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内及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的ERP研究

来源 :心理与行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6名母语为汉语的被试参加了一个混合语言的语义判断任务,关键词用汉语和英语呈现,然后重复这些词(语言内或者语言间)。比较词汇第一次呈现、语言内和语言间重复产生的N400波幅的差异发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内重复启动效应差异不显著,而两种方向的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存在不对称性,从英语到汉语的重复启动效应显著大于从汉语到英语的重复启动效应,这与双语表征的非对称模型不尽一致。
  关键词 双语者,重复启动效应,N400,N200,事件相关脑电位。
  分类号B845.1
  
  1 引言
  
  多于一种语言在记忆中的表征模式及其结构一直是双语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早期对双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语言是被表征在一个共有的记忆系统还是被表征在两个独立的记忆系统这一争论之上.但是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早期关于双语记忆组织的证据都可以用层次模型来解释。层次模型假定词汇表征在语言间是独立的.而概念表征则是共有的。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词汇和概念是怎样联结的又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Potter等人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模型.即单词联想模型(word association model)和概念中介模型(concept mediation model)。单词联想模型假定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L2)中的词必须通过与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LJ)中的词进行词汇水平的联结才能通达其概念,概念中介模型假定在词汇水平上语言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每种语言都可以直接通达概念.潜在的概念是语言间的加工中介。Potter等人比较了用L2进行图片命名以及将L1翻译成L2的反应时。单词联想模型预期翻译任务比图片命名的反应时要短。根据这个模型。图片必须先通过概念联系找回相应的L1词,然后再通过词汇联结将其翻译成L2词。但是。翻译仅仅只需从L1到L2的词汇联系过程。概念中介模型假定用L2进行图片命名与把L1翻译成L2的反应时应该相等,因为两种任务都涉及概念表征。在Pot-ter的研究中,两种任务的加工时间没有差别。该结果支持了概念中介模型。
  


  但是,造成Potter等人研究结果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他们研究中的参与者的两种语言均非常熟练.因而可以用一个共同的概念表征。在Kroll和Cur-ley的研究中,一组熟练双语者和一组与Potter等所用被试相比L2更不熟练的新手参与了实验,在将L1翻译成L2和用L2对图片命名的任务中.对于更熟练的那组双语者而言.两种任务的反应时相等。而新手组的数据则更适合单词联想模型。用L2命名图片比从L1到L2的翻译用了更长的时间。这些结果表明,初期双语者与熟练双语者可能通过不同的心理联结来通达两种语言的语义。
  


  根据自己的研究。Kroll和Stewart提出了修订的层次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RHM)。也称非对称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从L2到L1的词汇水平的联结比从L1到L2强,因而反向的翻译(6ackward translation,从L2到L1的翻译)倾向于通过词汇水平的联结,正向的翻译(forwardtranslation。从L1,到L2的翻译)则更多地运用比较慢的间接的路径,即通过概念水平的联结。所以。相对于正向翻译,反向翻译更快而且不易受语义变量的影响。Kroll和Stewart通过词汇翻译实验发现被试将L1翻译成L2的时间比将L2翻译成L1的时间更长.从而证明了这种不对称性。非对称模型得到很多研究的支持,但也有一些研究对其反向翻译是通过词汇路线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先前的大多数研究的共同问题是他们在考察双语表征时,都附加了一个额外的任务,如翻译或者图片命名。而这些外在的任务不可质疑地对记忆过程敏感,并且在从词汇和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时或者之后会参与额外的加工策略,这些额外的加工策略可能会对词汇或语义加工造成混淆。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RP)技术研究语言内和语言间的重复效应,这种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被试进行反应的条件下研究语言加工,因而可以大大减小额外任务的影响。另外,汉语是表意文字,与西方国家的拼音文字无论从构字部件还是整体结构上均无相似之处。汉英双语者的语言表征模式是否有其特殊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重复启动效应被认为是由于重复呈现。一个词的一个或者多个潜在表征变得容易获得了。语言间的重复启动效应表明一个词和它的对译词至少在一些的潜在表征上具有共享性。本研究用立即重复范式,通过比较词汇的第一次呈现、语言内和语言间重复产生的ERP成分的差异来进一步考察不熟练汉英双语者的语言表征模式。根据非对称模型。L2与概念联系比较弱.因而重复效应应该更大,也就是英语的语言内重复比汉语的语言内重复效应更大;另外,由于反向的翻译倾向于通过词汇水平的联结,而正向的翻译则更多的通过概念水平的联结,因而两种方向的重复启动效应应该存在不对称性,从L2到L1的重复启动效应应该大于从L1到L2的重复启动效应。
  
  2 方法
  
  2.1被试
  16名母语为汉语。L2为英语的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其中男10名,女6名,年龄为23~27岁,平均年龄为24岁)参加了这个实验.这些被试身体健康,视力正常或矫正后视力正常,右利手,无神经损伤史。每个被试实验后获得一定的报酬。所有被试都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英语学习时间平均为11年。英语水平为国家四级以上水平。每个被试用十点量表评定了自己英语和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被试对L2的各项能力的评分都小于L1.说明L2的熟练程度低于Ll,但是对L2各项能力的评分都不小于5,被试都有足够的L2知识来参加实验(见表1)。
  


  
  2.2实验材料
  从初中和高中英语课本上找出318个名词,词的长度为3~10个字母。将其翻译成中文,中文词均是双字词。让16名大学生对这些英文词和中文词的熟悉度进行五点量表(1.非常不熟悉,2.比较熟悉,3.一般熟悉,4.比较熟悉,5.非常熟悉)评定.剔除中英文词中熟悉度小于3的词,这样共选出240对词用于本研究。这些英语词及其汉语对译词在语音和词形上很少重叠,并且大多为具体词,有明确的意思。此外,还有27对具有对译关系的表示身体部位的词。
  
  2.3脑电记录
  实验仪器为美国Neuroscan公司生产的ERP系统。被试戴上Neuroscan公司生产的64导银/氯化银电极帽,导联方法采用国际10-20系统(见图1)。参考电极为左右因素乳突的平均,前额发际下1cm处接地。同时在眼眶周围记录水平眼电(HEOG)和垂直眼电(VEOG)。模拟滤波带通为0.05。 100Hz,连续记录EEG,采样率为500Hz,头皮电阻小于5KΩ。分析时程为刺激呈现前100ms到刺激呈现后1000ms,刺激前100ms做基线矫正,波幅大于+100uv者视为伪迹被剔除。离线式叠加处理。
  
  2.4实验程序
  将240对中英文词分成由40对由对译词组成的六个相同的词表,其中四个词表作为关键词,共160对,每种条件(L1-L1;L2-L2;L1-L2;L2-L1)40对(对这些词进行了成对随机);两个作为填充词表,其中一个词表中的汉语词作为汉语填充词,另一个词表中的英语词作为英语填充词。共有80个,其中英语词40个,汉语词40个。对这些词表进行了拉丁方设计。每个词在每种条件下均出现一次,这样共形成了六种不同的实验词表。被试在隔音、亮度适中的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实验。坐在距离显示器大约80cm的椅子上。给每个被试呈现六个实验词表中的一个词表.包括160对重复或具有对译关系的中英文词(关键词)和伪随机(不插入关键词之间)插入的80个没有对译关系的填充词,填充词是为了减少被试的期望。另外,为了保证对单词的语义加工,又加入了54个(27个英语词以及其汉语对译词)表示身体部位的词(例如,手-arm),插入方式同填充词。
  这些词为黑底白字,一个汉字的视角为1.64°(宽)×1.78°(高),英语词中每个字母的视角为1.28°(高)×0.64°(宽),这些词在屏幕的中央呈现,每次呈现一个,呈现时间为400ms,两个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SOA)为1700ms。被试判断这个词是不是表示身体的一部分的词.无论是中文词还是英文词,只要表示身体的一部分,被试就要尽可能快地按反应盒上的1键,对于其它的词则不需要做出任何反应。反应手在被试之间进行了平衡。
  实验过程中有三次休息,每次休息一分钟。当屏幕中央出现一张告知被试可以闭目休息的图片时。被试开始休息,当出现“嘟”的一个声音后,休息结束。除准备时间之外,整个实验大约需要16分钟。
  
  2.5数据分析与统计
  由于身体部位词是为了保证被试进行语义加工而插入的词,而实验主要关注那些关键词的分析。所以对身体部位词只进行了正确率和反应时的计算。而那些为了减小期望而插入的80个词.没有参与任何计算。
  为了考察语言内以及语言间的词汇加工。对六种条件下(L1第一次呈现。L1语言内重复。L1语言间重复,L2第一次呈现,L2语言内重复,L2语言间重复词汇)的中英文词分别叠加。并对16名被试进行了总平均,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图2是三种重复条件下的L1词形成的ERP波形.图3是三种重复条件下的L2词形成的ERP波形。为了便于比较,第一次呈现的词只包括那些接下来为语言内重复条件下的词汇,那些接下来为语言间重复条件的第一次呈现词没有参与叠加。
  从原始波的ERP的波形上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在各种条件下产生了一些早期成分,先出现了一个N1成分,峰值大约在80ms,接着产生了一个早期正成分(P1),峰值大约出现在150ms,紧接着出现了一个N200成分(主要在前部电极点出现,后部很小或者没有),峰值大约出现在200ms,跟随着N200的是一个广泛分布的负走向的波,峰值出现250~500ms之间(简称N400)。
  N400成分.是一个中间一顶叶分布的负走向的波.在刺激呈现后大约400ms波幅达到最大。很多先前的研究证明它对语义加工敏感。当先前呈现的词与目标词为语义相关关系时,对目标词的加工产生的N400波幅减小。在一个实验中,词汇第二次呈现比第一次呈现产生更小的N400。N400之前的N200成分可能反应了词形系统的重复效应。根据文献以及对本实验得到的总平均图的仔细观察,分析了两个时间窗口:150~250ms和250~500ms。通过平均波幅对ERP波形进行量化。除了关注重复条件这个因素以外,还考察了左右(左半球。中线。右半球)以及前后(额、额一中央、中央、中央一顶部、顶部)两个因素,共选取了15个电极,额区:F3、FZ、F4,额中央:FC3、FCZ、FC4,中央:C3、CZ、C4,中央一顶部:CP3、CPZ、CP4。顶部:P3、PZ、P4。其中F3,FC3,C3,CP3,P3属于左半球,FZ,FCZ,CZ,CPZ,PZ属于中线,F4,FC4,C4,CP4,P4属于右半球,详见图1。对原始波进行了6(重复条件)×3(左右因素)×5(前后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本文统计中p值均经过Greenhouse-Geisser校正。
  为了进一步分析语言内和语言间的重复效应,对差异波进行了计算,差异波的优点是它可以减去两种条件下的共同部分。只留下存在差异的部分。差异波是从第一次呈现词叠加出的ERP波形中减去同一语言的语言内或者语言间重复词叠加出的波形得到的。这样就形成四种波形:L1语言内重复,L1语言间重复,L2语言内重复,L2语言间重复(参见图4)。对差异波进行了4(重复条件)×3(左右因素)×5(前后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行为数据
  对表示身体部位词反应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对表示身体部位的中文词反应的正确率为92.13%.对表示身体部位的英文词反应的正确率为60.19%.对中文词和英文词反应的正确率差异显著,t(862)=11.87,p<0.001;对表示身体部位的中文词反应的反应时为593.21ms。对表示身体部位的英文词反应的反应时为718.40ms。中英文的反应时差异显著,t(656)=13.21,p<0.001。
  
  3.2ERP数据
  3.2.1N200
  对N200的平均波幅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复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5,75)=5.61,p<0.01。L1第一次呈现词、L1语言内重复词、Ll语言间重复词、L2第一次呈现词、L2语言内重复词、L2语言间重复词产生的平均波幅依次为:3.58uV、1.941uV、3.59uV、4.31uV、3.15tuV、3.73uV,用LSD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在0.01水平上,L1语言内重复词产生的N200波幅比其它条件下更负。左右因素、前后因素的主效应都不显著。左右因素:F(2,30)=0.30,p>0.05;前后因素:F(4,60)=0.60,p>0.05。
  左右因素和重复条件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0,150)=1.54,p>0.05;前后因素和重复条件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20,300)=3.39,p<0.05,但是对之进行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每种条件在前后各个水平上产生的平均波幅的差异均不显著。
  3.2.2N400   对N400的平均波幅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复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5,75)=7.49,p<0.01。L1第一次呈现词、L1语言内重复词、L1语言间重复词、L2第一次呈现词、L2语言内重复词、L2语言间重复词产生的平均波幅依次为:0.961uV、3.64uV、2.46uV、2.07uV、4.47uV、1.89uV,用LSD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的结果表明,L1第一次呈现词产生的N400波幅比语言内重复词(p<0.01)和语言间重复词(p<0.01)产生的平均波幅更负,L1语言内重复词与语言间重复词产生的平均波幅差异不显著(p>0.05);在0.01水平上,L2第一次呈现词和语言间重复词产生的平均波幅比语言内重复词产生的平均波幅显著更负,但L2第一次呈现词与语言间重复词产生的平均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左右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F(2,30)=0.09,p>0.05;前后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4,60)=5.26,p<0.05。额区、额一中央、中央、中央一顶部和顶部的平均波幅依次为:1.22uV、1.981uV、2.30uV、3.10uV、4.30uV,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在0.05水平上,额区、额一中央、中央产生的N400波幅大于中央一顶部,额区产生的N400波幅大于其它部位。
  左右因素与重复条件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10,150)=4.66,p<0.01,但是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每种重复条件在左中右半球上产生的平均波幅差异均不显著;前后因素与重复条件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20,300)=5.63,p<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L1和L2第一次呈现及语言间重复条件下。在0.05水平上,前部电极额、额一中央、中央产生的N400的波幅大于后部电极(中央一顶、顶部),L1和L2语言内重复条件下,在0.01水平上,只有额区产生的N400的波幅显著大于其它部位。
  为了进一步考察语言内以及语言间的重复效应,对差异波的波幅进行了分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重复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3,45)=6.69。p<0.01。L1语言内重复、L1语言间重复、L2语言内重复、L2语间内重复产生的平均波幅分别为:一2.66uV、-1.49uV、-2.39uV、0.17uV,多重比较(LSD)结果表明,Ll语言内重复与语言间重复产生的N400波幅差异不显著(p>0.05);L2语言内重复与语言间重复产生的N400波幅差异显著(p<13.01),语言内重复比语言间重复产生的平均波幅更负:L1语言内重复与L2语言内重复产生的波幅差异不显著(p>0.05);L1语言间重复与L2语言间重复产生的波幅差异显著(p<0.01),L1语言间重复产生的波幅更负(p<0.01),也就是从L2到L1的重复启动量要大于从L1到L2。左右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2,30)=9.03,p<0.01。在0.01水平上,中线电极上产生的N400波幅显著大于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1.49uV,右半球:一1.351uV,中线:-1.95uV);前后因素也存在显著的主效应,F(4,60)=7.09,p<0.01。额、额一中央、中央、中央一顶部和顶部的平均波幅依次为:-1.01uV、-1.56uV、-1.88uV、-1.97uV、-1.54uV,用LSD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中央电极上产生的波幅显著大于中央一顶(p<0.05)和顶部(p<13.01),在0.01水平上,额一中央电极上产生的波幅显著大于顶部和额部。
  左右因素与重复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F(6,90)=3.59。p<0.05。对之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L1和L2语言内重复条件下在中间电极上产生的N400波幅大于左半球(p<0.05)和右半球电极(p<0.01)上产生的波幅,语言间重复条件下的L1和L2词在左中右半球上产生的波幅相差很小。前后因素与重复条件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12,180)=4.38,p<0.01,简单效应的分析发现,在p<13.01水平上,L1、L2语言内重复条件下在额一中央、中央以及中央一顶部电极上产生了比顶部更负的N400波幅。中央(p<0.01)以及中央一顶部(p<0.05)电极上产生的N400波幅比额部更负。
  从总平均图上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内重复条件产生的N400的潜伏期有一定的区别,在其它条件下,N400的潜伏期没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只对L1语言内重复和L2语言内重复的N400的潜伏期进行了2(重复条件)×3(左右因素)×5(前后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汉英语言内重复产生的N400的潜伏期不存在显著差异,F(1,15)=0.07,p>0.05;左右的主效应不显著,F(2,30)=0.77。p>0.05:前后的主效应也不显著,F(4,60)=0.22,p>0.05。前后与重复条件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F(4,60)=0.88,p>0.05;左右与重复条件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F(2,30)=1.52,p>0.05。
  
  4 讨论
  
  本文通过比较语言内及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的大小来考察了不熟练中一英双语者如何加工他们的L1与L2。在150~250ms的时间窗口内,L1语言内重复词产生的N200波幅最大,其它条件不存在显著差异。N200被假定为与认知控制有关(包括反应抑制、反应冲突和错误监控),认知控制可被看作执行控制的一部分。N200的出现表明用来决定反应与否的信息可能已经被分析了。根据文献。N200可能反应了词形系统的重复效应L1语言内重复产生的N200波幅最大,可能是由于L1的熟练程度比L2高.因而对词形的加工速度较快.语言内重复使L1词形的加工更易。因而在不需要做出反应的情况下则需要更强的抑制控制。
  在N400的时间窗口下,L1第一呈现词产生了最大的N400波幅,语言内重复产生的波幅最正,语言间重复产生的波幅在二者之间。L2词的第一次呈现和语言间重复产生的N400波幅比语言内重复产生的波幅更负,但第一次呈现与语言间重复没有显著差异。对差异波的分析表明,L1与L2语言内重复效应差异不显著,L1与L2语言间的重复效应差异显著.L1语言间的重复启动产生的波幅更负.也就是从L2到L1的重复启动量要大于从L1-L2的重复启动量。两种方向上的重复启动存在不对称性。
  两种语言的语言内重复差异不显著,更符合概念中介模型,概念中介模型假定在词汇水平上语言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每种语言都可以直接通达其概念。潜在的概念是语言间的加工中介,因而两种语言的语言内重复差异不显著,但是这个模型无法解释语言间重复存在的不对称性。
  Alvarez等人的研究得出L2的语言内重复启动 更大,他们通过非对称模型来解释这一结果,认为由于L2词汇表征与概念表征的联结较弱,加工一个L2词需要先激活其L1对译词的词汇表征,所以L2语言内重复不仅从L1和L2的词汇水平上的重叠获利。还从L1和L2的语义水平上的重叠获利.而L1语言内重复缺少启动L2词汇表征这一过程。不能从L1和L2的词汇水平上的重叠获利,因而获利更少。本研究与Alvarez等人的研究所用的实验范式相同,却得出两种语言的语言内重复启动效应相等的结果,如果用Alvarez等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结果,就会得出L1和L2的词汇表征与概念表征的联结相等,这与两种方向上的语言间重复存在不对称性有冲突。
  Hemandez等人利用图片命名的重复启动范式对西班牙一英语双语者进行的研究发现西班牙语(L2)的语言内重复启动更大。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弱势语言的词目(Zemma)水平与词汇一语音水平的联结较弱,通过重复更加增强了这种联结,因而启动效应更大。他们还认为语言内重复与语言间重复启动由不同的机制调节。很多研究者也认为语言内启动可能发生在词汇水平,而语言间启动则是词汇后整合的过程。本研究得出两种语言的语言内重复启动效应相等。可能是由于实验中所用的英语词均为熟悉度较高的词。英语和汉语词的词目水平与词汇一语音水平的联结相差不大,因而语言内重复启动效应相等。
  语言间的重复启动存在不对称性,从L2到L1的重复启动量要大于从L1到L2,符合RHM的理论观点。这种理论认为,双语者在获得他们的L2时。依赖于他们的L1来获得概念,双语者学习L2的方式造成的结果是所有的L2词都与L1词存在联结,但是所有的L1词没有必要与L2联结,因而。从L2到L1的词汇水平联结比从L1到L2强,反向的翻译(L2-L1)倾向于通过词汇水平的联结。而正向的翻译(Ll-L2)则更多的运用比较慢的间接的路径。即通过概念水平的联结。因而加工一个L2词。需要先激活这个L2词的词汇表征,再激活其L1对译词。最后再激活它们共享的语义表征。而加工一个L1词,只需激活其词汇表征,然后再激活其概念表征。所以,当一个L1词跟随在其L2对译词之后呈现时,他们在词汇及语义水平上迅速重叠,而当一个L2词跟随在其L1对译同之后呈现时。这个L2词需要先激活其L2词汇表征,再激活其Ll对译词。这个额外的加工过程使得从Ll到L2的重复启动更困难。因而重复启动量更小。L1语言内重复与语言间重复差异不显著也可以从这点找到根据。因为两种条件都被假定涉及词汇及语义水平的重叠。L2语言内的重复效应大于语言间的重复效应.因为语言内重复涉及词的物理属性、词形以及语义水平的完全重叠,而语言间重复只在语义水平上重叠。
  被试是否使用了影响语言内重复以及语言间重复加工的一些策略?Altarriba的研究表明一些研究中发现的语言间启动可被认为是启动刺激(一种语言)和目标刺激(另一种语言)之间的长的时间间隔造成的。她认为即便300ms的时间间隔已经足够翻译启动刺激或者使用其它策略。本实验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700ms,很难排除被试使用了翻译策略,但是因为本实验不要求对那些关键词进行反应.而且还加入了一些为了减小期望而不重复的词.所以被试没必要将每个词汇都进行翻译。
  本研究不要求被试做任何反应,能有效减少额外的加工策略对语义加工的影响,但是也因此缺少行为数据,因而不能从行为数据上给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以支持,只能通过与其它行为研究的结果进行对照来解释,这是本研究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部分支持了双语加工的非对称模型。两种语言的语言内重复启动效应差异不显著,这与根据非对称模型提出的预期不同,语言内重复启动与语言重复启动可能由不同的机制调节。两种方向的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存在不对称性,从L2到L1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大,说明对于中英不熟练双语者而言。加工L2仍需要与L1的词汇表征相联结才能通达语义概念表征,这又与非对称模型的预期相一致。
其他文献
摘要 以220名5~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了幼儿策略选择和策略执行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5~6岁幼儿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加法算术题,包括5种基本加法类型与3种数数亚类型。(2)幼儿主要选择支持性策略。(3)5~6岁幼儿策略执行呈多样性特点,各策略的执行正确率与速度不相同。(4)题目难度对幼儿的策略选择与执行存在影响。  关键词 加法策略,策略选择,策略执行,幼儿。  分类号 B8
期刊
摘要 归纳推论一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做出较多的归纳推论,而较少做出演绎推论,但这种社会推论倾向亦受到了文化及语言的影响。本研究目的是检验该现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采用Maass等人提出的研究范式,在一个实验中同时引发被试做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推论,使用特别选取的特质形容词和相应的行为信息,用录音呈现实验材料。因变量为:(1)正确再认实际呈现过的材料;(2)正确拒绝没有呈现过的材
期刊
摘要 以广东省佛山市“升中”考试为例,分析和探讨如何选用合适的等值设计与方法来解决普教“升中”考试不同地区分数转换的问题。采用非随机组锚测验等值设计对三种经典测验等值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Tuck-er线性等值方法最优,Levine线性等值方法次之,等百分位等值方法(频数估计)不适合此类等值。等值方差分析表明题型与等值方法具有交互作用,这说明不同的题型宜选用不同的等值方法来进行等值。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采用Ponser的实验范式,以判断“壹”到“玖”的汉字数字奇偶为任务,探讨不同提示线索时在注意条件与非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NARC效应)。实验结果发现:(1)当有效提示线索为80%时,注意条件下汉字数字出现了SNARC效应,而非注意条件下对汉字数字的加工没有出现SNARC效应;(2)当有效提示线索为50%时,在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汉字数字都出现了明显的SNARC效应。结果表
期刊
摘要 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为有利于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的开展,选定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中文版修订。以初中二年级学生884人(男生468人,女生416人)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共提取11个因子,其中外部保护因子7个,心理韧性特质因子4个,各个题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在0.34~0.88之间,各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在0.62~0.84之
期刊
摘要 以判断正误的得分和原因解释的得分作为测量指标,以90名儿童为被试,采用信念状态推理任务来考察3~5岁儿童对信念状态推理的偏差状况。结果表明在信念状态推理任务中,儿童对他人信念的推理都受到自身信念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当儿童与他人信念状态相同时推理成绩更高。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支持表征不可通达假设。  关键词 心理理论,信念,偏差,儿童。  分类号 B844.1
期刊
摘 要 以5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测试,用公共演讲作为应激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旨在探讨急性心理应激对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理应激后内向组和情绪稳定组TNF-α的明显升高,其余变化均不显著。这说明急性心理应激引起内向、情绪稳定的个体自然免疫增强的现象较明显,而
期刊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116029)(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心理系,迈阿密45056)    摘要 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法考察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溺爱性和放任性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对3~5岁不同活动性儿童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3~5岁不同活动性的男孩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差
期刊
摘 要 以128名小学2~5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BST实验任务,对策略成功基础率变化进行控制,探讨了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差异和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在策略成功基础率变化的情况下,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存在年级差异,表现为2年级儿童策略适应性水平低于3年级儿童,2、3年级儿童策略适应性水平低于4、5年级儿童。(2)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发展存在阶段性,儿童在小学2、5年级内策略适应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这
期刊
摘要 采用语音启动技术,以第二语言为汉语的4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语音在维一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维吾尔族被试在命名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中都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语义启动效应只出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结论:语音在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而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通达。  关键词 语音自动激活,语义通达,熟练程度,母语经验。  分类号 B842.5    1 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