘛?”小伙子忙说:“用白菜换画。”齐白石明白了,就说:“用画换?可以啊,不知怎样换法?”小伙子说:“画一棵白菜抵一车白菜。”齐白石不由笑出了声:“小伙子,你可吃大亏了! ”“不亏,就这样换。”齐白石也来了兴致:“那就拿纸墨来。”小伙子买来纸墨,齐白石提笔抖腕,一幅淡雅清素的水墨《白菜图》很快就画出来了。小伙子接过画,从车上卸下白菜,拉起空车就走。齐白石忙拦住他笑笑:“这么多菜我怎么吃得完?”只拿了几棵白菜走了。
  郑午昌(1894年—1952年),浙江省嵊县人,也擅长画白菜,曾有“张荷郑菜”(张大千擅画荷花)之誉。1944年,郑在上海永安公司举办“郑午昌卖菜画展”,轰动沪上。他为白菜画作诗云:“一钱买数斤,一斤卖万千。菜价贵如此,相隔才半年。衮衮食肉者,哪知小民艰。”“龙门身价重荒年,一菜贵于买肉钱。总觉得时非素愿,万家茅屋几家烟?”郑午昌写菜咏志,反映了敌占区百姓的疾苦和愤世之情。其白菜画以画中菜数论价,展出的100幅菜图在一周内便告罄。郑将所得画款全部捐献给抗日团体和赈灾单位。1947年,他又作《清白家风》图,题诗:“荒园十亩旧离宫,浴露含霜碧几丛。莫道苦寒犹此色,本来清白是家风。”白菜的素净,在此成了洁身自好的标识。
其他文献
排队,在中国是最常见的现象了。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买块豆腐、肥皂也要排队的。甚至有做父亲的为待出嫁的女儿排队买高脚痰盂,因为排了太长时间,而且那队可不是太太平平排到跟前的,而是要拿出点力气推搡的,所以父亲便不甘心只买一个痰盂,就一气买了5 个,一个个摞成塔一样端回来再东家西家的问谁要一个。可邻家的女儿要么早就当妈了,要么还在门口跳橡皮筋。那一口气买了5个痰盂的父亲就只好听老婆数落来数落去。 
期刊
大凡读书人,都想读好书、长见识、增才干、添智慧。可不同的人读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读书像豆腐包,漏了精华,留下的是豆腐渣;也有的人读书像漏斗,进去了又漏出去,学习只是一个过程,没有结果;有的人读书像储存,记在了大脑里,可不知怎么用;还有一种人可谓用心良苦,求知如沙里淘金,苦苦读书寻找知识,可得到后却束之高阁不知运用……凡此种种,都是读死书,最终,读书死。  下厨做菜,将肉、蛋、菜适当组合,经过
期刊
不是所有的酒,你都能品出它的滋味来的。  官场的公宴,商家的应酬,冠盖如云,高朋满座。纵是仙醪之饮,却因与宴者心存功利,意在逢迎,美味佳肴大多白白填了酒囊饭袋。  能喝出滋味的,只有闲酒。  闲酒通常需闲人来喝。“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都是闲着没事,才向酒中讨醉,既免生闲气,又有良多趣味。  忙人只要有份闲心,也不妨喝点闲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期刊
说到汉语的“女红”,是英语一个sew(缝纫)所无法表达的。sew只是一个动词,而女红要从一个十分感性的层面来体会。  女红的红,没有玫瑰浪漫,也不及牡丹华丽,却如子规啼血,是针尖刺破指尖的殷红的血,一点一滴,潋艳而成。这样的红,非但不是超世脱俗,而且十分世俗,更需人间烟火的供奉。  千年百年,女红是开不败的花朵。在时光隧道捡起一只前世遗落的绣花荷包,拨开那岁月的尘埃,你会听得到隐藏其内很深很深的一
期刊
普洱,地名、茶名,或者说是名茶。因为普洱火了,所以很多人就跟着火了,原本不太景气的茶叶产业突然鸭子变天鹅,一些没有核实的传说也出来了:一说是有一个茶叶企业破产时没有钱安置职工,只有一仓库普洱,就给职工分茶叶。很多人不要,就把茶叶扔垃圾堆了。后来有港台人士前来收购,所有存茶的职工就都成了50万富翁,原来扔茶的那些人肠子都悔青了。有人要追究事情的真实性,没人能说出来。一般道听途说的东西都这样,没名没姓
期刊
初秋的一天,我驱车来到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在市中心一座仿古式建筑的大门上方,由中国前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所题“郑板桥纪念馆”几个大字,历历在目。纪念馆不大的天井内有郑板桥塑像(见图),还有水池、喷泉、花卉等,显得特别雅观。  郑板桥生平事迹展览分为:读书教馆、卖画仕游、作吏山东、罢官归里、艺术成就等几大部分,每个大部分内又分几个小部分,介绍得十分详细。以前我只知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以画
期刊
我喜欢过冬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老公在家里做了一大钵子猪肉虾米酱。每当老公要做酱时,他就起得很早,到菜场上去买上半斤海虾米,再称上一斤绞肉,配上红尖椒、黑芝麻和大蒜。别小看这普通的酱,其实成本不低,最主要是花功夫。老公熬酱心细,手也巧。如果稍不留神,火旺了一点,整个酱都会熬焦,那就前功尽弃了。  我们家吃饭时,老公总是用一个小的玻璃碟盛着酱端上来。有时老公忘记上酱了,女儿就直叫:“老妈把酱端上来吃。
期刊
前几天与老母亲一同看电视,当《动物世界》中播到猎狗妈妈回哺给小猎狗的场景时,老母亲又絮絮叨叨地给我讲起了小时候她常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在我们老家浙江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村民,男人早逝,寡母含辛茹苦将唯一的儿子养大,并帮他娶了媳妇。但这个不孝子有一个恶习,常常会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对母亲非打即骂。在田里干活母亲饭送晚了些要打骂,在家里母亲饭烧硬了些也要打骂,而善良的母亲却总是逆来顺
期刊
在我眼里只有最贴近于生活,且不加修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美味,比如宜昌的虾球和卤鹅颈、白帝城的水煮鱼、陕西的泡馍、昆明的过桥米线,然而在众多的美食中最令我痴迷的莫过于重庆老百姓最为熟知的食品——面条,重庆人管它叫小面。  面条本来是北方人的日常食品,火辣而机智的重庆人善于改良与包容。再加上重庆山多雾重,饮食偏于麻辣,不管什么菜品似乎都离不开花椒与辣椒,少了这两样东西便食之无味,寡淡如水,于是面条到了重
期刊
独自一人,我踏入了这个陌生的城市,陪在我身边的,只有灰灰的天空。寂寞,油然而生,寒冷,随之而来。看着空空的四壁,孤独感,不由自主的侵占了我的心,忽然觉得自己的世界,只剩下了灰白与黑暗。  我决定还是出去走走,伴着细细的雨丝,我穿行于一条又一条街巷,身边偶尔走过神色匆匆的行人,脚下偶尔踩到几片枯黄的落叶。路过一家糖果屋,橱窗里一颗颗穿着美丽外衣的糖果吸引了我的视线。我推门入内,顿时觉得一股香气包围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