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作文看多了,就会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写难忘的事一般就是妈妈带着去看病,或者学骑自行车,再不就是钓鱼,很难看到点新鲜内容。不会选材,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问题之一。细想也不能全怪学生,现在的学生整天被各种作业包围着,课后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即使生活中有些“小浪花”也没有心思去领略它的美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或大或小的精彩,更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增加生活体验,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一、丰富体验,帮学生积累生活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学校生活也有很多值得记录的瞬间,比如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还有各种比赛、大扫除,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生活画面和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储存写作素材。
当然,学生都写学校的各种日常生活,取材比较片面,不够有新意,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增加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每次上课,笔者都会在预备铃之前进教室,和同学们欣赏一些作文片段,在大家都习惯了之后,一天,笔者迟迟没有到教室。之后笔者让学生以《今天,老师迟到了》为题写作文,同学们果然写得很好:有在作文中猜测老师迟到的原因的;有写老师迟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的……愚人节前一天,笔者布置的作业是“明天看谁愚人的次数多,谁被愚的次数多”。节日那天,同学们绞尽脑汁,各种愚人的招数尽显其智慧,竟然有人把笔者也愚了。后来学生在作文中把“愚人”的得意和快乐,还有被愚的表现和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学生只要亲身经历,产生感受,就有新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二、无痕引导,让学生真实表达
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还要引导他们把这种体验及时记录下来,调动他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想说并且说好。除了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事情写清楚,针对不同的事情,在一篇作文中指导某一个方面,这样几次作文课下来,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整体提高。
课堂上常会有一些小意外,如能及时引导,这些小意外就成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成就了学生的好作文。有一次上课,笔者拔下白板专用笔的笔帽时,一滴蓝墨水溅到了笔者脸上,手上。有几个胆大的同学笑了起来,其他同学则睁大了眼睛看着我,那眼神分明像等待看一场好戏。“老师毁容了!”同学们都笑了,笔者接着说:“你们刚才在想什么呢?”有同学说:“想看看老师会不会发火。”还有人说:“我们笑了,等着挨批评。”……笔者接着问:“谁能告诉老师,老师现在脸上是什么样子?”“眼睛下面有好大一块蓝斑。”“像长了一个大大的蓝痣。”“像一只蓝色的蝴蝶落在脸上!”“有同学用上了比喻,一只蓝蝴蝶应该很漂亮。谢谢你这么夸老师!”也许是有了笔者的表扬,同学们越说越劲,越说越形象,从形象说到大小,又把它想象成各种事物。
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种表达的氛围,有可以说的内容,同时每个问题都指向某一方向,学生说得有条理。果然,那篇习作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一直想到“师生同乐”,大家都写得很好。
一次我们打算下午去海边实践基地,上午同学们上课时心不在焉,笔者就和同学们交流了几个问题。“大家都做了哪些准备?”“比一下,谁的包最大?”“今天上课时,大家都什么表现?”“想象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一篇篇情感真挚、形象生动的习作也随之涌出。
学生的表达源于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选择了合理的切入口,那就不怕学生不会表达。
三、关注人物,让习作精于细节
有了很好的素材,能把一件事说具体明白还不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事写细腻,写出独特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关注作为事情进行主体的人。一个学生在经历了给作家凌岚戴红领巾之后,记下了事情的经过,习作写出了自己“激动”“紧张”“感激”的心情变化,但总觉得没有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具体。究其原因,笔者发现该学生在描写这件事情中忘了写一个重要的人物——凌岚。怎样把自己的心情变化和凌老师联系起来呢?笔者提醒她,初见凌老师和近距离感受凌老师时,觉得凌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后来修改之后,她写了初见凌老师时被她时尚又得体的穿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吸引;后来因为紧张,不会系红领巾时,凌老师鼓励的笑容,优雅的举止给了她温暖……加上这些细节,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跃然纸上。这样,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就有机地渗透在事情进行的各个环节之中,像一条线一样串起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文章更加紧凑、耐讀。
综上所述,有了生活的积累,再加上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表达就会越来越顺畅,也会越来越喜爱写作。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一、丰富体验,帮学生积累生活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学校生活也有很多值得记录的瞬间,比如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还有各种比赛、大扫除,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生活画面和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储存写作素材。
当然,学生都写学校的各种日常生活,取材比较片面,不够有新意,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增加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每次上课,笔者都会在预备铃之前进教室,和同学们欣赏一些作文片段,在大家都习惯了之后,一天,笔者迟迟没有到教室。之后笔者让学生以《今天,老师迟到了》为题写作文,同学们果然写得很好:有在作文中猜测老师迟到的原因的;有写老师迟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的……愚人节前一天,笔者布置的作业是“明天看谁愚人的次数多,谁被愚的次数多”。节日那天,同学们绞尽脑汁,各种愚人的招数尽显其智慧,竟然有人把笔者也愚了。后来学生在作文中把“愚人”的得意和快乐,还有被愚的表现和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学生只要亲身经历,产生感受,就有新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二、无痕引导,让学生真实表达
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还要引导他们把这种体验及时记录下来,调动他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想说并且说好。除了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事情写清楚,针对不同的事情,在一篇作文中指导某一个方面,这样几次作文课下来,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整体提高。
课堂上常会有一些小意外,如能及时引导,这些小意外就成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成就了学生的好作文。有一次上课,笔者拔下白板专用笔的笔帽时,一滴蓝墨水溅到了笔者脸上,手上。有几个胆大的同学笑了起来,其他同学则睁大了眼睛看着我,那眼神分明像等待看一场好戏。“老师毁容了!”同学们都笑了,笔者接着说:“你们刚才在想什么呢?”有同学说:“想看看老师会不会发火。”还有人说:“我们笑了,等着挨批评。”……笔者接着问:“谁能告诉老师,老师现在脸上是什么样子?”“眼睛下面有好大一块蓝斑。”“像长了一个大大的蓝痣。”“像一只蓝色的蝴蝶落在脸上!”“有同学用上了比喻,一只蓝蝴蝶应该很漂亮。谢谢你这么夸老师!”也许是有了笔者的表扬,同学们越说越劲,越说越形象,从形象说到大小,又把它想象成各种事物。
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种表达的氛围,有可以说的内容,同时每个问题都指向某一方向,学生说得有条理。果然,那篇习作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一直想到“师生同乐”,大家都写得很好。
一次我们打算下午去海边实践基地,上午同学们上课时心不在焉,笔者就和同学们交流了几个问题。“大家都做了哪些准备?”“比一下,谁的包最大?”“今天上课时,大家都什么表现?”“想象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一篇篇情感真挚、形象生动的习作也随之涌出。
学生的表达源于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选择了合理的切入口,那就不怕学生不会表达。
三、关注人物,让习作精于细节
有了很好的素材,能把一件事说具体明白还不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事写细腻,写出独特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关注作为事情进行主体的人。一个学生在经历了给作家凌岚戴红领巾之后,记下了事情的经过,习作写出了自己“激动”“紧张”“感激”的心情变化,但总觉得没有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具体。究其原因,笔者发现该学生在描写这件事情中忘了写一个重要的人物——凌岚。怎样把自己的心情变化和凌老师联系起来呢?笔者提醒她,初见凌老师和近距离感受凌老师时,觉得凌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后来修改之后,她写了初见凌老师时被她时尚又得体的穿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吸引;后来因为紧张,不会系红领巾时,凌老师鼓励的笑容,优雅的举止给了她温暖……加上这些细节,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跃然纸上。这样,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就有机地渗透在事情进行的各个环节之中,像一条线一样串起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文章更加紧凑、耐讀。
综上所述,有了生活的积累,再加上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表达就会越来越顺畅,也会越来越喜爱写作。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