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重回正轨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eo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对中国的高铁梦想来说,还是对中国经济来说,过去的一年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年。
  在被废弃闲置很久之后,华北地区霸州周边的农田里迅速出现铁路大桥、高架路轨和一排排整齐的工人宿舍。广袤的田野即将成为中国高铁网络中的一环。
  这与2011年下半年相比是一个急剧转变,那时,一起严重的动车事故使人们对已建成铁路的质量产生质疑,中国果断叫停高铁计划,中断了几乎全部新投资。
  高铁投资和基础设施开支的再度上升始于去年年中,它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一个关键因素。据估计,周五北京发布的最新经济增长数据会显示出中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长速度加快,打破连续两年来增长减速的态势。
  2012年全年的增长率可能会不到8%,是10多年来的最低点,但最后一个季度的良好势头使投资者乐观地认为,中国今年将重新成为世界上增长最为强劲的大经济体,有助于弥补欧美的困境。
  法国巴黎银行驻北京的经济学家彭程说:“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而言,2011年底大概是状况最差的时候。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升显然是经济反弹的主要推动力。”
  投资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约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于消费和出口之和。铁路建设只占大约2%,但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它激发了对钢铁的需求,影响着商界情绪。
  霸州是距离北京一个小时车程的小城市,曾处于2011年取消高铁项目举措的风口浪尖。这里原本要建成天津至保定铁路线上的一个车站,但一夜之间,修路工人数量从600人减少到20人。
  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透露:“高铁停建后,包括国有钢铁厂在内数以千计的公司减产。这些公司向有关部门发出呼吁说:‘如果我们不回去修高铁,那我们就完了,工人就拿不到工资。’”
  政府最初并不急于恢复建设。2011年底,政府发布报告点名批评了一批官员和企业不严格执行安全标准从而导致了动车事故。对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腐败案的调查也给铁路修建计划带来冲击。
  但在2012年初,随着经济增速减缓的严重性日益明朗,中国当局表示,是时候恢复铁路投资了。
  这个姿态很快转化成铁道部预算的屡次提高,从年初的4000亿元人民币一直增加到年底的5000多亿元人民币。下半年的投资骤增,9月和10月同比上升80%。
  现在高铁列车的运行速度比以前稍稍下调,已经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王梦恕说,中国的高铁繁荣势必持续若干年,“我们的铁路还远远不足,还需要修建更多的高铁线路”。
  他指出,中国有13亿人口,铁路线总长9.3万公里,而美国的人口(3亿)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铁路线总长(23万公里)却是中国的两倍多。
  最近,霸州的铁路工地再次变得悄无声息,但这是由中国北方冬季的严寒天气所致。一名保安在一座30米高的铁路桥的桥墩旁表示,预计工人们会在2月份的中国农历新年后全数返回。这座桥是在严寒天气到来前不久修建的。
  這场铁路建设热潮也开始改变全国各地城市居民的每日通勤。中央规划部门去年批准了60多条地铁和轻轨线路的建设。北京地铁上月开通了4条新线或原有线路的延长线,开通后仅几小时就挤满了乘客。
  然而,单纯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不利之处。随着铁路网规模逐渐扩大、已经建成的铁路越来越多,新投资的增速将不可避免地放缓。彭垦表示,实际上,2013年可能代表着铁路建设的顶峰。
  责编:谭震
其他文献
所谓“传媒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能够赢得受众信任与信赖的各种专业品质和能力的总和。它是受众在接触新闻媒体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形成的对媒体信誉度和影响力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公信力是传播效果的保证,也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公信力建设的关键在于,既要让自己的新闻传播内容具有可读性和可信性,又要在整个新闻传播和整体媒介形象上给受众以积极的认同和评价,这就需要在报道客观、
期刊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一直面临一个尴尬,那就是因为受到语言和习惯的限制,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出版物很难进入主流渠道。  但在英国,这种尴尬已经大大缓解,在几代对外发行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的出版物已经以崭新的面貌走进了主流渠道。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新春贺词中所提及的“农历蛇年到来之际,在英国的庆祝活动将再次提醒人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华人社区对英国的巨大贡献。”正是对中国文化走入英国社会
期刊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迈向新的历史进程,中国主流媒体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人民日报》微博的“粉丝”高涨,到《新闻联播》抢领导人镜头的“光屁小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主流媒体的新气象新变化都成为了人们最近热议的话题。毋庸置疑,一提到以《人民日报》、《新闻联播》、新华社等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无论境内还是境外的受众都会产生相当的权威感与厚重感,因为这些主流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执政党和国家意志
期刊
不久前,从朋友那里读到一本由中国《文汇报》常驻巴黎记者郑若麟用法文撰写的《和你一样的中国人》一书(下称《和》,目前尚无中文译本)。读完原文后,不禁拍案叫绝。对“法语世界”读者来说,该书不啻是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一阵“及时雨”,一捧“雪中炭”。作者以中国上海人特有的“润物细无声”般的细腻、耐心、周到,不仅解答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各种疑问、猜测,甚至舒缓了一些西方人对华的愤懑乃至仇视情绪。这样看来,《和》自2
期刊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和中国行动与主张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一种有别于国际报道和外事报道的涉外新闻报道,日益成为区域媒体不可忽视的主角。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涉外新闻报道”首次出现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3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中:“采编涉外新闻报道,要遵守我国涉外法律和我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贯彻我国对外政策。”对近两年中
期刊
1992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开播国际卫星电视频道,即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从1992年到2012年这二十年中,我国对外播出的电视频道在播出语言和频道类型都大为丰富。仅中央电视台就开播了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国际频道,其中既有综合频道,还有英语新闻频道和英语纪录频道等专业频道。开办对外电视频道的主要目标是传递中国声音和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理解
期刊
如何增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对我国新闻媒体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笔者曾以驻外媒体记者身份在拉美的墨西哥工作两年,并参与对秘鲁、古巴等国的报道,回国以后继续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因此,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  在拉美地区,大的媒体主要掌握在所在国利益集团手中,中国在当地的形象,基本上由西方媒体打造而成,片面、曲解是关于中国报道的主要特点。当地媒体涉华报道多以负面内容为主,甚至随声附和渲染“中国威胁”
期刊
威廉·布隆代尔在他的畅销书《〈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中建议各位记者抛弃“无聊的数据和滔滔不绝的专家讲话”去讲一个好故事吸引读者。可对于大多数的经济新闻记者和编辑来说,和“无聊的数字”打交道是每天的家常便饭,要在一些常规经济报道的间隙采写出一个好故事,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其实,“讲故事”只是一个形式,其精髓是新鲜生动的事实和贴近生活的直观表达,以及由小见大的手法,这些也可能成为一篇经
期刊
中国人重视自己的文化,但是如何传播才能让不同语言的受众轻松接受?笔者认为,与其加大力气,刻意推广,不如找到几个关键“窍诀”,用一点巧劲。  窍诀一:厚积“厚”发  笔者第一次阅读比尔·波特(Bill Porter),是在银行排队时,出门前顺手抄起一本《禅的行囊》,栽进比尔的“行囊”里,竟然盼着排队的号叫得慢一些。随着他从贾岛家出发,乘大巴赶到云岗,又去北台朝拜憨山大师,听他细数大钟寺的来历、五台山
期刊
横贯半个中国的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于26日全线通车。这再次了巩固了中国发展高速铁路的雄心壮志。  两列火车于上午九时和十时整分别从北京和广州火车站先后出发,标志着这条全长2298公里的铁路全线贯通。高铁以平均每小时300多公里的速度运行,可将北京至广州间的旅行时间从原来的20多个小时缩短至8小时。  每天将有155对列车奔驰在这条新线路上,针对周末和出行高峰时段,有关部门还会安排增
期刊